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静 石玥
[关 键 词] 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生涯目标;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3-0160-03
一、引言
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一个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一个人只有在拥有明确的规划之后,才能判断某种机遇是否是真的机会,否则将在前进道路上感到迷茫,甚至走上歧途,分散了精力并浪费了时间。做规划的目的是让人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能够得到希望的结果,能够果断地把握机会,走好人生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大学生,做好规划意味着定好了目标。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因此,学生从初入大学的那天起,就应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规划。为了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享受到更大的快乐,收获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人生哲理,在毕业时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初入大学的每一位学生都应不断培养以下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决断能力、抗逆能力、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一)社会适应能力
“適者生存”,不仅是一项自然法则,还是一项残酷的社会生存法则。所谓社会适应能力,简单来讲就是要适应社会,赢得个体生存、进步、发展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同时,这项技能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生存权利。对于部分在校大学生来说,大学可能是其一生中最后一次系统接受教育的机会。即将迈入社会,将来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社会的适应问题,适应社会规范的同时,也要适应社会的潜规则。在适应了社会规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谈发展、进步、改变的一系列问题。
这种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忘掉自己的大学生身份,放下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身段,虚心请教,聆听教诲,努力工作,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
(二)决断能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决断能力是体现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个问题或某项工作的重要能力。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很多决策都讲求效率,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出决策,并付诸实践。这就要求决策者特别是主要决策者具有一定的决断能力,可以在面对问题时快速做出反应。如果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就会错失良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诺贝尔奖得主西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才能做出适合的决策。
(三)抗逆能力
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逆境时,拥有一定的抗逆能力可以使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恢复到逆境发生前的正常状况,甚至展现出更加理想、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在克服逆境后拥有更加强大的抗逆能力。
通过对成功人士的分析发现,这些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抗逆性强,正因为他们遇到困难能够及时调整,积极面对困境,才更容易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壁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并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是大学乃至入职后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当代大学生的抗逆能力较为薄弱,有时只因同学一句不合时宜的玩笑话就大打出手;或因老师的逆耳忠言就一蹶不振……诸多事例可以看出:具有强大的抗逆能力至关重要。
(四)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
能良好地用语言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也是重要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首要能力就是“会说话”,用人单位向你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善于口头表达的应聘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将自己心里想要表达的全部展示出来;而不善口头表达的应聘者则只能将观点自我消化。表达能力是个人能力的一面镜子,社会往往会通过这面镜子才能了解一个人,对一个人做出合理的评价。
因此,对于每一个准大学生来讲,个人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达到以下两个要求:一是能说,二是能写。
(五)职业素养能力
基本职业素养能力包括毕业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操的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应具备一些其他的基本职业素养,如强烈的时间观念、勤恳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办事作风、诚信可靠的优秀品质、与人为善的态度、正确面对压力的积极心态等。这些能力是决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或相关单位后能否快速融入企业的关键能力,也是以后能否在企业中更好发展的先决条件。毕业生是否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快速融入团队工作,将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正确运用于工作也是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选择和录用的首要条件。
(六)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即通过建立部门组织结构,规定职位或职务,明确团队成员间的权责关系,使组织中的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劳动,分工明确,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这也是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该培养的重要能力。虽不是所有大学生毕业后都将从事与管理相关的工作,但根据社会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应不同程度地掌握组织管理能力,每个工作岗位都渗透着组织管理能力的优势,在同等条件录用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应聘者将拥有更好的竞争优势。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仅是单位领导、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其他相关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书呆子”型人才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是即将被社会淘汰的群体,一味听从别人的调度,没有自己的观念、想法、基本工作构架,只能顺从的应聘者,即使再有才,用人单位也会三思。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录用那些在校期间曾担任过学生干部、有较好组织能力的毕业生,甚至有些单位将这些条件作为应聘的硬性要求,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
应时代要求,就需要大学生在大一初入大学时就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努力竞选学生干部,多参与、策划文体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为目标,有计划地度过大学时光。
(七)社交能力
所谓社交能力,是指与他人有效传递思想感情与信息沟通的能力。人永远是社会中的人,无论何时,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个体居于社会,就不免要与社会、他人存在各种社交关系。大学生必然会走入社会,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也必然会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面对不同的人,需要有不同的处事态度与应对方法,以便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
众所周知,大学就是社会的缩影,既然是社会,就避免不了社交。所以在大学生迈入社会之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交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为人之道、处世之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八)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甚至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取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是时代持续高速向前发展的必要能力。
