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博,李冬冬,李婷伟,龚晶,陈俊红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生态文明研究所,北京 100720;2. 北方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44;3. 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北京 100084;4.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 100097)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是指被人类社会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部分,按照消费目的可以将消费需求分为生存型消费需求、发展型消费需求、享用型消费需求三个层次,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属于享用型消费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这种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本质上是为保护生态系统服务而进行偿付,这种消费需求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层次中超越需求维度。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是一种为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埋单的高层次消费需求,并非仅仅满足个人需求,这是一种同时满足个人与公共需求的消费方式。
日常城市公园绿地游玩、外出生态景观旅游是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主要方式,货币与时间投入是制约民众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生活诸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供需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支付能力增强。(2)中国居民公休日增加,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休闲时间宽裕。(3)人口结构变化,总抚养比例大幅度降低,青壮年人群抚养负担减轻,加之老龄人口比重增加,有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动机的群体壮大。(4)民政事业发展迅速,减轻了民众家庭事务负担。家政服务、社区便民服务、幼儿园、养老院等产业发展较快,从而使得闲暇时间增加,进一步激励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5)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让位于人工设施,加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城市化、工业化带来了城市病,清洁的空气、宜人的天气、洁净的水、传统的地气已经开始凸显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生态系统服务显现出的局部稀缺性,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供需水平提升创造了条件。(6)运输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公路、铁路、内河航道、航道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国运输业客运能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输业发展节约了民众出行中的长途交通费用开支与时间消耗,加之私家车、导航技术普及,为民众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提供了便利。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外部环境变化分析,可以预判民众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供需可能存在逐渐增长的态势,社会各界对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会逐渐增强。然而,目前我国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供需研究还比较薄弱,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供需统计体系与研究框架还不成熟,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如何定义,其又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如何测度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供需变化?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之间融合趋势如何?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推进该领域研究对社会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认识阶段。始于19世纪中末,从阿列纽斯提出温室效应后,社会各界开始越发关注生态环境对未来人类发展的影响。《寂静的春天》《科学革命的结构》《绿色经济蓝皮书》等讨论生态系统及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著作相继出版,这是人类从需求角度正视生态系统及服务功能重要性的开始[1-3]。1969年Helliwell[4]较早地提出并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次年联合国大学发布的相关报告中亦指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5]。(2)功能量化核算阶段。学者为了能够实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整体评价,引用价格权重因子核算出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非市场价值,从而实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总,开始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与价值量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能够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促进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并实现对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应能力的综合评价,随着卫星、计算机等技术的成熟,学界开始尝试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计量框架。1997年美国科学杂志发布世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估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标志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次年,美国生态经济相关杂志以专题形式发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研究进展,掀起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研究的热潮[6]。