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远
北宋贤相吕蒙正曾在《破窑赋》中描述自己:以前我在洛阳,白天到寺庙里吃斋饭,晚上住在寒冷的窑洞里,大家都说我卑贱,其实是我没有机遇啊。现在我入朝为官,官职做到最高层,地位达到三公,只在皇帝一人之下,所有的人说我尊贵,其实我还是我,不是我真有多大本领了,只不过是时运和位置不同罢了。
吕蒙正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将“位置”等同于“价值”,费尽心机追求“位置”的升级,“位置”的高低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位置”越往上越稀有,能一直拾级而上的毕竟只有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只能止步于某一高度,甚至一段时间内“走低”“下行”也不无可能。因此,正确看待“位置”与“价值”的关系,十分有必要。
黎 青/图
“小位置”也可以有“大价值”。清光绪年间,河南安阳人暴式昭补任苏州西山甪里巡检司九品巡检,负责当地行政及治安事务。品级虽小,暴式昭却刚直清廉,体恤民情。当时有三家典当行,每年都以保护费的名义向巡检行贿,暴式昭就把这笔钱捐赠给收留孤寡老人的“继善堂”,自己毫厘不收,因此被人称为“为人一品,为官九品”。1890 年,因刚直好谏,为民请命,暴式昭被撤职,不再为官。清廉的他竟然无以养家,仅仅十几天就断了粮。百姓听说后,纷纷给暴式昭送米送柴,船载筏运,络绎不绝。如果以“位置”论英雄,暴式昭无疑是失败的,然而他在“位卑”的境遇下,也不忘“为生民立命”,把个人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山民送米”的佳话,彰显了一代廉吏在百姓心中的“位置”。
“有位置”不代表“有价值”。北宋神宗时,王珪居相位16 年。这十几年间,政务得过且过,无所建树,每每遇到朝廷大事,王珪不动脑筋,不献策略,只起个上情下达的作用。每次上朝呈送奏章时,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阅后跪接曰“领圣旨”;出殿见人曰“得圣旨”。总之,事事依圣旨而行,唯上是从,成了只会唯命是从的庸官,世人称为“三旨宰相”。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位置越高,理应责任越大。实践证明,如王珪这般只知投机钻营、明哲保身之徒,可能会一时身居高位、风头无两,但没有“有价值”的业绩做支撑,终会在大浪淘沙中被历史抛弃,沦为笑谈。
摆正“位置”才能实现“价值”。孔繁森曾说:“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老英雄张富清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但几十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都不知情。1955 年退役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很多人不禁好奇,张富清老人为何一辈子深藏功名?他眼眶湿润地回答:“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低头不张扬,埋头躬身行,张富清主动摆正“位置”,真正诠释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崇高精神,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
古人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当下各地正值换届,各级干部的进退留转必不可免。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位置”和“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地位观、价值观,任何时候都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在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中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