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青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现代供应链是一种深层次的组织力量,能够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体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现代供应链是形成经济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供应链管理服务人才缺口巨大,不仅供给总量不足,而且人员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供应链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育现代供应链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以来,各地相关执行细则也纷纷落地。吉林省2018年提出推进“数字吉林”建设,加快数字化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将供应链人才作为重点,提出要从省外引进一批供应链专家型领军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大力培养一批应用型供应链骨干人才;鼓励供应链企业和专业机构加强岗位培训,锻造一批实操型供应链基础人才。
数字供应链专业群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现代服务业,符合以供应链创新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需要。2020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供应链专业群被立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项目,我们制定了数字供应链专业群提升完善建设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随着5G、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新变化,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提出新要求,需要把新业态、新理念、新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融于商贸物流专业群中去,为此我校构建了由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运营、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大数据与会计等五个专业组成的数字供应链专业群。5个专业覆盖供应链过程,各专业之间职业岗位相关联、教学资源跨界互联共享内容比例高(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全流程结构图
数字供应链专业群群内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覆盖货物的运输、仓储等物流活动所需知识和技能,其中供应链管理方向解决商业活动过程全境所需的横向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构建;会计专业覆盖商贸物流活动过程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电子商务专业覆盖商贸物流活动过程中的新媒体与新零售线上端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市场营销专业覆盖商贸物流活动过程中的新零售线下端知识和技能。五大核心商科专业群可向上横跨到校内的工科生产制造专业做简单共享实训和延伸。这样,整个专业群解决了商科学生在从事商贸流通活动过程所需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等全部连贯知识及技能,同时涉猎生产制造简单流程,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紧密相连的岗位链、技能链、知识人才链。既有商业全境贯穿的思维体系构建,又有垂直领域专业核心能力挖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得以完整体现(见表1)。
表1 专业与产业对应性
数字供应链专业群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按照吉林省供应链创新发展三大战略,对接物流电商、外贸综合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后的数字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产业,打造智能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智慧供应链,提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整合集成的高端供应链价值服务。专业群体系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可满足区域产业对采购、生产、商贸、营销、物流、财务等多层次跨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力促进区域流通商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竞争力。数字供应链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的对应性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2.1.1 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政、校、行、企联动,成立吉林省职业院校供应链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工作包括:研究吉林省职业院校合作创新开展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吉林省供应链及其综合服务的相关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参与制订岗位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指导、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开展供应链师资培训、举办论坛、供应链大赛,促进供应链教育互访、互学,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
(2)提炼专业群文化,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专业群文化内涵,把“仁爱、诚信、竞合、创新”的文化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各环节,实施文化育人;建设专业群文化展厅,展示行业发展动态;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
(3)实施“岗课赛证四融合,双元培育,能力递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岗位职业标准,创建岗课赛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课证融合,以证促赛,以赛育岗,采用双导师、双主体育人机制,将职业素养及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遵循学生→企业实习生→准职业人→合格职业人的递进人才培养规律,让学生在职业氛围中成长,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4)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群内5个专业全面实践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探索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施(3+2)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重构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通职校学生持续发展的通道。
2.1.2 校企双元,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1)建设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对接企业需求和供应链管理过程,持续完善并推进数字供应链专业群内供应链运营、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实训项目操作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实践条件建设标准等高标准落地实施。
(2)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1151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以核心专业为依托,以服务共性需求、遵循同一认知规律为原则开发课程平台,建立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由入学教育、劳动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课程构成的1个公共基础共享课程模块;由供应链管理基础、市场营销、商业文化等课程构成的1个专业基础共享课程模块;由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运营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等5个专业各核心课程构成的专业群核心课程模块及由智慧物流、商务数据分析、经济法律法规等课程构成的1个专业拓展互选课程模块等共同组成的“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分立,拓展课程互选”的1151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3)建设共享型数字供应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在合作企业、行业协会支持下,以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依据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培训资源等,共同组织开发集文本类素材、演示文稿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多种资源类型的多元化立体共享型院级数字供应链专业群在线教学资源库,满足教师及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
