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锦绣
我们总期待“甜甜的爱情”,但婚恋途中显然不只有甜蜜,还会有火气味十足的争吵、苦涩的眼泪等,它们也许比你所知道的更常见。调查研究显示,男女朋友反馈每周大概会出现2-3次冲突,婚后的夫妻甚至更高一点,每两周会反馈7次“难忘的意见不同”,每个月会经历一两次“不愉快的争论”。
冲突的能量非常大,一次意见不同、争论、冲突,足以毁掉好几次甜蜜建立起来的亲密感。所以,冲突就像横亘在婚恋途中的障碍,总会让爱侣们心累,甚至精疲力竭。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怎么辦呢?
在伴侣相处中,许多小事都能成为冲突的导火索:也许是男朋友打游戏不回消息,也许是女朋友和异性朋友看电影,也许是丈夫又一次把臭袜子扔在了地上,也许是妻子不想跟丈夫回老家过节……
心理学家彼得森把激发伴侣冲突的事件分成了四个常见的类别:①批评,也就是表达对伴侣的不满,批评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伴侣会把这些话解释为无视付出、吹毛求疵;②无理要求,也就是看起来不公平的要求和索取,比如要求伴侣独自承担家务;③拒绝,也就是伴侣没有像自己请求的那样做出反应,比如拒绝周末约会;④累积的烦恼,也就是看似没有什么明显的引发事件,其实有些轻微的小事日复一日已经变得让人难以忍受了,比如睡觉打呼噜。
但如果我们去探索这四个原因的更本质之处,其实大概可以归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毕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意见、喜好上存在差异的人,难免会有分歧之处,难免会有希望实现不同目标的时刻,比如喜欢聚会的妻子希望丈夫陪自己见朋友,而喜欢独处的丈夫希望自己在家休息;或者丈夫希望买一套昂贵的渔具,而持家的妻子觉得这笔钱应该用来换台洗衣机,这时候,冲突就很有可能出现。
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自己的需求也会存在一定的矛盾。比如,人们一边希望能够独立自主、自由行事,一边又希望获得温暖回应、亲密陪伴,两种矛盾的需求很难平衡。有时候独立的需求更强,我们就会希望伴侣多给自己一些个人空间;而当陪伴的需求更强时,我们又想缠着伴侣。这样起伏不定的需求,也让我们更难和伴侣一直稳定和谐。
知道了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原因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冲突就总是很难避免。那当它来临时,该怎么办呢?
婚姻领域的专家约翰·戈特曼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为伴侣们提出了在发生冲突时三点“不要做”的事情:
有人会在伴侣生气时躲开,用逃避、“冷战”的方式来应对,希望对方能自己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但即便伴侣能调整好自己,你们之间的问题还是存在的,逃避并不能让问题自己消失,真诚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才是可行的。
在有冲突时,有人会很容易把“讨论一件事”上升到“讨论你这个人”,说“我真是看透了你”“你就是这样一个……(消极的形容词)的人”,忍不住对伴侣冷嘲热讽,甚至破口大骂。这样的粗鲁、暴躁、刻薄都会让伴侣离你越来越远,即便这种消极的攻击只发生了一次,它的力量也足以毁掉很多天的亲近和甜蜜。
陷入冲突时,如果伴侣两个人都容易激动,那两个人都可能开始愤怒地消极攻击。这时候,他们已经远远离开了那件引发冲突的事情,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想要发泄情绪、骂倒对方上,陷入了发泄负面情绪的怪圈。至于这会带来什么后果,会不会给两人都留下道歉也难以弥补的伤害,他们都不在乎了。
不能逃避、不能攻击,那能做什么呢?心理学家马克曼提出了七点帮伴侣们在冲突时保持冷静的规则。
第一点规则是给两个人的,利用一个现实的小物件来作为发言权的标志,当一个人拿着它时,就意味着这一段时间他/她是发言者,而另一个需要倾听。
说自己的想法。多使用“我”这种第一人称,这样有助于只说自己的想法、感受,而不是揣测伴侣的动机(大部分还是恶意揣测)。
不要急着解决问题。先安抚好情绪、描述清楚分歧,然后再一起解决,而不是在伴侣不同意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解决方案。
分享发言权。不要一个人没完没了地说,要允许自己的伴侣讲话。
停顿并让听话者复述。这能保证自己的话真的被对方听到、理解了,如果对方说的意思不对,就温和地纠正对方。
不要剥夺说话者的发言权。当对方说话时,要让他/她先说完,保证自己听全了,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要急着反驳。
复述听到的话。用自己的话、自己的理解重新说出对方所说的话,来确保自己理解了对方想要传达的意思。
虽然这几条规则看起来有点“笨拙”,但研究认为,这一套规则应用起来很有价值,无论是在沟通有冲突、有困难的议题上,还是在提前预防冲突的出现上,因为这保证了两个人都能真正表达,同时也都能被真正听到,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本就会有所磕绊,而婚恋之路需要两个人一起走,遇到的挑战就更多了。愿你利用好心理学家总结的经验,恰当地面对冲突,别让它绊倒一同前行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