联合国启动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旨在通过在全球范围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计算,探索生态系统整合到经济系统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卫星型环境核算、嵌入型环境核算、为特殊资产专门制定的核算等三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体系,国外学者提出了GDP+“环境、社会福利”、GDP+“环境污染与治理”、GDP+“综合影响”、GDP+“生态系统发展”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方法,国内学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绿色GDP核算、基于“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绿色发展分析框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现实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方法主要分为四种,即直接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价值法、模拟市场价值法、基于财政支付能力或企业承受能力定价方法[7-10]。(3)消费量化阶段。前述研究均是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整体存量进行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与经济社会产值不可加总且相对稳定,并未与民众消费需求有较好地衔接,这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具有显著的区别。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是被社会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部分,其具有可加性与可变性,前者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自然属性对某一生态系统服务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后者则是兼顾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估计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实际价值实现,重点在于探讨经济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相融合的问题。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位作者。2007年,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姚永利[11]在其博士论文中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生态消费的概念,这里的生态消费主要指一种符合生态学要求的消费模式,文中重点提出并论述区域生态消费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对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做了尝试性的探索。甄霖等[12]、谢高地等[13]于2008年同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分别在《资源科学》发表关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研究成果,他们均将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界定为人类社会消费、消耗、利用和占用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同时又分类为直接消费与间接消费,直接消费指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人类直接消费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服务,包括食物、柴薪等。间接消费指被用作生产人们使用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中间投入。他们试图通过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生产、成本、消费、效用、偏好等函数,从而试图构建生态系统服务生产、消费、价值化的理论分析基础和方法框架。这两位作者将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进行研究,即主要针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要素属性进行研究,并未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直接消费需求剥离出来进行专门的探讨。事实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体现不需要任何其他要素参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分为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实物消费大部分被经济系统所替代,所以服务消费是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领域研究的重点。总体而言,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认识多停留在将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要素层面,研究中没有突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自身的消费价值属性,这样就导致现有研究难以深入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融合发展作用等相关研究,随着生态环境稀缺性逐渐凸显,服务消费是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增长的关键,也是亟待研究的内容。也有学者从城市公园绿地与生态景观旅游等方面对民众生态系统服务消费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现有文献虽然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理论分析、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但针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概念界定与量化研究仍然十分薄弱。为了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概念界定与量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能够较为清晰地描绘出民众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的变化,并为政府相关施政方针制定与调整提供参考。
现有统计体系将人类消费需求分为“衣食住”“交通、医疗、用品”“文教娱乐”三个项目。中国居民储蓄率自2010年呈现下降趋势(图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居民可支配收入=储蓄+消费”关系式,居民总消费倾向应为大幅度上升趋势,然而目前居民储蓄率与消费统计体系中各项目平均消费倾向同时呈现为下降或趋于平稳,印证了一定存在一类消费需求尚未纳入居民消费统计体系当中,其平均消费倾向上升弥补了现有统计体系中居民整体消费项目平均消费倾向平缓或下降。综合分析社会发展状况,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再向享用型消费演变过程中,民众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稀缺性逐渐凸显,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可获得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享用的成本亦增大,而生态系统服务消费能够改善人体机能、提高健康水平、促进身心愉悦,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存在大幅度增长的潜力,恰好能够解释现有统计体系中消费品消费倾向上升趋势平缓与储蓄率下降的现象。
