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裕鹏 齐 伟 胡 哲 郭 起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7;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1)
急性乳腺炎(AM)多数系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以乳房部的红、肿、热、痛为典型症状的疾病[1]。现今AM已经成为产后哺乳期妇女临床诊治中的好发疾病,其发病率约为9.5%~16%[2]。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通常运用青霉素、头孢类等控制病情,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性不利于孕妇产后的身体健康,同时药物也容易通过乳汁进而影响产妇的正常哺乳[3]。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疗法之一,具有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的特点。研究发现[4],针灸能改善AM的临床症状且疗效显著。目前针灸治疗AM的临床试验较多,然而尚无关于针灸治疗AM的系统评价,因此本研究对近20年运用针灸治疗AM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对针灸疗法和西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疗效比较。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为针灸治疗A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盲法、随机分配无限制;2)研究对象为确诊AM患者,符合吴孟超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制定的诊断标准[5]或与此类似,年龄、性别、来源无限制;3)干预措施对照组为西药治疗,试验组为针灸治疗(针具材料、穴位选择、行针手法不限);4)结局指标以总有效率为主要结局指标,以症状体征积分、血清学指标为次要结局指标,具体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8]相关标准拟定。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文献仅取质量较高者;2)综述、经验、会议论文、动物试验等;3)数据有缺失的文献;4)非随机对照试验。
1.2.1 文献检索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有关针刺治疗AM 的 RCT 文献,检索词包括:“针”“针灸”“针法”“刺法 ”“ 急 性 乳 腺 炎 ”“ 乳 痈 ”“acupuncture”“acupuncturemoxibustion”“acute mastitis”等。采用主题词和关键词结合的方式,检索时期自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检索策略经过多次预检索进行调整。
1.2.2 数据提取 根据检索策略在各个数据库中进行文献的检索,之后将检索结果导入EndNote进行管理,剔除重复的文献。先通过阅读文献的题目、摘要进行初筛,剔除综述、经验、会议论文、动物实验等不符合的文献。之后通过阅读全文进行复筛,剔除非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不符、数据有缺失的文献,最终确定纳入评价的文献。为保证在选择纳入研究文献的过程中不出现偏倚的可能,由2名研究者独自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资料。数据提取的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题名、作者、发表年份等;2)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各干预组样本量;3)干预措施:干预方法、疗程等;4)偏倚风险评价的项目:运用随机方法与否、是否进行分配隐藏、是否采用盲法等;5)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症状体征积分、血清学指标。
借助Jadad量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表分别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其中Jadad量表包括4个项目(随机分配、分配隐藏、盲法、退出及随访)对文献进行评分;总分为7分,纳入研究的文献评分≥4即视为高质量。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表包括6个方面:采用随机分配与否、分配隐藏与否、采用盲法与否、结果数据是否完整、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与否、有其他可能的偏倚与否。评价等级分为“低风险”“不清楚”“高风险”。以上步骤由2名评价员独立完成,若有分歧则讨论解决或由第3名评价员判定。
采用RevMan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合并统计量:计数变量选用比值比(OR)和95%的可信区间(CI)为合并统计量;计量变量选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和95%的可信区间(CI)为合并统计量。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I2及P值选取相应的效应模型,若I2<50%,P>0.10,异质性较小,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异质性较大,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研究文献是否有发表性偏倚,则采用漏斗图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VIP、WF、PubMed等数据库初步得到文献580篇,通过阅读文题、摘要及全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其操作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8篇文献共纳入699例AM患者,其中针灸组366例,西药组333例,具体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将纳入的8篇文献按照Jadad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8篇纳入研究的文献Jadad评分普遍较低,其中提及随机数字表分配4篇(50%),分配隐藏均不清楚,在盲法实施及随访方面均未提及,具体详见表2。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表评估纳入研究的文献,其中随机分配方法低风险4篇(50%),分配方法隐藏为不清楚,在盲法实施方面存在高风险,具体详见图2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图,图3纳入研究偏倚风险总汇图。
