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友奎 王 兴 蒋小丽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成都市树德小学,成都 610021;成都市金沙幼儿园,成都 610031)
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财政部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五部门于2019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时期[2]。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之一,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故更应该不断提升班主任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工作能力,为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思想保障。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走进学生心里的钥匙,出色的教师也应具备将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班主任将教育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结合,从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心理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去指导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更准确高效把握学生实际,以对其进行更好的心理引导和思想教育。
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说服、疏导、教育以及改造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与心理学息息相关。班主任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准确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从学生心理发展本身来看,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急剧变化的动荡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仍处于不成熟状态,其情绪易发生波动,部分学生较为叛逆,自尊心较强,胆子大且做事不顾后果,容易犯错误而不自知。他们的自我意识虽不断增强,但依然是以满足自我心理需求为主。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取什么手段、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合理的心理疏导,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尤为重要,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班主任掌握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心理学知识帮助班主任认识思政教育中的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了“知”的问题。因此,心理知识在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
除了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外,班主任还应该学会运用基本心理学的方法,例如、情绪管理法、心理疏导法、认知法、责任聚焦法等。
通过情绪管理法,增强班主任和学生的情绪自控力,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温度”,使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基础,从而保证思政教育的稳定深入开展;通过心理疏导法,加强情绪疏通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深度”,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通过合理运用认知法提升班主任和学生认知的高度,可以为提升思政教育的“高度”奠定良好基础。
“温度、深度、高度”这三度,都需要一个大前提——班主任思政教育的责任意识。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班主任自觉履行主体责任,聚焦落实监督责任,学校也要压紧压实责任聚焦关键环节,为教育赋能。在此基础上,班主任更需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合理、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才能让思政教育达到“三度”,发挥教育心理学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功效,从而为班主任工作进行减负。
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压力。由于自身或外部环境的压力,加上部分班主任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待提升,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少,他们无法合理、有效解决好学生的问题,这将会影响到班主任的自身成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等。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班主任在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一责”分散: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责任意识淡薄,未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烈的责任意识是班主任充分履行职责的根本动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作了明确规定,指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和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有梦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心理健康的公民。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教学和管理班级工作,也需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及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但是,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部分班主任把学生的思想教育责任推卸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或者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而意愿当班主任的原因更多的是要评职称或被学校领导强制要求[4],这导致很多班主任思政教育责任意识淡薄,如发现班级学生犯了错误不管不问、直接送往学校政教处进行处理或通知家长到校领回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等。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要求班主任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管理才能,更需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
第二:“温度”缺失: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事件中,情绪容易失控,无法冷静处理学生问题。
教育学即“关系学”,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犯错误的学生,且屡教不改,甚至故意顶撞班主任。对待这类学生,部分班主任在学生思想引导和问题处理上过于偏激,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失控,无法合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甚至在课堂上会发脾气或盲目批评学生。处理学生问题时,缺少必要的冷静和思考,靠“吼学生”的方式或采用“挖苦、打击”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容易激发师生之间的冲突,还使得师生关系变得僵化甚至冷淡。对孩子施行的此类“思政教育”显然是缺乏“温度”的教育,而且也不能解决好学生的问题,更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第三:“深度”未达: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上,心理知识缺乏,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思政教育需要一定的“深度”。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工作,思政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更要深入实践,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从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班主任思政教育走向深度化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既要懂得如何教育和管理学生,又要懂得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在现代社会中,基础教育改革向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的期望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愈演愈烈,班主任工作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也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6]。由于部分班主任对心理学知识的不了解,他们在处理学生相关问题上习惯采用简单粗暴或“一刀切”的处理方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班主任心理知识欠缺,很难贯彻落实好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政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一责、三度”关系图如下所示。
图一 从心理学角度看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图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处理学生问题以及有效开展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要学会稳定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此,班主任可以借鉴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从而获得思政教育的“一责、三度”启示,使得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图二 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育心理学有机结合的合理路径图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避免责任分散效应,达到责任明确。责任明确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明确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政教师采用五段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需要遵循三大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思想与科学性相统一以及循序渐进,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递思政理论知识、调整和巩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及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和三观,与班主任一起为思政教育育人服务。另一方面,明确班主任在思政教育中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一般采取谈话、观察、疏导等方式,对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错误意识进行纠正等。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相结合,就会拥有更多的教育实践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教育,还包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深刻体验思政教育的真实感,避免传统思政教育的理论空谈。在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中,班主任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社区服务、劳动实践等,让学生走进思政教育的实践场地,增加积极情绪的情感体验。另外,清晰明确的责任边界,也是思政教育相关工作顺利开展的外在保障。班主任需要在任课教师提升学生思政认知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增强班主任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责任意识。
