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贞 王成有 董滨华 廖 翏
1.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福建福州 350001;2.福建省妇儿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 350001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 basal carcinoma,ABC)是一种在宫颈原发性肿瘤中占比不足1%的恶性肿瘤[1],最早于1966年由Baggish 等[2]提出。2020年WHO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定义其为一种罕见及预后良好的宫颈肿瘤[3]。子宫颈ABC 发病率低,临床罕见,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病理诊断时可因缺乏对其形态学的认识存在误诊或漏诊的风险。基于此,本研究对4 例宫颈ABC 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为今后临床及病理诊断工作提供参考。
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 例AB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访。所有病理切片均由两位高年资妇科病理学专家复查,参照2020年WHO 宫颈ABC 诊断标准确诊[3]。以患者手术后第1 天为随访起始点,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8月30日。本研究经过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 μm 切片、HE 染色及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n Vision 两步法,所用一抗包括P63(鼠单抗,克隆号:MX013)、P16(鼠单抗,克隆号:MX007)、细胞角蛋白CK5/6(鼠单抗,克隆号:MX040)、P40(兔单抗,克隆号:MXR010)、CD117(兔单抗,克隆号:YR145)、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high molecular weight cytokeratin CK,HMW)(鼠单抗,克隆号:34βE12)、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low molecular weight cytokeratin CK,LMW)(鼠单抗,克隆号:35βH11)、Ki67(鼠单抗,克隆号:MX006)、P53(鼠单抗,克隆号:MX008)。所有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按各抗体说明书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步骤,均设阳性和阴性对照。
P53、P63、P40、Ki-67 阳性为细胞核着棕黄色,HMW、LMW、细胞角蛋白CK5/6 阳性为细胞质着棕黄色,P16 阳性为细胞核和(或)细胞质着棕黄色,CD117阳性为细胞质和(或)细胞膜着棕黄色。
4 例患者临床特征见表1。患者发病年龄为44~66 岁,中位年龄57 岁;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例2 因阴道接触性出血半年余就诊,其余3 例无特异性症状。妇科检查时3 例均未发现明显子宫颈病变,病例2 的宫颈重度糜烂、触之易出血。3 例HPV 检测为阳性,病例1 的HPV52 阳性、病例2 的HPV16 阳性、病例3的HPV51 阳性,病例4 阴性。细胞学诊断结果显示病例1 及病例3 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病例4 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病例2 未见上皮内病变。FIGO 分期为ⅠA1~ⅢC1 期。
表1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临床特征
HE 染色观察4 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病理学形态。①大体检查:病例1、病例3 及病例4 子宫颈均未见明确肿物,病例2 于宫颈10 点~1 点见隆起型肿物,大小1.5 cm×1.5 cm×1 cm,切面灰白、质硬,侵及中1/3纤维肌层,未累及阴道壁及宫颈内口。②显微镜下检查:低倍镜下宫颈纤维性间质内可见巢状、条索状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细胞(图1A,封四),癌巢周边细胞排列呈明显的栅栏状,周围间质无促结缔组织增生。病例2 肿瘤细胞巢中央见鳞状分化(图1C,封四),病例3肿瘤细胞巢中央见腺样分化(图1C,封四)。高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异型性小,由大小一致的基底样肿瘤细胞组成,细胞核圆形、卵圆形,细胞浆少,未见核仁,罕见核分裂像(图1D,封四)。病例1、病例3 及病例4伴随HSIL 累及腺体,例2 伴随浸润性非角化型SCC(HPV相关型),肿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像多见,癌巢周围可见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病例1、病例3 及病例4 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the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均为ⅠA 期,例2 非角化型SCC(HPV相关型)浸润深度>1/2 纤维肌层,脉管内见瘤栓,右闭孔见1 枚淋巴结转移,因此FIGO 分期为ⅢC 期。