图1 中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及储蓄变化趋势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是指被人类社会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部分,“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既不同于生态学领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也不同于经济学领域的“消费”,属于生态学与经济学交叉衍生的新概念,在概念界定、生产供给、消费需求等方面与后两者均表现出一定的特性,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有必要深入研究的消费需求。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具有可变性,且与经济价值具有可加性。本文基于经济学与生态学视角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进行概念辨识,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界定。
(1)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概念辨析。生态系统服务消费较物质消费与人提供服务消费在生产、供给、消费等特征方面均具有较大区别。①生产特征对比。物质消费品、人提供的服务生产主体是人类,以生产私有品为主。生态系统服务生产主体为生态系统,但需要人类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与供给管理,以公有品生产为主。三类消费品的生产资料均来源于生态系统,利用方式存在本质的不同,物质与人提供服务两类产品生产均需要通过生态系统资源消耗与排放废物等利用方式进行生产,这是一种需要以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态系统服务生产与生态系统保护并不矛盾,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是构建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融合协调发展内在激励机制的关键途径。实物、人提供的服务消费品生产主要依靠人类构建的生产系统,产量动态变化过程是连续的。生态系统服务生产依靠生态系统构建的自然生产系统,在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承载能力限度内,产量动态变化是连续的,一旦超过了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承载能力,产量动态变化就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②供给特征对比。物质消费品、人提供服务以私有物品生产为主,一般通过市场激励,相应消费品供给企业或个人就可以形成有效供给,例如食物、私人汽车等,也存在例如路灯、公路、公益宣传等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情景,这方面的有效供给需要以政府为主,以企业、个人为辅的方式进行统筹规划。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例如公园、绿地属于公共物品建设,特色景区则具有俱乐部物品特征,需要一个共建共享机制引导,政府、企业、组织、个人共同参与才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供给。物质消费品与人提供服务需要提高产量来满足人口增长所引起需求的增加。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则不同,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巨大、增量较少且较为稳定,主要需要通过改善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耦合程度与维护生态环境质量两种途径,从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与质量,进而满足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需求。
③消费品自身属性对比。实物产品属于有形消费品,人类提供的服务与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属于无形消费品。生态系统服务相比于前两者而言,服务方式存在较大区别,实物消费品、人提供服务的服务方式分别取决于实物消费品特性与服务者的素质能力,需要通过改变经济系统生产结构来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具体而言,食物可以满足人体生存所需要的营养,衣服用来遮羞与御寒,医疗服务用来治病,这些消费品功能较为明确且界限清晰,对消费者消费需求不具有替代性。如果食物消费需求下降,医疗服务消费需求上升,食物不能替代医疗服务满足消费需求变化,经济系统会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将更多的稀缺资源输送到医疗服务消费品生产领域来应对消费需求的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构成较为复杂,需要多种复杂的系统与功能相结合才能实现有效供给,例如森林、湿地、草地的观赏功能、休憩功能、固碳释氧功能、气候调节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等,这些功能是同时存在的,一个功能降低,其他功能也会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取决于消费者消费需求,具体而言,消费者既通过享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达到舒缓紧张情绪的目的,也可以通过享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享受同样的消费品会因为消费者消费需求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物质消费品需要通过产品运输与销售而实现价值,人提供服务需要通过人口迁移与劳动出售而实现价值,这是经济系统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过程。生态系统服务需要通过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而实现价值。如果没有外部冲击,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得越好,人类获得的生态系统服务就越多,投入也会越少,反之,则情况相反。
④消费特征对比。物质消费品包括衣、食、住、行等有关生活物品以及劳动资料方面的消费,分为生存、发展、享用三种类型,主要为生存型,食品、衣着、居住等属于生存型,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等属于发展型,高档家电、保健品等属于享用型。物质产品消费属于一次或多次的消耗性消费,例如食物,属于一次损耗性消费,笔记本、汽车会在规定年限报废,属于多次损耗性消费。根据广义恩格尔定律,整体而言,有形物质消费品消费需求会随着收入增加而降低。人提供服务一般分为餐饮服务、衣着加工服务、家庭服务、医疗服务、交通通信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服务和其他服务,分为发展、享用两种类型,餐饮服务、衣着加工服务、医疗服务、交通通信服务、教育服务等属于发展型,电影、文化娱乐服务等属于享用型。人提供服务类属于一次消耗性消费,例如一次医疗服务消费,是通过消耗医生的体力而实现的。人提供服务效用主要为发展型消费品,收入较高的人会使用更多的支出用于享受更好的医疗、教育,以应对可能面临的竞争与挑战。此类消费品消费需求随着收入增加,先升高后平稳。
(2)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概念辨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为社会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决定的,生态系统价值具有一定的弹性且相对稳定,总量巨大,变化较少,强调的是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估算的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社会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耦合程度决定,专指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部分,研究的是生态系统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前者与有没有人使用无关,是个相对稳定的量。后者同人的利用有关,是使用者利用量的函数,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时空耦合是这部分价值提升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未利用的部分,是指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不充分,导致两个系统之间时间、空间不一致性,从而未能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是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潜力。
