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春,齐红倩
(1. 内蒙古大学 满洲里学院,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2. 吉林大学 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民族地区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乎中国整体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相对落后,而且存在能源投入高、环境污染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外向度低等诸多问题。当前,迫切需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测度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发掘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短板,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为数不多的省级自治区域中,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被誉为稳固大后方的“模范自治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2002—2009年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创造了国内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内蒙古奇迹”,然而GDP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普通群众生活得到大幅改善,相反,还导致内蒙古东部和西部经济差距逐渐拉大。这种建立在能源基础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不仅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而且不可持续。2010年内蒙古经济增速开始下滑,2020年不变价GDP增速全国排名内蒙古倒数第二,“内蒙古奇迹”转变为“内蒙古困局”,内蒙古亟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以民族地区省域——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一方面,可以为内蒙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并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也为现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丰富了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理论体系。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分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定量分析的基础。基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不同理解,不同学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指标测度法,这些学者通常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全要素生产率[1]、劳动生产率[2]等指标就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标准,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单一指标虽然也能够从不同角度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但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不能综合揭示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貌[3],而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恰好可以弥补单一指标的缺陷,因此,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史丹和李鹏[4]以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指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并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分析。马茹等[5]构建了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分维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比分析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态势及其分维度表现。师博和任保平[6]构建了包括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的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1992—2016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刘瑞和郭涛[7]同样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将高质量发展指数应用于东北经济的研究。杨仁发和杨超[8]基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2016年的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黄庆华等[9]基于重庆市2009—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化趋势及特征。
综上所述,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现有研究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作为测度指标选择标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义较为模糊,由此导致指标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其二,现有的分析多以国家、经济带以及发达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评判,缺乏对民族地区以及市县层面的研究与评价。因此,本文以内蒙古9个地级市为样本,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并结合民族区域特点,构建具有民族特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测度分析。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在及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努力方向,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学术界目前并没有一致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社会主要矛盾说。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根本路径。金碚[10]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刘志彪[11]持同样观点,他认为高质量发展水平应该要以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前提,能够提高人民生活的满意程度。二是经济发展说。高质量发展是相对于高速增长而言的一个转变阶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补充,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还包括机会分配、环境保护等方面[12]。经济发展可以认为是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及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不仅包括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人们受教育水平与健康水平、国家法制化进程以及国家社会秩序等[13]。基于新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的解读正是经济发展说的体现。一般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4]。三是经济质量说。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依据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质量”的论述,以“质量”为主线对高质量发展进行解读,任保平[15]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中观层面表现在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在宏观层面表现在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诸多内涵的界定中,本文认为新发展理念是最权威的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改革开放,共享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因此,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部分学者采用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来测度,虽然单一效率指标具有明确、具体等优点,但却无法涵盖经济发展质量的全局,大多数学者还是比较认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维度概念的观点,倾向于采用指标体系进行测度。本文与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采用指标体系对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常用的方法有相对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等,相较以上几种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该方法能够获得构成经济发展质量各个维度的量化结果,所形成的权重结构可以充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各维度、各基础指标对于形成总指数的贡献大小[16]。因此,本文采用改造后的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以内蒙古为例,测算民族地区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内蒙古共有12个盟市,但由于阿拉善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3个盟的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备性等原则,本文选取的样本为除去上述3个盟余下的呼和浩特、包头等9个地级市2010—2017年的统计数据。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由于指标属性和量纲不同,首先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正向化处理采用大多数学者经常采用的取倒数法,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均值标准化法,均值标准化法相对于标准差标准化法,能更好地保留原始数据各指标变异程度的差异信息。对于处理后的标准化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
运用SPSS软件,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内蒙古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由输出结果表2可以看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7.5%,基本涵盖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具有较强的解释性,可以替代原始变量。
表2 全局特征值与累计贡献率
由表3可知,全局主成分F1对研发强度和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两个指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反映了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将其命名为创新发展主成分;全局主成分F2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两个指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将其命名为共享发展主成分;全局主成分F3对工业SO2排放量、金融相关率和外贸依存度3个指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反映了环境污染、金融结构和经济外向程度,将其命名为绿色—协调—开放发展主成分。
表3 因子载荷矩阵
3个主成分分别代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同方面,同时保留了原始指标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用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占总特征值的百分比,即方差贡献度为权重计算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
3.2.1 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由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可知,自2010年以来,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各地市之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市历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排序不断发生变化。综合来看,2010—2017年内蒙古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平均值的排序依次为呼和浩特市(1)、鄂尔多斯市(2)、巴彦淖尔市(3)、乌兰察布市(4)、乌海市(5)、呼伦贝尔市(6)、通辽市(7)、赤峰市(8)、包头市(9)。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3个地市排名位于前3位,说明这3个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通辽市、赤峰市、包头市3个地市排名位于后3位,说明这3个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前3名中呼和浩特市属于蒙中地区,其余两个属于蒙西地区;后3名中,包头市属于蒙西地区,其余两个属于蒙东地区,这说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地市间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分析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的区域变化规律,将2017年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平均(蒙东具体指位于东北地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4盟市,蒙中具体指位于华北地区的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3盟市,蒙西具体指位于西北地区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5盟市)。经计算得到,蒙东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的均值为1.479 1,蒙中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的均值为4.199 2,蒙西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的均值为1.484 5,9地市的平均水平为2.086 0,标准差1.614 0。借鉴魏敏和李书昊[3]的做法,根据得分值和标准差关系将9地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为明星型(得分大于mean+0.5sd=2.893 0)、平庸型(得分介于mean-0.5sd和mean+0.5sd之间)和落后型(得分小于mean-0.5sd=1.279 0)。蒙中地区属于明星型,蒙西、蒙东地区属于平庸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按中部、西部、东部顺序依次递减。
