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言
尽管口碑评价上有所争议,但对于《斛珠夫人》近期的热播,是既定事实。
截至12月5日会员收官日,《斛珠夫人》在腾讯视频整体播放量超过30亿,微博剧名主话题阅读量总和超过50亿,各类子话题阅读量合计超过100亿,开播至今共计登陆全网各大平台热搜数量累计超过1000次,可谓火爆全网。
即使在采取“先网后台”排播形式的北京卫视,《斛珠夫人》的平均收视率也超过2%,其强势表现可见一斑。
在各大专业榜单,《斛珠夫人》同样斩获了极为亮眼的成绩。包括连续27日拿下Vlinkage电视剧播放指数的日榜冠军,且在11月拿下猫眼、骨朵数据和德塔文数据月榜第一。灯塔数据显示,《斛珠夫人》正片播放市占率峰值高达20.76%,全网正片播放市占率连续20日夺冠。
但与如此火爆出圈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斛珠夫人》口碑层面的非议。《斛珠夫人》刚播出一天,各类影视短视频博主一致性的吐槽就已纷纷上线,千篇一律的攻讦和群嘲让人怀疑并非基于真实观看体验后的理性,而不过是人云亦云。
然而,当看到许多视频只不过是拼凑剪辑、混淆视听,甚至有文章连剧中人物关系都描述得错漏百出时,笔者认为有必要为这部S+古偶剧说句公道话:
无论是整体的质感打磨,还是对人物的塑造,《斛珠夫人》不仅值得用户去细细品味,而且一定程度上还为未来古装剧的创新突破树立了典范。
尤其值得分析与讨论的,是《斛珠夫人》用一套新的“运算法”,让古偶这个成熟的剧集类型迈向了“新主流表达”。
曾经古偶剧作为一个发展早已成熟的剧集类型,堪称国民爆款制造机,如今古偶剧却非常容易成为观众吐槽的目标。
在笔者看来,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一是如今对古偶IP进行影视开发时非常容易陷入一种“撒糖”的定势思维,导致工业糖精泛滥;二是历史架空下的故事结构造成了故事与人物的悬浮感。
因此,古装剧出现了越来越多“为撒糖而撒糖”、“为虐而虐”的“纸片人”,不仅没有了历史的厚度,连人物的厚度也一同丧失了。这样的IP操作手法,不仅原著粉不满意,一旦以影视作品形式进入到大众视野,失败可谓是注定的结局。
因此,针对这两个症结,《斛珠夫人》给出了一套自己的解法。为了解决工业糖精泛滥的问题,《斛珠夫人》采取了做“减法”的策略。
核心,是为大女主的主角光环“减负”。
为了迎合女性观众,众多古装剧如今已经可以等同于“大女主剧”。整部剧就是大女主与周旋于她身边的几个男性的故事,且极易陷入“玛丽苏、命好、靠男人”的老路子。
反观《斛珠夫人》,它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女主”故事。
在进行影视化改编时,原著里的人物关系被大胆改为了三组C P关系:身为暗卫营指挥使的方鉴明与其偶然收获的徒弟方海市,贵为一国之君的大徵皇帝帝旭与来自注辇的异域公主缇兰,以及方鉴明的另一位高徒方卓英与绫锦司的绣女柘榴。
方海市作为《斛珠夫人》的女主角,她与方鉴明形成了“男强女强”的情感关系。这样的大女主设定,也让大女主的命运感无论强与弱、悲与喜都更加真实。
同时,每一对CP的羁绊都有自己的独特与令人唏嘘之处,构成了一幅有血有肉的群像。
对方鉴明与方海市而言,二人的情感关系在整部剧中有着多次变化。
最开始,方海市与方鉴明只是单纯的师徒情谊。之后,两人产生了男女之间的情愫,但面对海市更加主动的态度,方鉴明会因为柏奚的身份而心存退却。最后,在历经时局变化、共同抵御内忧外患后,两个人终于在更深的层次上相互认同,成为真正的灵魂伴侣。
对于帝旭与缇兰来说,阻碍这对CP相互之间敞开心扉的,是帝旭对于前皇后紫簪的思念成魔,以及两人的婚姻关系实质上建立在两个国家的政治联姻之上。
