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书写人民史诗

2022-01-14 22:54:43倪晨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疫武汉疫情

倪晨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海报

贺岁档,一部取景武汉,以武汉方言呈现、讲述武汉普通市民抗击疫情的电影上映,片名应景,叫《穿过寒冬拥抱你》。拍摄前,导演薛晓路团队在武汉采访了一个个普通人,片名灵感,便来自其所目睹的两个在街头拥抱的陌生人。

从展现抗疫英雄的《中国医生》《最美逆行者》,到如今的《穿过寒冬拥抱你》,两年来,关于疫情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距离武汉暴发新冠疫情过去了两年,战疫英雄们已回归平常生活,抗疫题材也不再新鲜,如何用电影语言再现国民集体记忆?

从“正面刚”到“侧面柔”

2020年,导演薛晓路为了新电影带队深入武汉采访,这时的武汉刚解封不久。大街上车水马龙,街巷里已恢复了人间烟火气。薛晓路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疫情结束后,有一天马路上两辆车发生了剐蹭,车主从车里走出来刚要争论,旁边人一句“经历这么多了,怎么还不懂珍惜,要相互生气”使两个本来剑拔弩张的人顿时释然,互相拥抱了一下回到各自车里。

这个故事让薛晓路心动:“跨越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甚至是生死相隔之后,城市重新充满了烟火气和活力,生活依旧如故,而且可能有了很多更不同的善意的改变。”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没有过度渲染疫情下的恐慌,它避开了最为伤痛、艰苦的现场,选择用一种浪漫的情怀侧写抗疫,重温了一段特殊岁月。

不同于《中国医生》用硬核的手法展现医护人员逆行的壮烈经历,《穿过寒冬拥抱你》风格更柔和温情——电影没有过度渲染疫情下的恐慌,它避开了最为伤痛、艰苦的现场,选择用一种浪漫的情怀侧写抗疫,重温了一段特殊岁月。擅长刻画情感的薛晓路,这次完全将焦点对准了普通人——这个视角既需要人物冲突和代表性非常强,又要避免符号化,非常考验创作团队的功力。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价《穿过寒冬拥抱你》:“我们甚至可以不完全把它看成一个以抗疫为题材的电影。”

疫情为每个人提供了自我反省、重新梳理人与人关系、找到社会共识和社會共情的契机。《穿过寒冬拥抱你》试图以抗疫为背景来书写中国人的生活。

影片也表达了一些社会现实,比如老年人的婚恋问题、全职太太的危机、离异男女的困境。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表达,让整个片子更有质感,也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平凡人的守望相助

薛晓路不算是一个多产的导演,可是风格清晰,擅长捕捉社会话题,也擅长以情动人。

《海洋天堂》关注自闭症群体,缘于她十几年来在自闭症康复机构做义工的经历,影片的朴素、真实和深情直击人心,恰是因为作为导演和编剧的薛晓路,在创作前进行了大量的取样,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为了展现赴美生子这一群体的真实性,她潜入美国的几家华人月子中心,体验了几周里面的生活。

因为创作《穿过寒冬拥抱你》关注武汉时,薛晓路把目光聚焦在了鹦鹉洲长江大桥——这座桥连接武昌和汉阳,是薛晓路认为武汉最美的大桥。

2020年除夕夜,武汉,大雨,这座城市正经历着疫情的水深火热。薛晓路让故事在鹦鹉洲长江大桥上产生了交集:已退休的妇产科专家谢咏琴坐车返回医院准备参与一线工作,好不容易拿到“出门条”处理公司债务的中年夫妇李宏宇和刘亚兰驱车赶回家,骑着摩托车的女骑手武哥准备奔赴下一单。

黄渤饰演的阿勇是志愿者的“带头大哥”,为了家人的安全,疫情期间他不敢回家,妻儿在阳台,他在楼下,远远相望是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

贾玲则饰演一名性格开朗的外卖骑手,片中她和朱一龙饰演的离异钢琴教师产生了奇妙的碰撞。病毒肆虐的寒冬里,全城最后一碗虾爆鳝面,只有一个观众的钢琴曲,寒夜中摩托车后座上的尴尬和安心,这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在灾难面前,成为了限量版的温暖。

高亚麟和徐帆饰演一对创业的中年夫妇,他们拥有财富,也因为疫情而面对债务危机,他们的隔阂在疫情中爆发,又在爆发中和解。

电影以娓娓道来的笔触,讲述了在武汉“封城”的70多天里,一些普通的武汉市民在突发大事件面前的守望相助。

人间烟火才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喜欢用“吃饭”展示生活烟火与人间温情,无论是油盐酱醋,还是喜怒哀乐,都能通过一方餐桌呈现,尤其是在退休妇产科专家谢咏琴和粤菜师傅沛爷这对老年人的故事中,“吃饭”缓缓推动着故事的展开。

“这些人物不是符号化、概念化的,都是有扎根性的。这不仅体现在方言上,还体现在他们街上吃的食品中,体现在人物性格当中,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上。”尹鸿认为,“一个中国故事,要有差异性,但是一定要体现我们熟悉的情绪和情感。”

《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则认为:“影片展现了特殊境遇下人性的善良,以及普通人纯朴美好的情感,进而完成了一次民族记忆的艺术化主流叙事。”

影片主创以真实细腻的视角,记录了一段“人民的史诗”。

从冬天到春天,从“空城”到樱花盛开、烟火重启,镜头下的武汉,展现了一座江城所特有的空间美感。

许多观众看到此景有了流泪的冲动,情感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在重创治愈之后,经历种种人生窘态的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公共意识,或者说,有了另一种‘容灾能力。”

猜你喜欢
抗疫武汉疫情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战疫情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抗疫情 显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2
疫情中的我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歌剧(2020年4期)2020-08-06 15:13:32
我们在一起
歌剧(2020年3期)2020-08-06 15:12:36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05: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