3.2.2 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分项评价分析
创新发展主成分方面。该成分F1反映了创新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情况,如表5所示,2010—2017年间内蒙古创新发展总体水平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呼和浩特市增长趋势迅猛,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和鄂尔多斯市3地市创新发展的初始水平和增速次之,其余地市创新发展的初始水平和增速相对靠后。
表5 创新主成分得分及排序
在创新发展方面,呼和浩特市具有绝对优势,稳居第一位,且得分值远高于其他地市;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分别位于第二、第三位,且排位稳定;乌海市、包头市排名较为落后。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集聚了全区70%的高等院校、40%的科研机构和36.3%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因素成为呼和浩特市创新优势的主要来源。
共享发展主成分方面。主成分F2反映了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衡量指标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如表6所示,由历年各地市共享发展得分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10—2017年间,各地市共享发展的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其中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而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赤峰市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2017年有所下降;巴彦淖尔市则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
表6 共享发展主成分得分及排序
在共享发展方面,乌海市具有一定的优势,2010—2017年乌海市共享发展主成分的平均得分排名第一,其次是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市,其余地市的共享发展得分相对靠后,其中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和巴彦淖尔市共享发展的平均得分为负值,说明这几个地市的共享发展低于平均水平。乌海市在共享发展方面的绝对优势得益于乌海市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17年乌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 625元,仅次于包头市位居第二;2017年内蒙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人均19.28平方米,而乌海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又居自治区首位,达19.7平方米。
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主成分方面。该成分F3反映了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情况,如表7所示,从时间变动趋势来看,2010—2017年内蒙古各地市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特别是乌兰察布市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巴彦淖尔市和呼伦贝尔市的增速次之,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上升趋势最弱。
表7 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主成分得分及排序
从区间差异来看,乌兰察布市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具有绝对优势,稳居第一位,且得分值远高于其他地市;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分居第二、第三位,通辽市和呼和浩特市排名相对落后。乌兰察布市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优势主要得益于其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数据显示,乌兰察布市工业废水、工业SO2以及粉尘排放量均相对较少,特别是废水,历年排放量均为9地市中最少的。同时,乌兰察布市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也位居前列,在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乌兰察布市绿色发展水平较高。
综合来看,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较高,其中呼和浩特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最高,创新发展优势明显,共享发展优势稍弱,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则存在明显的劣势,这说明呼和浩特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于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而呼和浩特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足在于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呼和浩特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着力点在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绿色性和开放性。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位居第二,共享发展优势明显,创新发展次之,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存在明显的劣势,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在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方面多下功夫。巴彦淖尔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排名第三,创新和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共享发展则存在明显劣势,巴彦淖尔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包容性。
乌兰察布市、乌海市和呼伦贝尔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居中。其中乌兰察布市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优势明显,共享发展次之,创新发展相对较弱,因此乌兰察布市需要在创新方面增强实力。乌海市的共享发展水平具有绝对明显优势,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创新发展的劣势较为明显,乌海市同样需要在创新方面增强实力。呼伦贝尔市的创新发展和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共享发展的劣势明显,呼伦贝尔市则需要在经济增长包容性方面多下功夫。
通辽市、赤峰市、包头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相对较弱,而且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协调—绿色—开放发展3个分项指标的发展水平亦弱。这3个地市亟须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每一个分项指标的水平,进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水平。
本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具有民族特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状态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从整体上看,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于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主导作用,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对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相对不足。
其次,对于分项指标而言,乌兰察布市和乌海市创新发展是短板,巴彦淖尔市和呼伦贝尔市共享发展是短板,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是短板,通辽市、赤峰市、包头市3个分项指标均较弱。
最后,从时空演变特征看,内蒙古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显著,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较高,乌兰察布市、乌海市和呼伦贝尔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居中,通辽市、赤峰市和包头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相对较弱。内蒙古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中部—西部—东部”逐渐递减的走势。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以及区域发展战略方面,提出推进内蒙古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第一,补齐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短板。不协调在内蒙古的突出表现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大。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明显具有重工业比重高、产能过剩、服务业发展速度慢、服务业比重偏低的特点,因此,内蒙古要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与自治区自然生态、民族历史等特色资源相关的旅游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于城乡差距大的问题,要继续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针对绿色发展的短板,内蒙古要认真贯彻“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作为资源型省域,节能减排是内蒙古绿色发展的着力点,一方面,内蒙古要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清洁型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环保税的激励减排作用,引导绿色生产,同时加大环境治理投资,改善生态环境。针对开放发展的短板,内蒙古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充分发挥毗邻俄罗斯、蒙古国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把内蒙古建设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第二,制定全方位发展战略,促进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指标体系,不同地市在不同的分项指标上具有不同的分布水平,即使是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很高的地市,在某些分项指标上也具有相对的劣势,比如呼和浩特市,虽然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较优,但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分项指标却明显存在劣势。因此,对于区内各地市而言,要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经济发展政策,务必将提高落后分项指标水平作为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点和先决计划,在政府统一规划指导下,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协调部门之间的配合,全面提升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分项指标水平。
第三,制定全域发展战略,促进内蒙古不同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协同提升。内蒙古地域狭长,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从西到东绵延2 400多千米,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基础使得东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极不均衡,部分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无论是综合水平,还是分项指标水平,均较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区域和谐与社会稳定,成为内蒙古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极大障碍。因此,要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政府可以尝试将某些西部产业东移,通过技术、人力等资源的溢出效应带动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也可以积极融入“东北振兴”的圈子,促进自身的崛起,缩小东西差距,从而实现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