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指通过研究群体和个体对他人情绪和自身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动、互动和控制,培养其情绪自控能力,并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情绪控制方法[7]。学习熟练运用6H4AS情绪管理方法,有利于减少个体的负面情绪、增加幸福感以及帮助个体保持恰当的认知、稳定的情绪、理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8]。班主任学习运用情绪管理方法,加深对自身和对学生的情绪认知,一方面能保证自身的情绪管理,增强情绪自控力,另一方面对学生情绪管理也能起到一个榜样和引导的作用。由于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工作内容繁杂,还需要经常面对学生的消极情绪,处理相关负面事件,这对自身情绪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班主任更应该学会如何合理运用情绪管理法管控自己的情绪和调节学生的消极情绪。
首先,班主任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明确“关爱学生”是化解学生消极情绪的关键。部分班主任面对学生的消极情绪采取消极的处理方式,关注学生消极情绪的表层,却忽略了学生消极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忽视。他们在处理学生的相关问题时,态度过于强硬,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二次创伤[9]。其次,班主任应懂得情绪的“同频共振”和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是学生,处于同样情境下是什么样的感受,从而亲身体验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帮助学生找到消极情绪产生的源头,以更好制定情绪管控方案,彻底解决学生消极情绪问题,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10]。例如,在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时既要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也要适当从关注学生思考的角度出发,冷静分析并照顾学生的心理感受与自尊心,采取开早恋主题班会、举办早恋主题辩论赛、创办早恋主题黑板报等方式正面告诫和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利弊;最后,班主任要注重对“度”的把控,不能参杂自己的情绪或戴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的问题。许多班主任在处理学生思想问题时,情绪过于暴躁,不问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就对学生直接严厉批评,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的同时也疏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造成了思政教育的“冷冰冰”。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情绪管理法的实践应用,并不是消灭或根除学生的负面情绪,而是对他们的负面情绪进行合理化疏导和调控,提高学生对情绪的自觉意识和促进情绪的自我完善[11]。班主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难免会受到学生的情绪影响,或者因为其他一些事情导致自己的情绪处于低谷期,不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学会并正确运用情绪管理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上会更理智、更有效、更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说,一般班主任得知班上同学打架就会火冒三丈,对打架者进行严厉批评,这样不仅处理不好学生的打架事故,还可能会让学生记恨自己,甚至造成师生之间的肢体冲突。班主任学会情绪管理法,并掌握一定的情绪调节和控制的方法,便会懂得先控制住自己的激动、暴躁情绪,细心、冷静去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智解决好学生的问题。这也是学生与班主任关系保持良好的“保鲜剂”。
班主任可以把情绪管理法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学生情绪察觉和管理的意识,使得师生关系正向发展,变向融洽,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除此以外,班主任还可以发挥父母在塑造青少年情绪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朋友的情感辅导对促进青少年情感一致性的作用[12],让思政教育“升温”。
心理疏导法是一种以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理论,通过言语沟通引导,改变个体自我认知,从而提高个体行为能力和改善其消极情绪,解决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方法[13]。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人的思想、行为特点对个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需要加强情绪疏通和引导。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14],可见心理疏导法运用于学校思政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学校思政教育中,心理疏导法强调“主动”,贵在“随机”,成在“持续”,功在“明理”,正确运用心理疏导法要遵循聆听、停顿、当朋友不当英雄、给予安慰、感同身受、长期守候、勇敢挺身而出、提供实用资源、换位思考、善用同理心这十大原则。当前,主要的心理疏导方式有说服劝导、合理宣泄、环境制约、放松调节等。正确使用心理疏导法有利于个体合理发泄情绪,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心理问题与日俱增,主要存在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过大、成长环境恶劣以及重大生活事件带来的强烈刺激等,这也影响到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班主任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法,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高压,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在处理学生学习压力问题和人际关系等事件中,班主任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帮助下,借助心理疏导的方式(采用音乐放松治疗、正面引导等)让学生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好学生的个人问题,也有助于改进班主任思政教育的方法。班主任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发展了自身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消除了与学生的心理隔阂,也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进行班集体管理和班集体思政教育上更会得心应手。
心理疏导法的运用也有其局限性,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学校可以通过广播、宣传册、板报或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创办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帮助学生增进对心理知识的了解。第二,学校可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作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师生面谈、书信、邮箱、网上答疑等形式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第三,班主任对自身能力也应该有正确而客观的认识,对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学生心理问题应尽早寻求帮助。
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即ABCDE理论,它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具有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和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发现学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Ellis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以帮助个体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别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15]。该理论主要分为友好相处、评价、教授解决问题的技能、练习以及对变化和技能获得的评估这五个阶段。班主任应用此法进行思政教育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辩论和质询的分寸、对学生要有耐心、重在改变学生错误认知和防止新的认知偏差出现。中学生由于其心智发育不成熟、过往经验影响、情绪波动大以及知识面窄等原因导致自身易出现认知偏差,作为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生,找出学生出现认知偏差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较强的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关心爱护学生。班主任学会并熟练掌握ABCDE理论,合理调整自身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纠正认知偏差,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开展有促进作用。
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对班主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也很有挑战。认知的缺陷很容易引起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会成为危害社会性事件发生的隐患,表现在于认知“高度”未到,即过于偏激、思想愚昧落后。而班主任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班主任掌握认知法,学会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将更有利于达到思政教育“高度”。班主任在运用认知法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时,要注重情感真挚、循序渐进、引导启发、榜样强化,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并尽可能去照顾好学生的自尊心,有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盲区,并发挥榜样的作用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强化,以此来提高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班主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姿态和生命质量,指明思政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的重要作用[16]。班主任应勇于承担责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注重自身师德培养和教师素养提升,结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既符合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的发展要求,也是学生思政教育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