刘晓燕
(盐城师范学院 图书馆,江苏 盐城 22400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公众日益意识到“高校社会服务不仅是高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1]。图书馆作为高校内设机构之一,既要为本校师生提供文献服务,又要面向社会,为高校所在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建设做出贡献。与此同时,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加强特色资源建设,不断推进地方文化传承,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那么,在推进地方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当前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存在哪些普遍性的问题?对于推进地方文化传承而言,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有何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校图书馆如何推进以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的特色资源建设?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和探讨。
从国内情况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围绕师生员工而展开,并且以教育功能和文献保存功能为主,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直到20世纪80年代,某些高校图书馆(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等)开始对社会化服务做初步尝试,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讨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问题,到了90年代才在学术界形成一定规模。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责任进一步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性质由原来的“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转化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赵静,2016),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研究论著也日益增多。综观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及其相关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献工作进行了阐述(金文坚,2007;佘志虹,2009),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理论关系(郑芳梅,2013),深入思考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机制与模式(刘安定,2017),并且对高校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宣传以及怎样打造“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新空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郁丹彦,2018)。
21世纪初,我国学者发现国内严重缺乏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开始认识到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对于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甘亚非,2004)。其后,便有很多研究者致力于高校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有学者指出,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存在筛选不严格、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欧阳红红,2008)。也有学者从管理决策、特色分工、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联盟的设想(黄晶,2014)。还有学者强调应当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来指导高校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罗铿,2015)。
大约在2005年前后,我国学者从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地方文化关系的理论研讨转向实践应用,各高校图书馆的研究人员纷纷提出切合当地实情的特色资源建设方案,如漳州师范学院、运城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学院、安庆师范学院、温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等。研究者从不同方面论述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服务河洛文化(吴涛,2009)、河东文化(王蓉,2011)、泰顺乡土建筑文化(胡越慧,201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罗铿,2015)、茶文化(常飞,2018)等地方文化发展的现实途径。
在国外,美国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于1995年提出了图书馆事业“五定律”,对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使命和方式作出新的理论阐释,影响甚大。在情报信息技术方面,国外高校于20世纪90年代末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的服务模式,以适应当代用户需求的新变化。从整体上看,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完备,服务模式更丰富,且服务内容不断创新,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的法律保障、信息共享机制以及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占据着领先地位。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的成功经验。
总之,从当前的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情况来看,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不少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在地方文化内核的发掘与文化品牌打造方面所呈现的力度不够,“平台建设落后,标准化程度不高”[2],馆藏特色资源建设的技术手段与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当不断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以推进馆藏特色资源建设为契机,助力高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传承与传播,探讨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理念,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况且,高校图书馆加强以地方文化传承为导向的特色资源建设,正是大力贯彻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深入思考地方高校传承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另外,《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年印发)对高校图书馆应当履行的社会服务职能也作了新规定,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关注馆藏文献资源是否能够支持与促进地方文化传承等相关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看,做好以地方文化传承为导向的特色资源建设,对于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大有裨益,它明显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非常有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技术升级,为高校形象传播和文化品牌打造提供技术支持。所以,高校图书馆在建设馆藏特色资源的过程中,若能树立以地方文化传承为导向的社会服务意识,对于各地的文化传承以及各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发展来说,将会起到互惠双赢的积极作用。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如何真正体现以地方文化传承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较为重要:
高校图书馆应当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方面的优势与责任,全面把握中国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总体趋势,并且通过细致的文献检索与数据分析,在了解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熟知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基本态势和普遍问题。
深入研讨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地方文化发展的互动规律,参阅和比较各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发展规划和质量报告,剖析高校馆藏资源与地方文化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依据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特点与社会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特色资源建设规划。
