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茜,戴金良,梁福兴,吴志强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三州”)积极统筹落实国务院“扎实推进生态扶贫”和农业农村部“加大渔业扶贫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利用丰富的河、湖水域资源和渔业资源,将渔业资源、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全面融合,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渔业,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同时涌现多个典型生态渔业产业扶贫案例,有效助推“三州”地区如期脱贫。
目前,国内有关“三州”地区扶贫的相关研究多以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畜牧业扶贫等展开,渔业扶贫的研究成果鲜见报道。国内有关学者就生态渔业扶贫开展多方研究,杨正勇等[1]、胡帮勇[2]从理论角度阐释了生态渔业内涵、特征、模式、趋势与建设策略,认为生态渔业对于区域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崔利锋[3]、戴金良等[4]分别调查贵州黔东南州、新疆、西藏、广西三江等贫困地区渔业现状,重点分析生态渔业扶贫的需求、特征、模式与优势等问题。冷继茂等[5]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环境条件下渔业发展现状和生态渔业扶贫模式应用示范进行研究;2018 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全国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把试验、示范、应用成功的生态渔业扶贫模式推广到深度贫困地区;段明等[6]针对湖北恩施、贵州六盘水等贫困地区渔业特征,提出“科技+政府+企业+贫困对象”的生态渔业扶贫模式,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取得全面成功。
课题组于2020 年深入“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调研生态渔业扶贫典型,总结和分析生态渔业助推扶贫的有效举措、成效和问题,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生态渔业持续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三州”地区2016—2019 年贫困状况见表1。“三州”地区面积 83 272 km2,共有 29 个县(市),总人口833.24 万。“三州”所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攻坚难度大,截至2019 年末尚有贫困人口25.19 万。在国家多样扶贫举措助推下,2020 年末,“三州”地区全面脱贫,原贫困人口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表1 “三州”地区2016—2019 年贫困状况①
“三州”地处高原,水资源和渔业种群资源丰富,其中云南怒江州有澜沧江、怒江、独龙江三大水系及淡水鱼类72 种,四川凉山州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水系及淡水鱼类69种,甘肃临夏州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三大水系及淡水鱼类83 种。但“三州”地区原来渔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产业扶贫不紧密。国家和有关部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倾斜、对口帮扶、人才互助、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等有效措施推动生态渔业发展,生态网箱养殖、大水面生态放养、稻渔综合种养、池塘生态养殖等生态渔业产业扶贫效果明显。“三州”地区渔业发展情况见表 2。
表2 “三州”地区2019 年渔业发展情况①
甘肃临夏虹鳟良种场,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虹鳟良种场,承担全国虹鳟、金鳟的良种培育、保育和苗种繁殖工作,年繁育鲑鳟鱼发眼卵约900 万粒、虹鳟及金鳟后背亲本合计5 万尾,在保障本地需求的同时,推广到国内16 个适合开展虹鳟鱼养殖的省(区)。此外,良种场还积极开展黄河甘肃段珍稀土著鱼类人工驯养、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自2011 年开展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工作以来,累计向黄河放流珍稀濒危土著鱼类鱼苗约300 万尾,为黄河流域渔业生态修复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良种场积极开展脱贫帮扶工作,不仅为临夏州贫困养殖户无偿提供养殖苗种、养殖技术、销售信息等系列养殖服务,还吸纳贫困户进场就业。
临夏州刘家峡水库渔业水面73 万hm2,库区主要生态放养池沼公鱼和鲢鳙,同时在保障水质的前提下,适度开展库区网箱生态养殖。池沼公鱼生产已初步形成捕捞、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2019年共捕捞池沼公鱼约300 t,产值560 万元,带动库区周边360 余人参与池沼公鱼捕捞、加工工作。甘肃文祥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库区网箱生态养殖的典型,主要从事鲟、虹鳟鱼及金鳟鱼养殖。近年公司积极引进先进网箱养殖设备,开展库区网箱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已建成周长50~120 m 的HDPE网箱60 口,钢制方形网箱534 口,总面积86 万m2;年培育苗种200 万尾、商品鱼1 500 t,形成了完善的育苗、养殖、生产、销售体系。公司积极与库区农户合作开展三文鱼养殖,为其提供苗种、饲料、生产技术,并保底收购商品三文鱼。同时,雇佣当地贫困人口在公司务工,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形成良好的产业帮扶效应。