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利用结构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变化,从农耕文明之前的生存功能为主,即索取食物,到农耕文明之后的发展功能为主,即获得对农田和城市的庇护,再到进入现代社会的享用功能为主,即休闲娱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功能需求大部分被农业替代了,这部分需求会越来越少。发展功能需求取决于经济系统布局,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得越好,得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越多。两个系统的空间一致性越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就越充分,这部分需求有改进之处,但已经基本完成,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稳定下来。享用功能消费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它的需求越多也越复杂,这部分需求会逐渐增大,成为今后主要改善的消费需求,也是研究的重点,增长速度有可能快于实物和人提供的服务需求增长速度。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人类需求从最初依靠生态系统提供物质获得满足,到主要依靠人提供物质消费品和服务获得满足,再到现在和今后走向人提供的物质消费品与服务和生态系统提供服务来满足,这是一个从依赖到替代再到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是为社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较容易实现也是最值得研究的部分。具体而言,为社会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人类利用方式角度可以分为破坏型利用、友好型利用(表1)。破坏型利用进一步分为资源获取与污染物排放,例如农业、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砍伐树木用于造纸,燃烧煤炭用于发电。友好型利用进一步分为消费者不直接或不需要投入时间、货币而获得的生态系统的调节、庇护功能与消费者需要投入时间或货币而获得的生态系统享用功能,调节、庇护功能包括气候调节、固碳释氧、防风固沙等,享用功能包括游憩、娱乐、健身等,前者属于发展需求,后者属于享用需求,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较前者对生态系统提供服务要求更高。
表1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分类与特征
消费者需要投入时间或货币而获得的生态系统享用功能进一步分为距离近、时间短、频率高的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与距离远、时间长、频率较低的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即工作之余利用休闲时间在惯常地周边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公园、城市步道或其他户外休闲场所,以运动健身、释放压力、舒缓心情、陶冶情操等为目的的短暂户外休闲活动。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即利用假期或者相当长的时间,在跨越县区或者更远距离的生态景观之中,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户外活动。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狭义层面来讲是指人类投入时间或货币才能够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享用,广义上来讲是指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的一切庇护与享用的服务。消费者不投入任何时间或货币也能够得到的生态系统服务,是由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服务功能性质决定的,人类究竟得到了多少这部分服务,很难核算,也没必要核算。因此,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狭义层面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即人类个体投入时间或金钱才能够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享用,研究中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服务均限定于此类生态系统服务,即日常与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相关概念界定如下: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消费者主要通过时间投入进行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通常需要以特定载体为基础,生态系统服务载体按照公共属性划分为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两类。公园、广场、休闲步道等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生态社区、住宅小区、私人庭院、私人园林等属于私人物品范畴。这部分生态系统服务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区、个人共同参与供给。政府提供形式主要是具有乘数效应的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企业、社区、个人所提供形式主要是私有物品。
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消费者主要通过货币支出与时间投入进行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随着收入提升,人不满足于居住地特定的生态景观,有了想看看他们没享用过的生态景观的意愿,这是主动消费需求出现的原因,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价值实现的提升关键在于解决进入的便利性与消费配套等问题。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同样需要特定的消费载体,其供给需要政府、企业、社区、个人共同参与。
3.1.1 数据来源
