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转
核心问题,发端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着力于儿童思维发展、致力于儿童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因此,“用核心问题统领小学数学课堂”这一理念被众多一线教师欣然接受并广泛实施。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存在着问题太多、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等诸多现象,“问题”有了,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核心问题统领的小学数学课堂,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样态?本文以《复式统计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核心问题引领统计课堂。
教学片段一:(导入环节——体会合并的价值)
青云小学五年级组织了四个乐器兴趣小组,人数如下:
五年级古筝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
五年级笛子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
五年级葫芦丝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
五年级小提琴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
问题1:仔细观察,这四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问题2: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快速回答以下问题吗?
(1)古筝小组有女生多少人?
(2)葫芦丝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参加哪个组的男生人数最多?
(4)这四个兴趣小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3:为什么前两个问题反应那么快,后面几个问题的反应慢下来了呢?
问题4:如果要在一张表格里一下子能找到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谁能出个好主意,应该怎样对这四张表格进行处理?(合并)
问题5:你能剪一剪、拼一拼,试着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吗?
诊断分析:
一是教师的问题非常琐碎。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教师连续提了5 个问题,其中问题2 还包含了4 个小问题。在这么多琐碎问题的轰炸下,学生的大脑来不及处理刚刚获取的信息,因此思路并不清晰,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未能体现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二是问题的价值并未体现。以问题2 的4 个小问题为例,(1)(2)可以直接从单式统计表中得出数据,但(3)(4)需要比较四张统计表甚至需要将四张表的数据相加。但也有学生心里有这样的疑问:想要知道男生的总数,直接把人数加起来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去做一张复式统计表呢?这不是从一个“麻烦”跳入了另一个“麻烦”吗?至此,学生的体验并不深刻,甚至部分学生还出现了抵触情绪,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
教学建议:
把握问题之间的关系,准确提炼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操作。一节课会有许多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找准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提炼出适合统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让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成对本节课内容更全面、更深层的理解。
教师前面提出的这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四张简单的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这样一来,本环节的核心问题就可以提炼为:“如果要把这些数据都一一呈现在表格中,你有什么办法?”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怎样做,这样他们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
教学片段二:(教学重点环节——制作复式统计表)
师:如何把所有兴趣小组的这些数据都一一呈现在表格中?
生1:可以画四张这样的表格,把每个表格的数填进去。
师:他的想法是制作像这样的四张“单式统计表”,当然可以。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
性别合计女性别合计男女人数28 21人数27 17 10性别合计性别合计男女人数22男7男1 6女 6人数30 14 16
生2:每张表格都有性别、合计、男、女,那就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
师:你能具体地说一说怎么放在一起吗?
生2:竖着叠在一起,再把重复的内容去掉。
师:(出示表格)你的想法是这样吗?再观察观察,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性别合计女人数28 21人数27男 7 1 7 10人数22 16 6人数30 14 16
生3:这样的话“性别”这里就不对了,“人数”这里也不对,看不出是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
师:看来,我们还需要把这张表格作进一步修改,你觉得还有哪里需要修改?
生4:人数要写清楚是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
生5:最上面一格,已经不是只有性别了,它还包括小组名称。
生6:我觉得应该在中间画一条斜线,性别和组别都要写进去。
性别组别合计女古筝小组28 21葫芦丝小组27男 7 1 7 10笛子小组22 16 6小提琴小组30 14 16
追问:性别的这一横栏有了,组别的这一竖栏也有了。那么,填写数据的这些格子怎么表示出来?
生3:一条斜线不够,还要在中间再画一条斜线,把一格分成三部分。
师:(出示完整的统计表)像这样的统计表,叫“复式统计表”。一般情况下,我们还会在第一行的下面加上一行“总计”。
性别数量/人组别合计男女总计古筝小组葫芦丝小组笛子小组小提琴小组107 28 27 22 30 54 7 17 16 14 53 21 10 6 16
诊断分析:
本次教学,有两点值得肯定。
1.肯定单式统计表的价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而不是不断否定先前认知的过程。本次教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仍然认可单式统计表的价值,体会复式统计表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产生的。
2.突出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教师通过持续追问,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特征。
但也有两点值得商榷。
1.教师牵引痕迹太重。尤其在复式统计表的优化环节,教师连续多次追问:“你能具体地说一说怎么放在一起吗?”“你觉得还有哪里需要修改?”“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填写数据的这些格子怎么表示出来?”这些连续的追问到最后只解决了一个问题——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这样的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味道不浓。
2.核心问题不够精准。核心问题的价值是统领整节课的教学,如果核心问题出示以后,还需要教师不断追问和引导,说明核心问题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需要再斟酌。
教学建议:
1.聚焦核心问题,引发矛盾冲突。本节课可以将核心问题确定为:“怎样才能把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写在同一张统计表中?”在该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需要思考的不再是“基于已有数据填表”,而是“怎样基于已有数据改造原有的统计表”,探索学习的热情也就自然地产生了。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在碰到困难时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会由“模仿式学习”向“理解式学习”转变。
2.通过核心问题,助力思维生长。核心问题统领的课堂是有生长性的,也就意味着教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良性循环中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学习始于问题,问题驱动思考,思考推进学习进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锤炼的,是课前准确提炼核心问题的能力,是课始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核心问题上的能力,是课中用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生长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通过核心问题引领小学统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