近年来,稻渔综合生态种养在我国多地推广,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得到有效验证。怒江州积极利用宜渔水稻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态渔业扶贫工作,2019 年全州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面积约57.3 hm2,生产稻田生态鱼约45 t。经测算,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生态种养,每667 m2水稻田可增收800元,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为贫困户增收助力。怒江州全州共有水田面积约7 333.3 hm2,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生态种养的水田面积约1 333.3 hm2,下一步怒江州将持续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增加稻渔综合生态种养面积,为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助力。
怒江州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拥有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各支流183 条,沿河形成许多池塘。为此2019 年先行在兰坪县、泸水市推广池塘生态健康养殖133 400 m2,改变传统池塘养殖方式,提升养殖产品的品质,共有183 户农户参与,其中建档立卡户85 户,总产量约140 t。
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昭觉、雷波三县拥有丰富的温泉水水域面积,适宜开展温泉水生态渔业养殖。为此凉山州联合多方力量,培育温泉水生态渔业养殖产业,并取得良好成效。2019 年,三县水产养殖面积166 hm2,养殖产量1 549 t,产值9 634.35 万元。
陆基集装箱生态养殖是近年我国研发的循环节水高效养殖技术,充分利用水体、土地资源,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渔业养殖效益最大化。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红莫镇司金村,以“公司运营管理、村委监督、村民参与”的运行管理模式和“保底分红+利润分成”的利益分配机制,实施陆基集装箱健康养殖试点项目,保底村集体年分红3 万元。2019 年试运营,正常投产后,5 个箱体年产裂腹鱼、花斑裸鲤约5 t,年产值15 万~20 万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渔业发展,制定了《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不断加强“三州”地区渔业扶贫力度。农业农村部连续制定《渔业扶贫和援疆援藏行动方案》,推动渔业扶贫[7]。同时多举并进,联动各方力量,向“三州”地区提供优质苗种、养殖设备、加工设备等,培育生态渔业产业,实现“三州”地区生态渔业产业化持续发展。
国家组织山东、广东、江苏等东部渔业发展较好的省市,对口帮扶西部地区,为“三州”地区渔业生产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等支持。农业农村部组织选派一批批帮扶干部、技术骨干,到“三州”地区定向帮扶,有效解决当地生态渔业生产技术难题,同时积极向当地养殖户传授养殖技术,为当地培养渔业技术专业人才,为当地生态渔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州”地区虽水域宽广,但原有渔业发展滞后。根据“三州”地区生态渔业发展需求,国家组织科研院所和教学机构,在“三州”地区开展了土著鱼类驯养繁育、土著鱼类增殖放流、特色水产品引进、养殖苗种繁育、产品加工、产品推广等技术支持,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推广,为“三州”地区生态渔业注入高科技,激发“三州”地区生态渔业发展潜力。
“三州”地区河、湖面积宽广,鱼类资源丰富,但经过多年的人为影响,鱼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地方结合“三州”地区实际,联合开展了河、湖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驯养繁育珍稀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土著鱼类、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坚决打击滥捕活动等举措,加快“三州”地区土著鱼类种群、水域生态资源恢复,有效修复水生生态环境。
“三州”地区多个生态渔业扶贫点,实行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有效延长生态渔业产业链,同时部分贫困户依托养殖基地开展休闲渔业经营活动,实现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部分地区结合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以“渔旅融合”的方式,实现生态渔业与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产业链的延伸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促进生态渔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就业增长。
“三州”地区近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政策扶持、对口帮扶、人才互助、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举措,有效促进了苗种繁育、稻渔综合种养、网箱生态养殖、池塘生态养殖、循环水高效养殖等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大量贫困户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效果显著。但是“三州”地区生态渔业发展仍存在基础薄弱、资金有限、技术欠缺、人才不足、市场较弱、产业链缺环、产业不强等问题。建议持续加大对“三州”地区相关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保障生态渔业健康有序发展;强力扶持土著鱼类驯养繁育、增殖放流工作,以有效修复当地渔业和生态资源;大力开发池塘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循环水高效养殖、休闲渔业等生态渔业产业;支持生态渔业产业链式发展,形成“繁—养—加—售”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生态渔业与文旅产业融合,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文旅+生态渔业”深度融合;实现“三州”地区生态渔业良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