而方卓英与柘榴,则是爱情与家国大义、身份认同乃至使命之间的纠葛。真实身份为鹄库部落的小王子的方卓英,与继承鞠七七衣钵执掌绫锦司却双目失明的柘榴虽相爱,却有着柘榴从未看见过爱人样貌的遗憾,这对神仙眷侣的故事线同样令观众揪心。
不难发现,《斛珠夫人》以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让这三组CP关系跳脱出了传统的“男强”或“女强”的窠臼,而是在个体与国家的交互视角下,以“相互拯救”的基调来塑造人物的质感与魅力。这样的操作手法,不仅增加了观众嗑C P的选择性,也强化了观众对于人物和剧情的代入感。
每一个人物、每一对CP都有着对命运的抗争,都烙印着角色的成长。这也助推了《斛珠夫人》的话题发酵,观众看剧时也被人物的成长感激发出了追剧的陪伴感。
根据“1号数读联盟-知微数据”《斛珠夫人》热议词显示,几位主演及其角色成为了观众讨论的焦点。
在更加清晰的CP线之下,内敛的爱,与深沉的虐相互交织,让《斛珠夫人》在CP塑造上走出了一条脱离于古偶套路的新范式。
对古偶IP改编一直以来有一句金科玉律:选对了有CP感的演员,那这部古装剧基本就成了。
对,但又不对。
毋庸置疑,“演员+CP感”是决定一部古偶剧质感的重要因素,但光有CP感并不能解决剧集本身的悬浮问题。
因此,《斛珠夫人》在做减法的同时也用文化做“加法”:在CP感之外,强调和突出了东方美学下的氛围感。
氛围感的塑造,依靠的是内容层面的文化表达。
例如台词。
许多观众早已注意到,《斛珠夫人》里的人物常常以古诗词来表达个体的心境与情绪。“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等等让整部剧萦绕在诗意的朦胧之中,也让人物的情感表达更加戳心。#斛珠夫人台词深意#、#斛珠夫人是一部古诗词大全吧#更是登上了热搜。
又如美术置景。
师徒三人朝夕相处的霁风馆简约清丽,暗合了方鉴明本人的纯纯忠心,跟随四季变换的霁风树更是与人物的情感变化相呼应;位于边境的黄泉关营造出“凛冬将至”的阴冷与肃杀;朝堂之上则是庄严肃穆却光线昏暗,且以黑金为主色,暗示阴谋的暗流涌动。可以说,《斛珠夫人》精致的置景与画面背后,浓缩的是剧组努力以东方审美视角进行作品打磨的初心。
再如服饰。
杨幂饰演的方海市,其身穿甲胄的造型塑造出一个英姿飒爽、驰骋疆场的女将军形象;陈伟霆饰演的方鉴明带着面具,武艺高强自不必说,冷峻的造型表现出人物在极度理性之下杀伐果断;陈小纭饰演的缇兰呈现出浓浓的异域风情,获得一致好评。
《斛珠夫人》里的服饰都是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来进行设计,故而呈现出鲜明的风格辨识度。
包括斗茶、刺绣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展示,在《斛珠夫人》里也有细致的还原。以斗茶为例,关于传统斗茶的流程顺序,用到的茶具器材,包括点茶会出现的茶沫,以及手势手法等等细节问题,制作团队不仅查阅了研究资料,还邀请了相关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甚至是剧中出现的“龙尾神”饰品,为了让观众一看就能辨识出“鲛人”形象,对它的设计也让制作团队几易其稿。实际上,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斛珠夫人》里出现的道具和实拍都偏向于素雅,不追求复杂华丽,这与整部剧的气质和人物情绪的含蓄内敛风格保持了高度一致性。
因此,尽管《斛珠夫人》以虚构的历史为背景,但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审慎打磨,整部剧没有以往古偶剧的悬浮感,反而充满了唯美的东方气韵,真正实现了古偶剧质感的跨越。
对古偶剧而言,眼下正值“不破不立”的转型时刻。
