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泽 邱伊曼 陈祎琦 曾宪凯 金连顺
[摘 要] 目的:探索将Seminar结合CBL教学模式在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系列课程之《岭南内科杂病诊治》中的实践应用。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7级岭南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运用Seminar结合CBL教学模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并对比学生课程前后成绩。结论:学生课后成绩优于课前测试中的成绩(P<0.05),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教学模式及教师评价较高。结果:Seminar结合CBL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完善学生对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
[关 键 词] Seminar;CBL;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特色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3-0085-03
现代中医高等院校的中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1],但现阶段院校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临床实践,难以完全满足现代中医药发展对实践性、有效性、个性化的需求[2]。《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针对新时代中医的传承和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实现对中医流派学术思想传承,继承发扬优秀传统诊疗技术手段,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文化,培养更优秀的新时代中医[3],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模式。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作为地域性特色流派,传承发展脉络清晰,临证特色显著,名医辈出。岭南中医学术流派內容融入岭南班中医本科教育,大力弘扬地方特色医学。本研究探讨Seminar结合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在岭南中医内科杂病诊治课程(后简称“杂病诊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传统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现状及思考
如今大部分中医高等教育模式采用“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践”的西医三段式教育模式,中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被完整地割裂[4],学生难以对经典和临床有正确、深刻的见解,导致中医经典理论知识体系掌握不牢固[5],中医思维西化问题普遍存在。传统的三段式教育难以展现中医学的实用性、应用性,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启发临床思维。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往往忽视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缺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土壤,中医学生难以具有中医临证思维,易用西方逻辑思维模式去思考中医。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医药文化生存发展的基础[6]。中医课程教育应该结合时代潮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地域中医流派融入本科教育[7],培养中医功底扎实、临证思辨能力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认真钻研中医事业的中医核心人才。
二、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系列特色课程开设的意义
(一)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简述
岭南号称“炎方”,全年天气炎热,春夏多雨,天热地湿,人长期处于湿热之气交织中,病症多以“湿”为患。岭南中医学派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8],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独到的医学主张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岭南气候、草药资源、人群体质特征、人文饮食文化、地域特色病种等有较深的认识[8],不断研究总结岭南地区多发、特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如邓铁涛为首的岭南邓氏内科流派、甄梦初为首的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等,不同的学术流派各有所长,针对其独特的优势病种付诸长久的实践并总结经验,最终使病患受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系列课程特色
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系列课程(后简称“系列课程”)以临证应用需求为导向,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为宗旨,在岭南班中医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系列课程。以杂病诊治课程为例,课程依靠广东省中医院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名医资源,以流派典型案例为主线,围绕岭南邓氏内科流派、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等岭南八大流派的特色病种,通过探讨典型医案,充分展示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临证思辨、遣方用药等独有特色,完善学生对流派特色病种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地方医学的兴趣,定期进行“跟名师,抄好方”的临床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将理论与临床典型案例结合,使学生从临证视角认知流派,以案说医,引导学生在传承流派经验的同时重温基础理论知识,重塑和强化自身的知识架构。
(三)Seminar结合CBL教学模式在杂病诊治课程中的意义
在杂病诊治教学中运用双结合教学模式,从流派临证经验中寻找典型病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学生在分组的基础上收集资料、自主讨论、总结疑难点、回答问题,师生探讨辨证思路、方药运用,最后总结归纳对照岭南中医学术流派核心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学生在病案中锻炼分析问题、阅读经典、梳理知识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分组研讨和师生讨论中可以加深对典型病案的理解和感悟,在实践中了解自身水平,感悟、印证中医临证思维。双结合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经典、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经典、流派特色临证经验视觉去认知、感受地方特色医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践夯实基础。
三、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17级中医本科岭南班15名学生,针对杂病诊治课程采用双结合教学模式,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岭南班学生已完成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并参与临床实习,对内科常见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具备分析医案的能力,授课前均未接触过杂病诊治课程,均未跟随岭南中医学术流派教师进行临床跟师活动。
(二)教学模式实施
按照教学大纲制订的教学计划,在规定的32学时内完成杂病诊治课程教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教案、讲义等由相关流派专职人员编写,教学用的流派典型医案由各个流派工作室专职人员提供,课题组负责构建流派典型医案数据库。