表2 纳入研究的Jadad量表评价
图2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图
图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总汇图
2.4.1 总有效率 纳入7个研究[9-10,12-16],比较针灸组和西药组在治疗AM方面总有效率的影响。各组间具有较好的同质性(P=0.98,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的数据为[Z=4.92,OR=8.92,95%CI(3.73,21.31),P<0.00001]可知针灸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见图4。
图4 针灸组对比西药组总有效率森林图
2.4.2 症状体征积分 纳入3个研究[10-11,14],观察针灸组和西药组在改善AM症状体征积分的影响。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08,I2=6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为:针灸对比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7,SMD=-1.04,95%CI(-1.52,-0.56),P<0.0001],详见图5。
图5 针灸组对比西药组症状体征积分森林图
2.4.3 血清学指标WBC 纳入2篇文献[11,14],研究针灸组和西药组治疗AM对血清学指标WBC的影响,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针灸对比西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SMD=-0.08,95%CI(-0.87,0.71),P=0.85],详见图6。
图6 针灸组对比西药组血清学指标WBC森林图
2.4.4 血清学指标NEUT% 纳入2篇文献[11,14],研究针灸组和西药组治疗AM对血清学指标NEUT%的影响,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针灸对比西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3,SMD=-0.30,95%CI(-1.24,0.64),P=0.53],详见图7。
图7 针灸组对比西药组血清学指标NEUT%森林图
AM属中医学“乳痈”“奶疖”等范畴,该病多由于饮食、情志或授乳不当导致局部乳汁瘀积不通,气滞则热壅;日久导致乳汁化脓,火毒壅盛进而造成“乳痈”[17]。针灸能改善AM的临床症状且疗效显著。有研究发现[18],针灸疗法能使5-羟色胺水平含量上升,促进吗啡样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镇痛、通乳的目的。还有实验证实[19],针灸疗法能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的数量及活性,进而增强机体抗感染和抑制炎症的作用。本次系统评价共纳入8篇[9-16]临床研究文献,其中选穴次数最多依次为肩井(5次)[11,13-16]、膻中(5次)[10-11,13-14,16]、乳根(4 次)[10-11,13-14]、足三里(2 次)[14-15]。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两条经脉的交会穴,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因此肩井穴是治疗乳痈的要穴,有通乳下乳的作用[20-21];膻中穴属于任脉的腧穴,为宗气聚集之穴,同时也是“八会穴”之气会,而任脉能调节人体的阴经气血,有“阴脉之海”之称,因此膻中穴能行气养血、生乳[22]。乳根、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足阳明胃经本为“多气多血之经”,胃主受纳,为“后天之本”,能补益气血,进而化生乳汁,故乳根、足三里也是治疗AM的要穴[23];且乳根遵循近部选穴原则,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24]。所以针灸在治疗AM中常用的穴位为肩井穴、膻中穴、乳根穴、足三里穴,为临床治疗选穴提供借鉴意义。
本次研究共纳入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合计699例AM患者,系统评价针灸对比西药治疗AM在总有效率、症状体征积分、血清学指标(WBC、NEUT%)等方面的差异。Meta分析结果表明,针灸组与西药组比较,其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AM的症状体征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清学指标WBC及NEU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总有效率以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的角度均能得出,针灸在治疗AM方面与单纯常规西药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本次Meta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纳入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且均为小样本量RCT,研究范围相对较窄,不具有代表性;2)文献质量水平较低,且临床设计缺乏严谨性,纳入8篇文献中仅有4篇文献具体说明随机分配的方法,所有文献均未提及分配隐藏、盲法和退出失访等情况,测量偏倚和实施偏倚的可能性很大;3)纳入的文献在AM诊断标准、疗效标准、疗程时间不统一,可能存在方法学异质性;4)结局指标过于单一,主要为总有效率的计数资料,缺乏症状体征积分等的计量资料。
综上所述,为了使针灸治疗AM的临床证据更加充分,日后应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