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是居民主动进行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一种方式,学界就生态环境体验对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论一致认为生态环境体验对居民生理与心理健康均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人的精力、支付能力有限,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人工设施替代自然景观过程中必须为居民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提供便利,因此,在这过程中,需要兼顾居民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这也是自然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根本原因。所谓的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本质是居民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户外场所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一系列活动,近些年随着公园绿地功能、建设与利用方式转变,公园绿地逐渐成为城市建成区中生态环境质量最高的户外休闲场所,公园绿地利用是居民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最便捷、普遍与重要的途径,公园绿地建设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的重要方式。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是一种可选择性很小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方式,不同地域可选择的差异就越大。另外,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主要采用时间度量消费情况,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时间受到地区气候差异影响较为明显。调查地点越多,这些因素对结论干扰性越大,也越不容易控制。为了控制住可选择性差异、地区气候等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研究结论的干扰,调查点不宜过多,因此,本文选择最能够代表中国发展缩影的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选择从消费频次、单次消费时长、参与率、游园目的、消费后评分、拥挤情况等方面的评分对民众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变化进行描述。囿于数据完整性与可得性,最终选择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延庆区,共12个区城市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源如下。
北京市城市公园绿地接待游人人次、建成区总人口等数据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统计资料与政府访谈的形式获得。公开纸质统计资料包括《北京市园林绿化年鉴》《北京市园林年鉴》,网络统计资料包括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由于现有公开统计资料城市公园绿地接待游人人次数据截至2006年,2006年后城市公园绿地接待游人人次数据主要通过北京市各区园林绿化局协助调查获得。另外,也通过网络或面对面问卷,针对北京市市民日常游园目的、平均逗留时间、平均每周进行游园次数、公园生态景观评分、公园拥挤情况评价变化进行访谈,共收回问卷361份。
3.1.2 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变化情况
(1)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频率、时长及参与率变化等主要通过北京市居民城市公园利用频率、时长及参与率变化进行描述,如表2所示。北京市城市公园绿地年接待游人数、人均游园次数、每次平均逗留时间分别从1993年的2 376万人次、5.69次、25.42分钟增长至2019年的62 205万人次、39.69次、89.10分钟。整体而言,2008年后的增长速度快于2008年前的增长速度。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公园绿地建设速度加快,加之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理念、经营方式、利用方式等发生着转变,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游园活动当中。调查显示,参与城市公园绿地游园活动的市民平均每周游园次数从1993年的0.59次上升至2019年的1.51次,结合样本12个区公园游客接待量,可计算出实际参与公园游人数量从1993年的77.45万人上升至2019年的792.22万人,综合考虑12个样本区常住人口数量,居民游园参与率大幅度提升,从1993年的19%上升至2019年的51%。
表2 北京市居民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变化
(2)最终收回361份有效的游人调查问卷。调查者群体中男性为210人,女性为151人,平均年龄为48.7岁。从调查结果来看(表3),随着社会发展,近25年,样本中北京市居民以体验商业娱乐项目与享用免费娱乐设施为目的的游园活动分别由1993年的71人次、62人次降低至2019年的21人次、42人次,相应占比分别由32.87%、28.70%降低至9.38%、18.75%。同时,样本中以观赏动植物、享受良好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游园活动分别由1993年的34人次、46人次提升至2019年的61人次、97人次,相应占比分别由15.74%、21.30%提升至27.23%、43.30%。综上所述,1993年体验商业娱乐项目是民众游园的主要目的。时至今日,享受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成了民众进行游园活动的主要目的,城市公园绿地成了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主要场所。
表3 北京市居民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内容变化
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后评价变化主要通过北京市居民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评价变化进行描述,如表4所示。虽然城市公园绿地利用仍存在一定的拥挤现象,据公园管理人员与民众访谈结果显示,随着北京市公园绿地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城市公园绿地利用拥挤情况逐年改善。北京市居民对常住地周边公园生态景观评分由1993年的60.2分上升至2019年的95.1分,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景观评分得到较大提升,生态景观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北京市居民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满意度提高。北京市居民对城市公园绿地利用拥挤程度评分由1993年的56.1分上升至2019年89.7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城市公园绿地拥挤程度得到缓解的同时,居民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充足性得到保障。
表4 北京市居民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后评价变化
3.2.1 数据来源
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同样是一种主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方式,但不同于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是在距离常住地区一定距离的生态景观中休闲度假,可选择性较大。因此,相比于后者而言,前者需要投入相对多的货币、时间与精力,能够体验到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更加原生态的生态系统服务,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是民众在日常工作生活区域以外的生态自然景观中休闲、度假、康养、健身为目的的出行,同时,也是为了体验生态系统提供的多样性服务而进行的外出休闲活动。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与旅游之间存在根本性的联系,需要在“旅游”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概念界定,将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从旅游中剥离。为从生态景观旅游消费需求与场所建设两个角度描述民众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变化情况,采用专家咨询法结合统计资料数据测算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变化情况数据,采用网络数据爬取方法获取生态景观旅游场所建设变化情况数据。
