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岩,岳新灿,刘俊英,井延涛,李 帅
(周口市中心医院 1 神经重症监护室,2 消化内科,周口 466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增长持续加速,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重病症。急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现有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有限且患者存活率较低,大部分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术后日常活动能力较低,甚至残疾卧床等,其预后情况仍有待改善[1]。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依达拉奉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和功能性运动障碍程度[2];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3]。因此,二者常作为临床基础用药。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类药物,均具有良好的降低血脂效果[4],但瑞舒伐他汀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短期预后方面更具优势[5]。基于此,本研究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考察并对比了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3种降脂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活动能力、血脂、炎症、血管内皮功能等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旨在为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中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6],并经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证实;② 首次发病;③ 发病24 h内到院就诊;④ 常规治疗方案均一致;⑤ 性别不限;⑥ 年龄18~80岁。排除标准:① 对研究用药过敏患者;②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③ 合并恶性肿瘤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患者;④ 因精神障碍、痴呆等无法配合完成相关治疗和检查检测患者等。
本研究将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组常规治疗方案一致,均进行颅内压控制、血压控制、吸氧改善脑循环和脑细胞营养、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0,规格20 ml∶30 mg)等治疗,具体治疗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7]。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斯利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0008,规格10 mg]睡前口服10 mg/次,qd;辛伐他汀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07,规格20 mg)睡前口服20 mg/次,qd;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睡前口服20 mg/次,qd。3组均连续治疗4周。
患者治疗后均门诊随访至少3个月,每个月随访1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15日。期间无患者失访,随访率为100.00%。
1.3.1临床疗效
依据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9]:① 基本痊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90%。② 显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46%~90%。③ 有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18%~45%。④ 无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0%~18%或增加≤18%。⑤ 恶化: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增加>1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与有效的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3.2患者预后情况
观察比较3组随访3个月内的NIHSS评分水平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水平,以评价患者预后情况。NIHSS评分[7]主要用于评价患者的神经缺损状况,评价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等共15个项目;分值范围为0~42分,NIHSS>7分时患者存在神经功能损伤,分值越高则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BI评分[8]主要用于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越好。
1.3.3血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炎症因子水平
血脂水平检测指标:血浆中的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A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指标:血浆中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炎症因子检测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抽取3组患者空腹静脉血液样本约6 ml置于抗凝管中,4 ℃离心5 min(10 000 r/min),上层为血清,下层为血浆,分别转移至2个离心管中并置于-20 ℃冷冻备用。采用CobasC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瑞士罗氏公司)检测各项血液指标,具体操作严格参照说明书进行,由同一具有3年以上相关独立检测经验的检验科医师进行检测操作。
1.3.4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比较3组横纹肌溶解、肾损害、消化道反应、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以评价治疗安全性。
瑞舒伐他汀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有效率高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0.05),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近(P>0.05)。见表2。
表2 3组临床疗效比较 n(%)
瑞舒伐他汀组随访3个月的NIHSS评分低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0.05),同期BI评分则高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0.05);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随访3个月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结果相近(P>0.05)。见表3。
表3 3组预后情况比较 分
2.3.1血脂水平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血浆TAG、TC、LDL-C水平均降低,而同期血浆HDL-C水平则升高(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TAG、TC、LDL-C水平均低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而同期血浆HDL-C水平则高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0.05)。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TAG、TC、LDL-C、HDL-C水平结果相近(P>0.05)。见表4。
表4 3组血脂水平比较
2.3.2血管内皮功能水平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血浆ET-1和VEGF水平均降低,而同期血浆NO水平升高(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ET-1和VEGF水平均低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而同期血浆NO水平则高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ET-1和VEGF水平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同期血浆NO水平则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见表5。
表5 3组血管内皮功能水平比较
2.3.3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3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组均未发生横纹肌溶解。3组的肾损害、消化道反应、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相近(P>0.05)。见表7。
表7 3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急性脑梗死系指各种原因引发脑部供血动脉急性闭塞后导致的相应部位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导致代谢障碍、炎症反应、兴奋性毒性、自由基损伤等,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部分神经功能缺损[10]。药物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方法。氯吡格雷可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从而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病变缺损部位的供血环境、改善脑循环和降低缺血脑组织损伤[11-12];依达拉奉可减轻急性脑梗死神经自由基损伤引发的脑水肿以及细胞凋亡[13-15]。但急性脑梗死临床常规治疗的疗效不一,仍有待改善,其中降脂药等药物的应用情况差异可能是原因之一。
急性脑梗死多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血脂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可直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状况和病情,因此降脂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环节,临床上需及时有效调控患者的血脂水平[16-17]。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均为他汀类降脂药物,作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ydroxymethylglutaric acid monoacyl coenzyme A,HMG-GoA)还原酶抑制剂,可竞争性与HMG-GoA还原酶的活性部位结合而抑制其作用,并抑制胆固醇合成,同时刺激细胞表面LDL受体使其合成增加、降低血液LDL水平,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情况,从而达到治疗脑梗死的效果[18-20]。杨晓炜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亦可通过参与TLR4/NF-κB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减少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损伤[21]。因此,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调脂、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治疗急性脑梗死,但目前关于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和安全性比较研究仍较少。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3种降脂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其中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最高,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次之。3种降脂药物均可有效降低血浆TAG、TC、LDL-C、血清CRP、IL-6、TNF-α、血浆ET-1和VEGF水平,均可提高血浆HDL-C和NO水平,提示其在降低血脂水平的同时可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其中以瑞舒伐他汀效果最佳,阿托伐他汀的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亦优于辛伐他汀。治疗后随访3个月的结果提示,3种降脂药物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其中仍以瑞舒伐他汀效果最佳,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效果次之且相近。其原因可能为相较于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药动学性质更优且药物半衰期长[22]。在用药安全性方面,本研究中未发生横纹肌溶解,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相近(P>0.05),且症状均较轻微,可在不经干预下3天内自行缓解,提示3种用药方案治疗安全性均良好。因此,治疗急性脑梗死,建议降脂药物首选瑞舒伐他汀,其次为阿托伐他汀,最后为辛伐他汀。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均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以及预后状况,其中以瑞舒伐他汀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