2.1.3 贯彻职教20条,实施教材与教法改革
(1)建设立体化特色教材。数字供应链管理专业群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建设原则,开展校企合作“双元”教材建设工作,建设紧跟供应链管理服务发展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教材,包括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多种教材类型。
(2)创新“1543”教学方法。结合专业群及专业课程特色,形成“1543”教学方法创新的“新举措”。具体包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推行做中学、培中学、赛中学“一种”教学模式改革;借助于移动教学、云平台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探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模块化教学、互联网+智慧课堂、互动直播课堂“五位一体”信息化教学创新;开发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四大”教学方法;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三类”教学资源开发。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到以探究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一对多教学为中心转变到以小组教学为中心,互动模式从单向互动变为双向互动,打造智能化、互动化、信息化的高效智慧课堂(如图3所示)。
图3 教材教法改革示意图
(3)创新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模式。根据专业群各专业教学特点开展课程评价模式创新,建立多元化、综合化、弹性化、多样化、过程化的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完善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的考核评价模式。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代表探索“岗证融通”的1+X证书成绩转换改革;电子商务、会计专业探索全程信息化考试、综合实践操作考核模式改革;市场营销专业根据项目化教学方式,探索即时评价、方案综合评价、小组互评等过程性评价模式改革。各专业积极推进“教、考、评”分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客观、全面、综合的评价。
2.2.1 双元双优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1)打造省内标杆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对标新时代“四有”教师标准和职业教育师资要求,以师德为先,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校企合作团队培养机制作用,打造“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技能大师”的“双向兼职、双向服务”的省内标杆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数字供应链专业群中省级课程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各专业积极推进理实一体课程开发和实践、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课程开发、模块化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开发和资源库建设、教科研研究与实践、1+X试点工作、社会服务等专业建设。
(3)建设大师工作室,引聘高精尖人才和行业企业专家大师。依托技能名师的技能素养、行业影响力,培养教师、培养高徒,使其技术技能、职业素养持续传承,为专业群人才培养、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吉林省生产服务业发展助力。
2.2.2 生产性与仿真性并重的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校内实训基地。一是建设四个实训中心,打造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基于我校新校区的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借助现代化的5G、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构建“三段实习、三段结对、全程融入”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由融媒体电商直播制作运营中心、数字营销实训中心、财务数智化综合实训中心、智慧物流实训中心4个实训中心组成的一体化实践平台。二是建设“数字供应链”共享大数据平台。用“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建设数字供应链专业群共享大数据平台,对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等场所进行功能整合和升级,构建虚拟工厂、仿真仓库、会计工厂,使学生在仿真的条件下,现场真实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网络学习的普及应用。
(2)共建产教联盟型校外实训基地。以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项目为载体,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用的“会计工厂”“工作室”等场所,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功能,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校企联合创建实境化、开放式、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场所。
2.2.3 产教融合,搭建技术技能平台
(1)采用“行业+领先企业”的合作模式,与怡亚通、俄速通等企业共建“智能化综合服务的技术技能平台”,运用5G、AI、大数据、云计算等系统,实现“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打通壁垒,智慧未来”,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和解决方案。
(2)政校行企共建融媒体电商产业园。依托融媒体电商产业园共建三个服务平台,一是创业孵化基地;二是电商产业园;三是休闲农业基地。
2.2.4 提升专业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开展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技术服务。依托供应链产业学院、智能化综合服务的技术技能平台、文创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统筹政、校、企合作开展供应链横向课题研究。为中小微企业开展品牌创意、品牌推广等“精准”技术服务,面向社会开展市场调查、销售策划、市场开拓方案策划等活动。
(2)开展社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依托学院已成立的社区学院,建设优质培训课程,开发长期稳定的培训合作组织,为企业新入职人员、转岗人员、失业人员、再就业、转业军人等开展社会培训。
(3)开展支援当地中职学校建设服务。为吉林省内“3+2”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提供教师专业指导,帮助其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建设等,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借助吉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与国外行业协会、知名院校和办学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互派留学生,对接核心课程,搭建提升国际学历平台,开展高职-本科衔接合作办学,开发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具备双语就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学术机构和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高端国际化高峰论坛、专家咨询、研讨会、培训等国际活动,提升数字供应链专业群的国际话语权。
2.4.1 建立专业群建设保障机制。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群建设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制度保障、经费管理、人员保障、项目协调与监督工作,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保障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2.4.2 创新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依托吉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吉林省职业教育供应链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机制。
2.4.3 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根据“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原则,建立专业群内部动态优化机制、质量评议制度、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
经过几年的积淀和近一年的厚积薄发,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中国供应链人才联盟吉林分盟的主办校;数字供应链专业群与深圳市怡亚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数字供应链产业学院;专业群申办吉林省高职院校供应链运营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功举办成立大会,实现政、行、校、企四方联动,为吉林省职业教育搭建交流平台;专业群建设3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项;建成3个校内实训基地和50余家校外稳定的实训基地;助推乡村振兴,开展中小微企业服务项目;学生竞赛成绩优异,一次对口就业率在90%以上,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