3.2.2 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变化情况
(1)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变化情况估算。专家咨询主要采用面谈、电话、视频等方式,通过专家访谈咨询方式,邀请旅游业内专家对生态景观旅游概念特征、比重等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探讨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奠定基础。专家咨询主要在北京市各大旅游相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完成,主要采访了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河北经贸大学、中国国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总公司等8家单位的23名专家,问卷设计思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部分,第一阶段包含概念特征认同,即生态景观旅游概念特征认同调查访谈;第二阶段包含比重认同,即生态景观旅游占总旅游市场的比例,访谈专家参与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生态景观旅游咨询专家参与情况
第一,概念认同,由于旅游是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主要途径,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要通过满足一定条件的旅游才能实现,故本文将满足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条件的旅游类别称之为生态景观旅游。首先,通过对旅游行业内资历较深的学者与实业家进行试调查,通过录音访谈资料,整理各位专家意见,初步获得生态景观旅游应具备空间生态性、景观原生性、目的主导性、消费综合性四个特征。其次,根据专家意见,将试调查过程中各位专家关于生态景观旅游应具备特征反馈给资深专家,分别询问资深专家是否同意生态景观旅游应具备上述四个特征。最终获得12位资深专家反馈,专家一致同意空间生态性、景观原生性、目的主导性、消费综合性四个特征能够对生态景观旅游充分界定,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生态景观旅游消费特征及界定
第二,比重认同。基于生态景观旅游概念特征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向专家说明评估生态景观旅游占总旅游比重目的、生态景观旅游的界定标准、初步估算的依据与结果,引导专家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居民生态景观出游人次与花费占旅游总人次、花费比例进行修正,生态景观旅游出游人次占比专家估计分布结果如图2所示,从估计结果来看,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居民生态景观旅游出游人次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居民选择生态景观旅游的出游人次占比最高,中部居民次之,西部居民最低。东部、中部、西部居民生态景观旅游消费选择差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东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较高,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过程中,更多自然生态环境让位于人工设施,东部居民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渴望更加强烈。加之,生态景观旅游消费的多次性、重复性、交通费用等,决定了其较一般旅游消费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东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中西部居民,东部居民生态景观旅游消费支付能力更强,有能力在相同时间内进行更多次生态景观旅游消费。因此,东部地区居民生态景观旅游消费水平更高。
生态景观旅游花费占比专家估计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居民生态景观旅游花费占比专家估计结果与出游人次相似,即生态景观旅游花费占比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居民选择生态景观旅游出游花费占比最高,中部地区居民占比介于东、西部居民之间,西部地区居民占比最低。另外,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居民选择生态景观旅游出游花费占比略高于选择生态景观旅游出游人次占比。
通过专家咨询打分估计生态景观旅游出游人次、花费占比的平均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即对应图2与图3中平均值趋势线。
图3 生态景观旅游花费占旅游总花费比例
表7 生态景观旅游消费占比平均处理结果
图2 生态景观游出游人次占总出游人次比例
第三,结合《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公布的2001—2017年国内居民旅游总人次、花费情况,从而剥离出国内居民生态景观旅游出游人次、花费变化情况,如表8所示。就出游人次而言,旅游出游总人次、生态景观旅游出游人次、其他类型出游人次分别从2001年的74 400万人次、34 521.6万人次、39 878.4万人次上升至2017年的500 000万人次、278 000万人次、222 0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65%、41.49%、26.86%。就旅游花费情况而言,旅游总花费、生态景观旅游花费、其他类型出游花费分别从2001年的3 175.54亿元、1 584.59亿元、1 590.95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9 938.32亿元、19 549.72亿元、10 388.60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9.58%、66.69%、32.53%。综上所述,无论从景区发展角度还是民众外出旅游消费选择角度,居民以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为目的的旅游供需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类型旅游供需增长速度。
表8 生态景观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特征
(2)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场所建设情况。数据来源于各省份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官方文本数据。通过大陆31个省份级单位文化和旅游厅(或原旅游局)公布的相应省份《国家A级景区名录》,人工整理出景区全称、所在省份、目前等级、A级景区评定时间相关信息。
第一,网络地图开源数据。部分省份公布的A级景区名录中存在更新不及时或部分信息缺失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对网络地图开源数据爬取的方法对上述相关信息进行补充搜集。目前可以用于开发的地图主要有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三者差别不是很大,本研究选择高德地图。高德Web服务API向开发者提供HTTP接口,开发者可通过这些接口使用各类型的地理数据服务,返回结果支持JSON和XML格式,利用Web服务,关键字为“国家级”,获得页面后,利用beautifulsoup进行解析,最终获得了高德地图出现的所有国家级景点名称编号、景点名称、所在城市和所在城市的编码。通过Web服务获得的数据比较有限,要获得更详细的数据需要进入次级链接。通过分析详细数据页面所在网址,发现网址命名具有一定的规律,每个景点的详细数据网址构造为:https://www.amap.com/detail/+景点编码+?citycode=城市编码,如黔灵山公园,编码为B0FFFSPCI2,贵阳市编码为520100,所以黔灵山公园详细数据页面网址为:https://www.amap.com/detail/B0FFFSPCI2?citycode=520100。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网址,就可以利用爬虫对景区信息进行抓取,因为高德地图存在反爬,此处需要使用selenium模拟浏览器进行数据爬取,通过requests(url)获取页面内容,然后利用xpath对页面进行筛选获得需要的数据,每爬完一个数据随机休息2~5秒,最终获得了对应景点的级别、面积、类型、所在省份等信息。