厘清高校所在地的文化内核及个性,着眼于地方文化的品牌打造,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查找主要问题与不足,坚持整体统筹、合作共享、多元兼容的科学理念,用以指导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升级。
迄今为止,有研究者采用了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和评测,发现“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还处于待发展阶段”,因而推断“高校图书馆急需扩展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研究”[3]。这些问题当然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文化资源大多呈现多元复杂的外部形态,能否有效地整合这些特色文化元素,成为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工作的一大难题和关键之所在。以笔者工作单位所在的盐城市而言,有人认为该市特色文化包括“湿地生态、海盐盐垦文化、新四军文化、名人文化、演艺文化、饮食文化、古遗址古墓古建筑”等多种类别[4]。对于这些多样化的特色文化因子,高校图书馆若不加以整合,便很容易在文献资料的积累与收集过程中陷入盲目混乱的工作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图书馆需要紧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以及文化品牌打造的当前现实目标,对区域文化元素实行深度挖掘、统筹规划,不宜一味地贪大求全,而应当“结合本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及地域文化的特点,对本馆现有文献资源和潜在文献资源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以便精准地“确定本馆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主题,积极探索并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和模式”[5]。
图1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思路
关于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有学者将其界定为“以区域为中心的记载物”,认为它“反映一个特定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文教以及科学技术的全面情况,是社会文化的积淀,也是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并指出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应当遵循“选择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实用性原则”以及“可扩展性原则”[6]。要想真正贯彻实施上述特色资源建设原则:①应当充分了解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现状,记录相关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度解读;②需要对情报和数据所显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总结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主要症结之所在;③结合各地文化特色及品牌打造情况,反思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不同模式及其效果,制定具体可行的建设方案。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大致思路见图1。
通过上述系统性考察之后,高校图书馆对于特色资源建设方向和重点目标能够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采用一些通行的特色资源建设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地方文献资源生成时间漫长、分布空间广泛,而且种类庞杂、数量繁多、收集困难,仅仅依靠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力量很难做好特色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设法拓宽文献收集渠道,通过各种途径落实高校图书馆资源保障措施。例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与本地区公共图书馆相同的呈缴制度”,从而“将本地区报社、杂志社或机关、团体单位的各种出版物纳入本馆馆藏”[5];实施“面向地方的基本策略”,争取“政府与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与地方各级公共图书馆以及“档案馆、博物馆、文联、出版社、地方志办、党史办”等机构“建立长期相互协作的关系”[7],等等。
以地方文化传承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必须坚持“共建共享”的服务宗旨,体现“建”以致“用”的最终目标。①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可以采取“区域内跨学科的建设模式”和“学科内区域建设模式”的双向整合模式[6],并可实施“线下纸质资源与线上电子资源的对应建设与匹配建设模式”[8],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地方文献资源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媒体、社区、学界以及文化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的有力支持,逐步推进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合作开发;②各高校之间应当加强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坚持“流通与收藏并举”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理念,大力构建“本土文化传承与教育为核心的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模式”[9],努力提高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方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它离不开“一支图书馆专业馆员、数据库专业人员、学科专家等人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2]。就个体工作人员而言,为了胜任此项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具体来讲,从事该工作岗位的人员“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外,还应对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类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10]。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使全体工作人员对于地方文献信息的价值识别能力和加工处理能力获得提升,还要掌握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工作所必需的新型信息技术,尤其要学会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检索方法,逐渐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前提条件,任何类型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都必须遵循标准化原则,以地方文化传承为目标的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更应如此。高校图书馆在平台选择、数据录入、文档格式、信息标引等方面应当遵守国际和国内统一标准(譬如字符编码标准、检索语言标准、元数据标准、通信标准等),注重兼容性,杜绝随意化。对于地方文献的分类与著录,可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图法期刊分类表》的统一规范与“适用于当地地方文献的专用复分表”相结合,采用CNMARC的文献著录格式[7]。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将《资源描述与检索(RDA)》的编目理念运用于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11]。
显而易见,多元馆藏资源结构更加有利于地方文献资源的推广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因而“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应大力推进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积极采用“馆藏资源网络化,网络资源馆藏化”的信息技术手段[12],以完善和优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为了建好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数据库,各高校图书馆应当确保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交互性,使其能够“支持多种数据格式、数据包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查询”,并且“可提供远程系统登录和操作功能”,以便馆藏特色数据库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数据开发和利用服务”[13]。高校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可以学习和借鉴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经验与规范,以提升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质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格局看待图书馆的发展”,便可清楚地看到当代图书馆“重塑当地文化”的神圣使命[14],其中,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更应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有学者指出,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贡献良多:它们“保护地方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奠定基础”[15]。由此可见,考察以地方文化传承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