实施方案:①课前测试:在开课前从医案数据库中随机选择2例典型医案。一份医案作为课前测试,开课前所有学生参加课前测试,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医案分析主要包含诊断、辨证、治则、处方及方药分析等,总分为100分,另一份医案作为课后考核。②课前学习:将15名学生随机分为3个小组,每组5人,每周开课前教师提前1周将相关流派专题学习要求及典型医案发放给学生小组。③课堂讨论:教师简要介绍专题内容,由小组汇报该小组对流派专题或医案分析等情况,注明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及展示学习成果,3个小组汇报完成后,组间自主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答疑、总结。④临床跟师实践: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前往各岭南中医学术流派门诊进行跟诊实践。为巩固授课内容,每组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一份典型医案的收集,包含主诉、现病史、诊断、辨证、治疗原则、处方分析、心得体会等,再由教师进行现场答疑、点评分析,并纳入课中成绩,总分为100分。⑤课后活动、反馈及考核: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参与中医药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之岭南中医学术流派杏林研学系列活动。课后5天内,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及授课内容等的反馈。学生期末考核内容为开课前筛选的流派典型医案,考核模式与课前测试相同,总分为100分,最终课后成绩为医案分析的50%加上临床实践的50%,总分为100分。
(三)评价指标
杂病诊治课程开课前岭南班所有学生进行医案分析测试,医案来源于岭南学术流派经典案例库,课前测试总分100分。杂病诊治课程后进行期末考核,考核成绩分为典型医案分析和临床实践(门诊跟师医案),各占50%,课后考核总分为100分。课程前后成绩进行自身前后对比,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同时,从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感受、是否掌握该流派核心学术思想、是否增强中医文化自信等方面设置问卷调查信息,并收集课后学生对授课教师评价、临床实践过程中是否充分感受流派诊疗特色等信息,设置调查信息表,两份调查信息表作为主观评价指标。
(四)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自身前后對照比较采用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教学效果
(一)客观评估
通过双结合教学模式,学生课后成绩优于课前测试中的成绩,且离散程度小于课前测试成绩,课前测试和课后考核数据对比显示P<0.05,数据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二)主观评估
总计发放1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份,针对问卷问题类型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应答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学生对教学模式的主观评估
本课程教学共15名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能接受双结合教学模式,并能较好地掌握流派核心学术思想,提高中医临证思维能力等,问卷结果见表2。
2.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主观评估
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课堂授课教师及流派门诊临床带教教师评价较高,课程教师在备课期间做了充足准备,临床带教教师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丰厚的临证实力及讲授技巧,且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结果见表3。
五、讨论与思考
中医的传承不仅需要学生对中医经典有较好的掌握,还要求学生不断将自己所学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传统的中医课程教育中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系列课程基于传承几代人的临证经验-课堂教学-流派门诊跟师抄方,给学生提供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平台。
本研究将Seminar结合CBL教学模式应用于杂病诊治课程。Seminar教学法将课堂交予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成知识储备,提高表达能力,培养中医思辩能力。CBL教学法以案例教学为核心,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实现对知识的剖析,理清知识体系、理论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情况,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记忆,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中医医案与临床问题具有“可比性”,以医案为主的教学有助于中医学生积累典型医案中的辨证思路、治疗措施,挖掘某一病症的共性规律。课程将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围绕流派典型医案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开拓学生的中医思维。
从调查问卷和课后反馈的结果来看,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接纳程度较高,评价普遍较好,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一是需要带教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带教经验。二是学生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准备、讨论、总结,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如何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医药传承知识、岭南医学发展史等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拥有中医思维传承创新的思想土壤。
综上所述,Seminar结合CBL教学模式较为符合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系列特色课程的教学要求,可以有效利用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优秀的教师资源,模拟师承模式,培养熟练掌握经典并学以致用、具有完善诊疗思维,能独当一面的中医学人才。尽管Seminar结合CBL教学模式仍需要教育者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完善其教学结构,解决该模式运用于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但依旧是一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广泛运用于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葛昕,彭锐,潘华峰,等.中医教育之敢问路在何方[J].亚太教育,2016(23):83-84.
[2]韩珊珊.中医教育与现实需要的矛盾及改革的思考[J].智慧健康,2019,5(29):27-28.
[3]王桢,韩兴军,赵琳琳.不同学制中医学生临床能力差异与培养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8):27-29.
[4]顾国龙,张梓岗.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探讨[J].中医学报,2015,30(3):392-395.
[5]王伶改,刘东洋,黄利兴,等.中医人才培养文献研究结果分析与思考[J].光明中医,2021,36(12):2076-2079.
[6]王永炎.高等中医教育60年办学的启示(一)[J].中医教育,2018,37(3):1-3,7.
[7]周登威,徐志伟,孙海娇,等.岭南湿热病证理论的学术源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7):2901-2904.
[8]郑洪.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范式功能及其对中医教育的意义[J].中医教育,2021,40(4):9-1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