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介绍刘英琦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陕西师大、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四川师大、广东二师等高校兼职教授,福建师大硕士论文评委,广东省“百千万”名教师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数理化》编委,广东教育督导学会理事,广东教育学会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市教育督学,“国培计划”课程授课专家,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理事,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首批粤派名师工作坊主持人,主持完成市、省、全国性课题十多项,在全国四十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学科教学、教师发展、课程开发、科研与学校管理、班主任与德育心理、家庭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论文,出版《做研究型教师》《从教学能力到课程能力》等著作。
5月19日,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名单公布,评出特等奖45项。其中基础教育类15项,就有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刘英琦及其团队的成果《化学教学“四环四层”育人模式的二十年探索》。如果将二十年化作一本书,那本书有多厚呢?对于一个虚度光阴的人来说,二十年的“书”只有寥寥数页;对于一个实干创新的人来说,二十年的“书”是沉甸甸的,每一页都是一个故事。如果有幸细细阅读,定会受益匪浅。
本报有幸邀请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刘英琦,在他的“讲书”中,一同领略传“琦”故事,感受教育的魅力。
论文不是写出来的
在刘英琦的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一栏很是耀眼:他拥有十六部著作,提出的“‘四层四环育人模式”得到社会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中,《化学教学“四层四环”育人模式二十年探索》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他还四次获得深圳市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多次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刊载,取得众多奖项,获的市、省和全国性各种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仅一等奖就近二十项。
对于理科教师来说,写论文需要咬文嚼字,往往是个老大难问题。刘英琦却恰恰相反,他爱写论文,喜欢把实践转化为理论,其学科教学、教师发展、教育科研、课程开发、学校管理、德育心理、信息技术、家庭教育等,各类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而且,他还爱分享,单是近三、四年,通过交流研讨会,他的成果在全国近百所的学校和教研院的同行中广泛传播,辐射范围广泛。于是,在刘英琦外出交流時,不少老师会请教他同一个问题——如何写好论文呢?
“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刘英琦回答。他认为,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篇文章都源于一个思考。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数理化》的编委,他评判好文章的标准是:有思想、有价值。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在一篇篇论文成果中,刘英琦一步步确立起了“文化化学”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具有化学学科素养的文化人为育人目标,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四层四环”育人模式,建立了四个教学原则——理解性原则、对话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反思性原则,开发了四个学习策略、四个教学策略和相应的评价策略,以深度理解和文化实践为路径实现化学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达成化学教育的生命价值与育人目标。
教学不一定相长
“我认为教学不一定相长,教学相长是有条件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时长无简单正比关系,但和教研很有关系,一个老师持续不断地在教学中做研究,那他的教学水平肯定会提高。反之,一个老师如果只是年复一日地重复工作,那么教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而且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刘英琦说。
从19岁大学本科毕业,从教至今40年,刘英琦一直都在积极参与教研工作,可以说,教研是他教育生涯永葆活力的秘诀。作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陕西师大、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四川师大、广东二师等高校兼职教授,广东省“百千万”名教师导师,深圳市教育督学,“国培计划“课程授课专家,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理事,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首批粤派名师工作坊主持人,省、市或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刘英琦本可马放南山了,可时至今日,他仍坚守教学研究,指导青年教师,载誉前行。“每一件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享受做事的过程,争取把事情做好”,于刘英琦而言,在研究中持续地促进教学相长,让他乐此不疲。
正是深耕教育科研,刘英琦的“教育嗅觉”非常敏锐。从初参加工作时就关注学生学习策略指导、主体能力提高,到新课改背景下的追求化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再到首倡“文化化学”教学思想,刘英琦的教学理念形成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紧跟党和国家的教育改革,因此总结出的研究成果能广泛地被推广应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有知识和有文化
是两回事
刘英琦提出“文化化学”的教学主张,是否可以理解为学科成绩好就是有文化呢?“有知识和有文化是两回事,文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刘英琦说。接着他细细地介绍了“文化化学”的内涵:“文化化学”以培养具有化学学科素养的文化人为目标,强调让生命在场,从“物质世界——学科知识”的二维空间拓展到“物质世界——学科文化——人的发展”的三维场域,以化学学科为载体达成对人之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文化品格的塑造,实现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依据“文化化学”的教学主张,可以促使学生在感悟化学文化之“崇善”,体验化学文化之“臻美”的过程中形成对化学文化之“求真”的认识,呈现“文化化学”在教书育人、启迪心智、滋养德行、觉醒灵魂中的独特作用和优美姿态,实现化学教育的生命价值与育人目标。
采访中,记者发现刘英琦在讲述问题时喜欢说:“……是吧?”在课堂上,他也是喜欢用这种探询式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一节课40分钟,虽说争分夺秒,但刘英琦总是不会吝啬地拿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有机拓展,跟同学们讲讲“生活的世界”。在刘英琦的启发下,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课堂变得活跃有趣,“学化学”这件事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日常中,刘英琦将“四层四环”育人模式中的对话原则做到实处,通过多元对话,帮助学生深入知识内部,获得知识对个体发展的真正意义。
在刘英琦身边,还有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亦师亦友。“自从加入刘英琦老师领衔的研究团队,我感觉乘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豪华快速列车,在这个研究型的学习团队里,在刘老师的引领下,我们的理论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改变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客体的对象性思维,打通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能有效实现‘知识向‘素养转化,最终实现化学教育的生命价值与育人目标。”深圳市刘英琦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自2015年成立以来,吸引了六十多位来自深圳、广州、成都、北京、南昌、林芝、哈尔滨等省内外二十多所学校、不同学段、多个学科的教师加入,帮助许多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了“研究型教师”。
想把教学与教研做好,要有一颗热爱、认真、努力的事业心。40年来,刘英琦躬耕不辍,始终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记者 黄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