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迪
摘要: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是优秀文化之瑰宝。本文提出新时代条件下语文教学如何传承与弘扬祖国诗词优秀文化的命题,并从平板电脑引入古詩词教学的思考入手,详解古诗词教学超越常规让学生学会创作的可能性、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以及平板电脑加持下拓展学生习作的深度与广度的初步成果。
关键词:平板电脑;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02-0054-04
● 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的思考
平板电脑是一种以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的小型化电脑。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完整的电脑功能,又告别了传统的键盘和鼠标,以接触屏上的软键盘、手写识别以及语音识别实现输入。但它在“性能体积比”和“性能重量比”方面不如相同规格的传统笔记本电脑,在手写输入时其输入速度不如传统电脑。因此,笼而统之地倡导使用平板电脑,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不过,假如选择用于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又不需要太多书写输入的课堂学习资源检索和网络诗词校验,与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创新教学相得益彰,却能激发超常规的高质量学习发生,突出“教学+互联网”的强大优势。
● 实验古诗词教学创新的可能性
古诗词创新教学是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先生将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方法付诸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而创立的,不仅能让学生在一个课时的“翻转”学习中完成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悟诗情、拓诗境的学习,而且能够通过渐次搭建格律脚手架,让学生从格式、押韵及其平仄入手,循序渐进地从事诗词创作实践。
以往的诗词教学重视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悟诗情、拓诗境,教师也力求用优美的语言来解读古诗词,但现实却很残酷,除了理解、诵读与仰望,古诗词教学完全达不到其他体裁学以致用的境界。以笔者个人学习近体诗的感悟而言,语文教学局限于理解意思却不会写诗词的根本原因是,教者和学生都不了解诗词格律,因此,纵然文学素养出众,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写诗词。
虽然古诗词学问博大精深,但是,当我们了解诗词格律之后,就能从懵懵懂懂起步走向写出初具韵律的诗词来。假如按照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教学创新的方法,把诗词格律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学生能否像笔者学习诗词那样,在理解和仰望的基础上激发出创作的源头活水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经过2021年上半年两次古诗词创新教学实验之后,笔者在下半年实现了古诗词创新教学常态化,让学生在古诗词教学创新模式的加持下收获成长与幸福。实验表明,我们的学生能够写出诗词来。
● 搭建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学习脚手架
第一脚手架:具体精准提炼达成目标,让学生纲举目张。两份“任务单”的达成目标如表1所示。
对比发现共性:①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要完成书写生字的训练,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以及相关的诗词格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内化知识、完成创作做好铺垫。②每一条达成目标的末尾都留了空括号,以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自我评价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③目标符合达成目标“三要素”和“负面清单”的要求,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学到这个程度,体现了“具体精准”,能消除因盲目性导致的恐惧感,唤起一定程度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脚手架:目标管理、问题导向设计学习任务,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两份“任务单”的部分学习任务如表2所示。
将学习任务与达成目标对比可知:①学习任务与达成目标是对应的,都贯彻了“目标管理”的设计策略,如果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质量就一定能达成目标。②除了读写任务之外,其他所有学习任务都采取“问题导向”的设计策略,确保所有学生都会在问题的引导下从事自主学习。
第三脚手架:“需求导向”的配套学习视频,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事高质量的自主学习。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涉及“对仗”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完成“对仗”这个知识点对应的任务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为了支持学生有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录制了详细介绍“对仗”的视频,并将其转换成二维码附在“任务单”的相应位置。
微视频具有循环播放、永久保留的特点,能有效避免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学情差异所造成的无法多次重复听取教师讲解的局限性。而且,一份“任务单”中可以对应学习任务提供多个视频二维码,学生扫码就能获得教师的“隔空指导”,直到问题解决。
第四脚手架:“任务导向”的“学习方法建议”。为学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与配套学习视频一起,构成支持高质量学习的“双保险”,如标注法,在指导学生提升吟诵诗词水平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脚手架: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让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的第一环节就是检测,检测的范围和难度与“任务单”相当,能起到使学生重视课前自主学习的作用。
● 学习力在“微项目学习+平板电脑+互联网”中爆发
课堂学习力的爆发是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的必然结果。课堂上,学生通过检测巩固课前所学知识,体验学习成就感;通过进阶学习,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通过微项目学习,创作并展示诗词作品,完成知识内化、综合能力拓展和核心素养发展。尤其是微项目学习中引入平板电脑产生了“+互联网”的叠加效应,扩展了古诗词学习“学什么,会什么”的深度和广度。
古人写诗词,离不开韵书,查找同韵字少不了拿韵书翻来覆去寻找。今人学写诗词,写出第一个押韵句之后,可以进入搜韵网,把韵字输入“平水韵”,点击“查询”按钮,同韵字便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极大地方便了下一联或下一句的押韵选字。
创作完成之后的校验,古人交给老师或诗友,由于时空局限,难免不便。今人写成诗词,可以立即进入搜韵网,把作品输入“律诗校验”“词格校验”等,只需点点鼠标,就能完成校验,无论平仄、押韵,还是其他格律问题,都会由多种彩色字分别给予提示,方便作者修改、完善,提升诗词质量。
因此,笔者把搜韵网推荐给学生。平板进入诗词创作,正好大显身手,支持学生快速查找韻字、对仗词汇、检查字的平仄、校验诗词,并做出修改。
例如,有学生学习《七律·长征》进入七言律诗创作,当写出第一个韵字——“家”的时候,在“平水韵”中直接输入“家”字,点击“查询”,所有与“家”同韵的平声字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选择,还避免了常常误把少数普通话发第一第二声的仄声字当作平声字写入的不足。
又如,在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时,有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创作了“沁河边上览风光,秋高气爽花芬芳。落叶归根似黄叶,繁花似锦作红妆”的七言诗,输入系统提示多处平仄有误,该学生随即进入修改,修改后的七绝如下:“沁河沿岸好天光,秋爽云飞阵雁长。落叶飘零风正舞,枫华似锦作红妆。”
从学生当堂完成的情况来看,完全颠覆了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第一次实验课题是五年级《村晚》,学生当堂完成率为78%,另有11%完成两句以上。进入六年级,学习《宿建德江》,以教师节为情境创作五言诗,当堂完成率为90%;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秋日校园为情境创作《西江月》,完成率为92%;学习《七律·长征》,以包饺子技能大赛为情境,当堂完成率为90%;学习《浪淘沙·其一》创作以家乡母亲河——沁河为情境的诗作,当堂完成率为84%;学习《六月二十九日望湖楼醉书》,以今冬邯郸第一场雪为情境,当堂完成率为9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微课程教学法为教师打开了学与教的另一片天空,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会写作诗词,使所学知识在习作实践中得到内化。平板电脑引入古诗词教学,则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心中的诗意渐入高雅殿堂,学生部分作品如下图所示。
中国古诗词,优美典雅意韵悠深,气象恢弘境界高远,是传统文化里的精华。在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创新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不但能掌握相关知识还对古诗词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感悟。他们在课堂进阶学习中,唤醒过往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与诗人产生共鸣;在诗词朗读中品味诗词语言,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仿佛诗人的品格性情历历在目,由此萌生诗意。
虽然初创的诗词难免青涩,还需勤修熟练才能达到融时代情境与思想情感于一体、融思想情感与诗词格律于一体的境界,才能担当起传承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习作古诗词,升华精神品格,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立德树人,不正是当代教师的神圣使命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金陵.新体系: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谢春红.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新课程·中旬,2014(10).
[6]董荣全.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信息技术与教学,2013(10).
[7]侯再东.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育功能[J].语文课内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