第二,百科知识网站开源数据。主要通过爬取百度百科、买购网两个网站的开源数据获得A级旅游景区面积,并对上述相关缺失信息进行补充爬取(表9)。①百度百科。通过分析所有景区的url构造规律,发现url一般构造如下:https://baike.baidu.com/item/+景点名称,如:https://baike.baidu.com/item/黔灵山公园。由于百度百科中景区名称会发生细微变化,例如“黔灵山公园”录入为“贵州黔灵山公园”,本研究采取模糊检索,即当景区名称部分存在于百科中就获取其url,信息抽取方面仍然选择正则匹配,通过xpath抓取半结构化信息获得A级旅游景区面积、类型等数据信息。②买购网。通过检索发现“买购网”子链接“https://www.maigoo.com/search/?q=A%E7%BA%A7%E6%97%85%E6%B8%B8%E6%99%AF%E5%8C%BA%E5%90%8D%E5%BD%95”中A级景区信息较为完整,利用与百度百科相似的信息抓取方法对“买购网”相关信息进行爬取。
表9 网络爬取数据源与获取信息
利用信息挖掘技术对上述四个数据源相关信息进行抓取,共获得四份景区名单,四组数据如下:V1=(景区名称, 所在省份, 0, 评定时间, 目前等级, 0)、V2=(景区名称, 所在省份, 景区类型, 0, 0, 面积)、V3=(景区名称, 所在省份, 景区类型, 0, 0, 面积)、V4=(景区名称, 所在省份, 0, 评定时间, 目前等级, 0),对景区名称相同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即V1V2V3V4=V1∪V2∪V3∪V4,整理后获得9 235条完整的景区信息数据,缺失部分数据通过人工检索补充完成,最终获得9 450条完整的A级景区信息。
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场所数量与面积分别从2001年的238个、503万公顷上升至2017年的5 927个、9 109万公顷,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生态类景区数量、面积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景区数量增长速度,中国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供给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表10)。
表10 生态景观旅游消费供给变化特征
(1)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研究脉络。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研究前后经历“功能认识”“功能量核算”“价值量计量”,并逐渐向“消费量核算”演进。目前,学界已经逐渐意识到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是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融合研究,本质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修正与细化,最终目的是能够核算出具有可变性、可加性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量,实现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体系融合,为探索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奠定基础。
(2)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概念界定。分别从社会学学科与生态学学科两个层面对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概念、理论进行了阐释,说明了生态系统服务与实物消费品、人提供的服务在生产特征、供给特征、产品自身特征、消费特征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并从生态学角度界定了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概念,进一步区分了免个人支付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与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并重点阐明后两类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概念。
(3)分别基于居民城市公园绿地利用与生态景观旅游,对日常与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变化情况进行描述。近年来,民众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频次、时长、参与率、评价等均显著提升。以北京市居民日常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为例,其消费频次、单次消费时长、参与率、消费后评分、拥挤情况评分分别从1993年的5.69次/年、25.42分钟/人次、19%、60.2分、56.1分上升至2019年的39.69次/年、89.10分钟/人次、51%、96.1分、89.7分。近20年,中国居民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频次、花费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分别从2001年的3.45亿人次、1 584.59亿元提升至2017年的27.80亿人次、19 549.72亿元。同时,外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等级场所数量、面积呈现高速增长,分别从2001年的238个、504万公顷提升至2017年的5 927个、9 108万公顷。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是中国居民“衣食住”“交通、医疗、用品”“文教娱乐”等消费需求基本满足后,而产生的一类新的需求,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增长是消费升级的结果。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针对人类作为消费者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提出的概念,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并非仅仅满足个人需求,其是一种为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埋单的高层次消费需求,这是一种同时满足个人与公共需求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其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键途径。消费者实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很强的弹性,它会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增多、福利体系、基础设施改善而不断增加。鉴于这部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逐渐提高,所以必须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
面对快速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应加快构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统计体系,并且完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方法论,为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应加快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供给工作,重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机制构建,推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充分发挥制度、市场、组织、技术的驱动力,为充分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