如果说为大女主“减负”,增加剧集在东方美学下的氛围感意在“破旧”:破除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与悬浮的刻板印象,那么难能可贵的是《斛珠夫人》还意在“立新”:它致力于从价值层面为古偶剧开拓出一种新的表达形式。
——新主流表达。
在《斛珠夫人》身上,笔者看到了古偶剧进行“新主流表达”的核心要点,那便是古意×新声。如果说古意来自于拥抱传统文化后的氛围感与质感,那么新声则源于剧作本身从现代视角出发,更积极地对接主流价值观,并通过个体成长与家国大义交织而构筑的史诗感。
一是与观众相贴近的新人设。
《斛珠夫人》里的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存在一种内在精神气质的一致性。
能文能武的方海市致力于主导自己的人生,同时不会因自己是女子而舍弃保家卫国的责任,无论是在霁风馆执行任务,还是身处朝堂与战场,乃至最后进入宫闱,她从来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缇兰本是政治联姻的牺牲品,但她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棱角,而不是俯首顺从皇权。
柘榴一开始只是绫锦司一个普通的绣女,但被卷入政治风云姑姑惨死后,也接过姑姑衣钵,成为执掌大徵传递各路绝密信息的绫锦司典衣。
在这些女性角色里,我们看到的是《斛珠夫人》努力探索女性的人生可能性。
而无论是方鉴明、帝旭还是方卓英,他们的成长都有着一个“重新发现自己”的脉络,方鉴明的人生里不再只有大徵和帝旭的安危,帝旭的人生里不再只是陷于失去紫簪的伤痛,方卓英的人生则需要正视自己的身份与使命。
在这些男性角色里,我们看到的是《斛珠夫人》努力祛除男性所面临的规则压迫性。
这种极具现代感的全新人设,恰是以往古偶剧所缺失的思考盲区。
二是与主流价值接轨的家国情怀。
杨幂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斛珠夫人》的格局很大”。这个格局,便体现在剧集对于家国情怀浓墨重彩的书写。实际上,《斛珠夫人》里的几对CP,都不得不常常面对“小爱”与“大义”之间的抉择。
方海市的每一次蜕变和成长,其实都与“家国大义”相关。
无论是在参与科举考试时写下振聋发聩的《论鲛珠》,还是主动请缨戍边于苦寒之地的黄泉关,以及亲赴西平港解决当地的饥荒问题,不难发现,与海市的每一次成长相伴随的,是其“家国情怀”的不断觉醒。
方鉴明为了实现大徵与鹄库的和平共处,不得不以柘榴的假死促使方卓英回到家乡,拿回属于自己的王位。这个深远的布局,是方鉴明期望从此两国边境不再兵戈相见。为此,他不得不选择暂时斩断卓英与柘榴之间的情感,甚至不惜让海市对自己产生误解。
即使是前期经常魔怔的帝旭,也显露出“疯批皇帝”的另一面:面对海市写下的《论鲛珠》,他立刻下令彻查鲛珠税的苛政。面对充盈的国库,他下令今后十年大徵赋税只交三成,且拿出一半的黄金用于修缮各地运河、水渠、堤坝和粮仓。这个常常变脸、喜怒无常的君王,内心深处是一个心系天下、关爱百姓的雄主。
《斛珠夫人》的创新与成功,让我们不禁再次思考“古偶失灵”的话题。
其实,工业糖精的泛滥与悬浮的弊病,常常是古偶剧陷入路径依赖后的自我选择。归根结底,古偶剧只有不断地突破自我,才能够防止自己走向被时代、被观众抛弃的命运。
而在《斛珠夫人》的“新主流表达”里,笔者看到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层面的可能性:人物的CP感、文化的氛围感与成长的史诗感,或许将成为古偶出圈的内容创作新法则。
这或许是《斛珠夫人》出圈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