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彦林
沂蒙山传奇的故事和英雄的名字,被时间和岁月打磨成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火红史册,光芒耀眼夺目。
孙大勇/图
临沂的变迁史,其实就是山东省和国家变迁史的缩影,是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结出的硕果,是“新中国故事”的一个精彩章节。临沂人民填写了一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
巍巍蒙山高,滔滔沂水长。沂蒙山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繁衍着古老东夷民族一支优秀的分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纳蒙山之灵气,汲沂水之膏泽,在苦难中站立,在逆境中奋起。这片神奇沃土养育了许多优秀后裔,诞生了无数圣贤奇才,可谓群星璀璨。“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孝圣”王祥、“宗圣”曾子、孔子老师郯子、大秦砥柱名将蒙恬、东晋名相王导、民族英雄左宝贵、大将羊祜、文学家刘勰、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文学家鲍照,西汉著名丞相匡衡、王献之,思想家荀子,著名教育家《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等。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这里更是哺育和催生中国革命的摇篮,上演过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和革命故事,那许多情节催人泪下,肝肠寸断,让人感动、感叹、感激,敬佩、敬仰、敬畏。
“沂蒙山”,在地图上找不到,地理上也没有。因为它不是一座山,而是沂山、蒙山等山脉的总称,主要分布在今临沂市境内。沂山、蒙山是沂蒙山的主峰。沂山位于临朐县南部沂山镇,主峰海拔1032 米,蒙山位于蒙阴、平邑、费县三县交界处,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 米。两山相距百余公里。
“沂蒙山”这个名字是神圣庄严的。“沂蒙山”这个名称明确响亮地提出,始于1938 年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对一一五师东进的电文:“要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1927 年,沂蒙山区就建立了党组织。1938 年12 月,抗日战争进入残酷的战略相持阶段,为领导晋、冀、鲁、豫等华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相继在这里成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一步步发展壮大,立下赫赫战功,从而开创了山东等华北地区抗日斗争的新纪元。山东党政军首脑机关、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八路军第一纵队、新四军、华东局机关、华东野战军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它的诞生掀开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篇章。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工作战斗的足迹。沂蒙山根据地成为全国著名的根据地、抗日杀敌的坚固堡垒之一,素有“华东小延安”的美誉。抗战开始后,毛泽东主席就以伟大战略家的胸怀和眼光说道:“山东这盘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几乎全部开赴东北,抢占东北战略要地,奠定了解放战争的第一块基石。沂蒙山成为华东地区的指挥枢纽,对中央顺利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产生了重要作用。
史书记载“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这里长期贫穷落后,“穷根”很顽固。在抗日战争最困苦、最艰难的危急时刻,沂蒙人民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跟着共产党走》这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歌曲。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人民就听党话、跟党走,420 万人口中有120 万人拥军支前、20 万人参军参战、10 万先烈血洒疆场。党为民,民爱党,党和人民成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洗礼和滋养着沂蒙人民的心灵,创造和成就了沂蒙山区的历史性巨变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沂蒙山是片神奇伟大的土地。每一座山、每一道梁,都曾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每一把土,仿佛都能攥出烈士的鲜血来;每一个家庭,都默默守护着为国为民、“顶雷”冲锋的秘密。
山东革命老区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延续至解放战争时期,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山东老区给予极大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怀着深切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对加快沂蒙老区发展和改善沂蒙老区人民生活作出重要指示。
沂蒙山传奇的故事和英雄的名字,被时间和岁月打磨成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火红史册,光芒耀眼夺目。
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红嫂精神”“厉家寨精神”“九间棚精神”“商城精神”,是沂蒙精神在不同时期凝结出的一粒粒珍珠,与党同频,与时代同步,与民心同向,成为推动沂蒙老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彻底摆脱贫困束缚、追求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澎湃动力。新中国的成立,铲除了导致贫困的制度性根源,沂蒙人民挺直腰杆、擦干血泪,开始了自力更生战胜贫困、过上好日子的艰辛探索,谱写下壮丽的篇章。也就是说,沂蒙革命老区彻底摆脱贫困,是有骨气、有血性、有志向的沂蒙人民,擦干战争残留在身上的血渍和眼角的泪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向命运屈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几代人伴随新中国的铿锵脚步和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创造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人民在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探寻着新的途径和方向;在工业文明的新挑战里,寻找着新的机遇与突破,涌现成长出众多可歌可泣的新典型。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955 年至1957 年,毛泽东主席三次亲笔批示,肯定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村的典型经验,指导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农业工作。为了改造穷山恶水,厉家寨村首任党支部书记厉月坤带领全村群众,战天斗地13 年,粮食亩产由七八十公斤递增到276 公斤。王家坊前村勤俭办社、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解决社员文盲、不会记工分的问题。这三个村的经验,聚集到一点,都是为了解决农民群众的吃饭问题。的确,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平邑县南部龙顶山上的九间棚村,据传乾隆年间一户刘姓夫妇讨饭至此,穴居石棚,刀耕火种,繁衍子孙,砌石为墙分为九室,故名九间棚。112亩土地挂在23条山梁上,数下来,零零星星3100 多块,当年穷得远近闻名。1984 年,这个拥有177 口人的小山村,光棍汉就有13人。1984年底,刘嘉坤担任村支书后,九间棚村的9 名党员干部,创造了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豁出命来拔穷根的奇迹。沂蒙精神成为九间棚村党员带领群众扭转乾坤的巨大精神力量。在1990 年党中央召开的“莱西会议”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的宋平数次表扬九间棚村。他说:“九间棚村靠党员带头苦干、拼了命地干,威信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如今,以九间棚为核心的景区里,自然风光优美,5 万亩果园连成片。同时,依托平邑县金银花优势,先后研发了“九丰1 号”“百花1 号”等优质品种,形成了金银花的全产业链,自己富了不忘带领周边乡亲们致富。
费县南部有座芍药山,青石坡上寸草不生。1943 年5 月,八路军鲁南军区在此发起过著名的天井汪战役。自1996 年,全乡干部群众立足自然条件,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青石板上炸出树穴,背土上山,开发出万亩优质核桃基地,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依山发展林果业、改善生态环境、拉动经济增长的青石山区小流域治理的路子,光秃秃的芍药山变成了林果繁茂的花果山,成为山东省面积最大最集中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