千年前,夫子疾呼:“不变之论,则德义不能徙,学问不能进。”千年后,领袖恳言:“唯有创新,才能使中国强大,稳固前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方面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担。在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已经缺乏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思维方式。把考试高分作为目的,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和发展,没有真正贯彻执行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应该利用各种途径,逐渐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意识地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创新大赛,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九)团队合作精神
迈克尔·乔丹说过:“天才可以赢得比赛,但是团队合作才能赢得冠军。”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中国人虽不缺乏团队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培养出团队精神。部分大学生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必要的团队合作精神。而研究表明:团队合作的贡献率远大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率。
三、生涯目标分解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做相关课程建设来协同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大学一年级——自我认知及对专业初步了解阶段
在大学这一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进行自我认知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老子曾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目前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是依据教师和家长的意愿来填报的,很少能追寻自己的初心。即使是以第一志愿录取,很多人也只是按照分数填报,并非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高考录取中,调剂志愿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些冷门专业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经调剂录取的。综上所述,很少有大学生可以选择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专业。大一正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开始,努力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一方面学生普遍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对大学四年生活中的一切充满新鲜感,形形色色的社交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分散了很多学习的精力和时间,对自身专业课程的投入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大学的课程教学、专业学习与中学阶段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较弱,失去了备战高考时的那份激情,不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来说,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知晓自己的興趣所在,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全面剖析自我。高校可以在入学后对大一新生展开问卷调查,例如:有多少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满意,是否有转专业的打算,对自己即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了解多少,大一到大四有何具体规划,未来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前景如何等。让新生在高中的满腔热血还未消散之时,能够把自己的大学四年安排得明明白白。
同时,高校也可以提供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讲授为主的知识性教育,学生通过完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对职业规划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大学二年级——职业生涯拓展阶段
通过大一一年的新鲜尝试后,在大学一年生活对自我和外界双向适应的条件下,学生对自身的特质有了基本、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职业概况和工作领域有了初步的认知,但还是要继续深入搜集和了解更多有关职业生涯发展领域的信息。
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暑期实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掌握更多资料。在这一阶段,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群体有关的信息,了解市场就业环境,也可以询问相关专业的学长,向他们请教专业上及未来生涯的发展方面。在实践和全面把握信息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并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选择与规划。
高校可组织一些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规划。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赛的形式可以设定为:(1)PPT展示(自我分析、职业认知、目标确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2)模拟相关单位面试环境(相关人员模拟考官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作为应聘者回答问题)。
(三)大学三年级——整理与评估选择阶段
大三学生普遍存在没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思维的问题,虽然已经在专业知识技能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关注职业发展所需能力与自身水平之间的差距。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暑期实习会提高自身能力,这时需要通过整理,对自己的技能重新认识和评估,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具有可以挖掘的潜质和需要完善的方面。大三学习中,多以专业课为主,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方向。在这个阶段需要逐步明晰:从大一到现在兴趣是否改变,对现在的学习有何影响?毕业后是直接找工作、攻读硕士研究生,还是选择留学海外?想要自己创业还是就业?
总之,学生需要分析自己的选择是否合理,需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具体学习到什么知识水平和层次才能实现已拟定的目标;若自己的选择落后于甚至有悖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应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方面与就业方面的指导。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做宣讲,就考研备考方法、研究生学校的选择及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指导,辅助学生完成对自己选择的整理和评估。
(四)大学四年级——就业决定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为自己提前规划和确定好生涯目标。面临从学生到“打工人”身份的转变,应提前备好求职申请信、简历和成绩单。通过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和网络媒体等渠道确认自己的就业岗位。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有:
1.在你想要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可以提供给你怎样的职位和待遇?
2.怎样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3.什么样的职业最适合自己?
4.若只能选择一份自己不太满意的工作岗位,该怎样面对?
大四是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惶恐期,找工作的过程也许会很辛苦,备受挫折,而且结果也不一定称心如意。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学会缓解自己不安、焦躁、自卑的消极情绪,正确认识自己,通过找工作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了解职场的规则,这些都将是未来在职业道路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每一次碰壁,都是一次不错的积累。
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考研是很多学生面临的一个抉择,有些学生可能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将考研作为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而有些学生则将尽早就业作为学习的动力。仁者見仁,智者见智。根据自己的实际,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才是重中之重。
四、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时期则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前奏,是完成人生从学生到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顺利完成这次转折,在未来的人生中取得更大成功,大学生应从大一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精细的规划,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善于抓住机遇,敢于直面挑战,为未来的人生道路铺好基石。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苏文平.赢在第四起跑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杨开,钟谷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朱若霞.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