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年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2-01-18 09:35许凤妮王砚蕾朱邦勇胡冠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麻风麻风病皮肤科

许凤妮 李 峥 李 伟 张 杰 王砚蕾 王 宏 朱邦勇 胡冠豪

广西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03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可导致残疾[1,2]。广西是我国麻风流行的一类地区,近年麻风疫情已呈现下降趋势,但新发病例数仍位居全国前列[3,4]。为进一步了解广西新发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有效的麻风防治策略,现将2010-2020年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广西各县(市、区)上报至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ros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 China, LEPMIS)的病例资料。麻风病例在2018年8月1日前后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麻风病诊断标准(WS291—2008)》、《麻风病诊断(WS291—2018)》进行诊断[5,6]。

1.2 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新发病例是指在本次确诊前从未被确诊的病例。早期病例是指病期1年以内且尚未发生畸残或不可逆神经损伤的新确诊病例[6]。发现率、2级畸残、延迟期、治疗分型、临床分型等麻风流行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麻风病防治手册》[7]。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检验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描述性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或均值±标准差(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时)进行描述,计数资料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发现率 2010-2020年,广西新发麻风病例499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09/105,发现率最高为2010年和2011年(均为0.13/105),最低为2017-2020年(均为0.06/105),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7.1%。见表1。

2.1.2 人群分布 2010-2020年新发病例中,男333例(66.7%),女166例(33.3%),男女性别比为2.01∶1,每年男性病例数均多于女性,但病例构成在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53,P>0.05)。年龄7~92岁,平均(44.16±16.87)岁;共发现儿童病例(年龄≤14岁)12例(2.4%),见表1。民族以壮族(224例,44.9%)、汉族(189例,37.9%)和瑶族(52例,10.4%)为主,病例构成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无明显差异(χ2=11.240,P>0.05)。职业以农民(401例,80.4%)、学生(30例,6.0%)和家务及待业(13例,2.6%)为主。学历以初中(189例,37.9%)、小学(192例,38.5%)和文盲或半文盲(59例,11.8%)为主。

2.1.3 地区分布 2010-2020年,广西14个市均有新发麻风病例报告,其中报告病例数最多的3个市为百色市103例(20.6%)、河池市88例(17.6%)和崇左市68例(13.6%),占广西病例总数的51.9%。

2.1.4 延迟期与早期发现比 新发病例延迟期最短不足1个月,最长438个月;平均延迟期为27个月,其中平均延迟期最短的年份为2015年(19个月),最长为2018年(42个月);新发病例早期发现比例最低的年份为2012年(23.6%,13/55),最高的为2016年(51.2%,21/41),11年观察期内早期发现病例比例为31.9%(159/499)。见表1。

表1 2010-2020年广西新发麻风病例情况

2.1.5 传染来源与发现方式 传染来源不明292例(58.5%)、家内136例(27.3%)、家外71例(14.2%)。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347例,69.5%)、线索调查(45例,9.0%)和接触者检查(44例,8.8%)为主,其中主动发现(含疫点调查、接触者检查、线索调查、团体检查和普查)113例(22.6%)。12例儿童病例中,传染源为家内9例(75.0%)、家外1例(8.3%)、不明2例(16.7%),发现方式为皮肤科就诊7例(58.3%)、接触者检查3例(25.0%)、疫点调查和线索调查各1例(各8.3%),无儿童2级畸残病例。

2.2 疾病特征

2.2.1 病例分型 499例病例中,结核样型麻风35例(7.0%)、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121例(24.2%)、中间界线类麻风7例(1.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19例(23.8%)、瘤型麻风211例(42.3%)、未定类麻风6例(1.2%)。

2.2.2 畸残情况 新发病例2级畸残98例,占19.6%,其中2级畸残比最高为2010年(29.0%),最低为2016年(9.8%),整体呈下降趋势。见表1。

2.2.3 治疗方案 多菌型治疗方案者(MB)415例(83.2%),2020年和2010年的型别比有统计学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见表1。

3 讨论

2010-2020年,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数呈下降趋势,与贵州、陕西、四川、浙江等省份的趋势相同[8-11]。2级畸残比同样呈下降趋势,已达到《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中“到2020年,新发现麻风患者中2级畸残者控制在20%以内”的终期目标。但新发现麻风病例的平均延迟期仍大于24个月,平均早期发现比例仅为31.9%。因此,如何早期发现麻风病例,仍是今后广西麻风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看,男性病例多于女性,但近11年的病例构成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病例数过少有关。儿童病例占2.4%,与既往研究数据相同,略高于全国水平[3,4];儿童病例中无2级畸残出现,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目标[12]。儿童病例中,传染源为家内的比例远高于成人(校正χ2=11.778,P<0.05),但仅有50%是以主动发现的方式发现,故儿童应作为接触者检查工作重点。

从传染来源和发现方式看,传染源来自家内的病例占27.3%,但接触者检查方式发现的病例仅占8.8%,表明部分在家内被感染的病例并未在接触者检查工作中被发现,故仍需加强麻风患者和治愈存活者的接触者检查工作。然而,由于麻风防治机构逐年被撤并,广西麻风防治队伍逐渐萎缩,多数基层麻风防治人员为兼职人员,无法细致地为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工作。且部分接触者长期在外地生活,无法按计划或不配合定期检查。目前广西麻风患者的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的皮肤科就诊为主(占69.5%),与浙江等省份的主要发现方式相同[11]。故今后麻风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仍然是定期对皮肤科医师进行培训,提高对麻风的警惕和诊断能力;此外,在麻风处于低流行状态的情况下,需继续开展麻风症状监测工作,鼓励更多的医疗机构参与到麻风防治工作当中[8,11]。

从地区分布数据来看,百色、河池、崇左3个市的新发病例数占广西总数的一半。这3个市分别位于广西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毗邻我国麻风高流行省份云南、贵州和越南的高流行区,历来是广西麻风高流行区和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3,4]。然而,受经济发展等条件制约,新发病例数占比仍略高于既往水平[3]。因此,广西今后麻风防治工作的重点仍要向历史高流行区、特别是这3个市倾斜。

综上所述,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数呈下降趋势,但新发病例的平均延迟期较长,故仍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病例发现工作,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消除麻风病危害。

猜你喜欢
麻风麻风病皮肤科
皮肤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对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的认知调查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日本向麻风病患者道歉
浅谈麻风病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消除麻风在行动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人员对麻风病的知信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