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荣
当我第一眼看到来访者小迪(化名)的时候,我似乎能感受到她浑身上下的不安。紧缩的眉头,紧闭的双唇,紧握的双手展现她此刻的紧张。当我问可以怎么称呼她时,她才第一次和我眼神接触,并且用近乎颤抖的声音说出,“你好,我叫小迪。”小迪并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短发,戴着眼镜,紧张的表情让她显得并不容易接近。此外,小迪十分重视个人信息的保密,在预约咨询的时候并没有透露出太多自己的信息,直到咨询结束我也仅仅知道她是一名大学生,至于目前是几年级、学的什么专业一概不知。
总体而言,小迪最近过得并不容易。小迪并没有要好的朋友,她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宿舍里,但是宿舍也并没有让她感到轻松。她的另外几个舍友经常一起打打闹闹抑或说说笑笑,但是她总觉得自己置身事外,有时候想要加入舍友之间的对话,却并不知如何开口,只能孤零零一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呆。另一个小迪难以忍受的场景是课堂,她十分惧怕上课,在课堂上的她非常不自在,她会将自己缩成一团,用书本挡住自己,生怕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每次上课之前她都会挣扎许久。虽然现在已经临近期末考试,但是小迪注意力并不在书本上。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学业上的困扰让她决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小迪自述上述这些症状是在一个月前的课上随堂汇报之后变得愈发严重的。小迪的辅导员是这堂课的主讲老师,辅导员平时很是严厉,因此小迪很重视这次随堂汇报,为此准备了很久,由于她害怕在讲台上紧张到忘词,她将汇报时要说的内容提前背诵得滚瓜烂熟。当她那天汇报完毕,她自己是感到满意的,起码并没有磕磕绊绊,但出乎她意料的是,辅导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她。这让她觉得自己被不公平对待,因为她觉得别的同学并没有她汇报得顺利,却唯独她被批评,她解释为这是辅导员在故意针对她。此事件之后她在课堂上愈发紧张,甚至偶尔会感到呼吸不畅,与人相处时也更加小心翼翼。
在充分了解了小迪的情况后,鉴于她的情绪症状比较明显,我首先教会她一些技术来缓解焦虑情绪。这些技术,例如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能够使小迪的焦虑、紧张情绪得到部分缓解。为了将这些技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在咨询过程中,我尽量还原使小迪感到焦虑的场合,教会她在情境中如何处理情绪。每次访谈小迪都反馈本周她的情绪有了一定的改观,这给了我继续开展咨询的信心。在这个阶段,我想小迪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学会的技术,让她获得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感。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小迪是一个过分在意别人看法的女孩子。小时候她是父母所有亲朋好友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得宠的孩子,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小迪读小学之前,但是之后这种宠爱逐渐被新出生的弟弟妹妹取代,她甚至怀疑原先她获得的宠爱都是不真实的。在这样一种怀疑下,她变得不相信任何人,并且极易捕获到别人差别对待自己的证据,总之,她不相信别人是爱自己的。这是一例对由于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而引发的一系列焦虑情绪的个案,在后续的咨询中,我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改变小扭歪曲的认知,慢慢地她意识到這种信念影响到自己如何看待其他人,从而影响了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也意识到父母和亲戚们对自己的爱不是消失了,而是因为自己长大了,这样的爱变成了不一样的形式。当小迪开始接纳这一切,她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也开始慢慢变好,她逐渐能够和舍友和睦相处,在课堂上也不会害怕到缩成一团,她逐渐能够尝试回答问题,最重要的是,她已经从内心和辅导员和解。这种认知的转变改变了小迪的情绪和行为,慢慢的小迪再见我时不再如第一次那么紧张。随着时间流逝,本次心理咨询也很快接近尾声。
目前小迪已经能够出勤上课并且认真听讲,也开始计划期末考试复习。作为一名实习心理咨询师,感受到来访者前后的变化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结束咨询之前,我们对这一疗程进行了总结。当然我依然很关心在整个过程中,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来访者得到了改变。这次咨询中,小迪一直很配合,她很像一个乖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按时来咨询室等。我首先肯定了来访者自己努力对她症状的改变,同时,我也问出一直以来关心的问题,“小迪,你觉得在咨询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她回答道,“最大的收获是你友好接纳的态度,让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充满敌意的”。
她的回答让我很吃惊,因为在本次咨询中,我的确看到了心理咨询相关技术对来访者改变的贡献。一直以来,我过分担心自己是否熟练地捕捉到来访者言语、动作等细节背后的含义,也十分担心自己是否熟练运用了相关的咨询技术帮助来访者改善情绪和行为症状,因此我尽力显得自己成熟和熟练。但是对于来访者小迪而言,最大的获益并不是她学会了哪些技术,而是心理咨询师无条件的接纳,这种接纳的态度让她感觉到温暖。或者说,来访者最大的获益是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建立。这让我想到阿德勒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而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关系也将迁移到来访者日常的生活中,我对小迪的接纳成为照亮黑暗的一缕阳光,指引小迪继续探索和前进。所以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关系的建立,才是来访者改变的开始。
本刊文中所有案例涉及的来访者、患者均使用化名,且已隐去可识别个人身份的关键信息。案例的使用旨在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式向读者传递心理健康相关科普知识,作者和编辑为了更好地阐明文章主题,可以对案例进行加工创作,请读者切勿对号入座。在此呼吁所有作者在撰写文章过程中切实保护当事人隐私,注重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规定,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本刊概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