图1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病理学形态(HE)(见内文第98 页)
免疫组化结果如图2(封四)所示。3 例的P16 强阳性,4例的P63、P40、细胞角蛋白CK5/6、HMW 均为阳性,2 例的LMW 为阳性,仅病例3 的P53 弱阳性,4例CD117 均为阴性,Ki-67 增殖指数在HSIL 及非角化型SCC 区域较高(30%~80%),在ABC 中增殖指数降低(增殖指数为1%~10%)(表2)。
图2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En Vision)(见内文第98 页)
表2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
病例2 及病例3 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其中病例2 伴盆腔淋巴结清扫,病例1 及病例4 行宫颈锥形切除术。4 例患者随访9~33 个月,平均22.8 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情况。
子宫颈ABC 好发于绝经后女性,临床上多无特殊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因绝经后阴道出血或异常分泌物就诊,部分由于高危型HPV 病毒感染和(或)细胞学筛查异常就诊[4-5]。本研究的4 例病例仅例2 因阴道接触性出血就诊,其余3 例均无特殊临床表现,由于高危型HPV 感染及细胞学诊断异常就诊。
单纯的子宫颈ABC 大体检查常无明显肿物[5-6],肿瘤最大径范围为0.1~7.0 cm(中位数为1.0 cm)[5]。显微镜下,子宫颈ABC 肿瘤细胞排列呈小巢状、条索状在宫颈纤维间质中浸润性生长,浸润深度常达表浅宫颈间质,癌巢周边的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肿瘤细胞异型性小,类似基底细胞样细胞,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浆少,核分裂像罕见。部分细胞巢中央有腺样分化或鳞状分化,肿瘤巢周围间质常无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可伴有间质水肿或少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7]。宫颈ABC 通常与鳞状上皮内病变或其他癌共存,90%伴随HSIL[1],30%与另一种类型的癌共存,包括浸润性SCC、腺样囊性癌、癌肉瘤等[8-9],最常见的是浸润性SCC。因此,准确诊断这些肿瘤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极为重要。本研究3 例伴随HSIL,1 例伴随宫颈浸润性非角化型SCC。宫颈ABC 的免疫组化特点为P16、细胞角蛋白CK5/6、P40、P63 阳性[10],Ki-67 增殖指数约1%~25%左右。80%子宫颈ABC 的P16 呈弥漫强阳性[10]。Liang 等[7]报道Ki-67 增殖指数为10%~15%,显著低于HSIL 或SCC 的50%~80%。本组病例细胞角蛋白CK5/6、P63 和P40 均为阳性,3 例病例P16 弥漫强阳性,Ki-67 增殖指数1%~10%,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
子宫颈ABC 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①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多发生于前庭腺、宫颈及子宫内膜,常有绝经后出血,宫颈可见明显肿块,而ABC 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及肿块;组织学上,癌细胞巢呈筛孔状,腺腔内常可见玻璃样物质,细胞异型性、核分裂像增加,常见神经侵犯; 另外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17 染色阳性,常见MYB-NF1B 基因融合。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细胞巢中央常有坏死,间质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而ABC 癌细胞巢形状规整,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癌细胞巢周围细胞呈栅栏样排列,间质无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Ki-67 增殖指数显著低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③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Syn、CgA、CD56,而ABC 无表达。④腺样基底细胞增生:基底细胞的出芽样增生,浸润深度一般小于1 mm,通常无HPV 感染,免疫组织化学标记P16 一般为阴性,Ki-67 增殖指数比ABC 低[11]。
目前关于子宫颈ABC 的组织学起源并不十分清楚,ABC 多合并HSIL,提示它们可能有相同的组织起源[12]。目前普遍认为子宫颈ABC 可能起源于宫颈黏膜柱状上皮细胞下的储备细胞。一组与宫颈转化区相关的标志物最近被用于探索ABC 的假定细胞起源,研究人员发现ABC 基底细胞具有与储备细胞相同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角蛋白CK5/6 阳性、p63 阳性、角蛋白CK14 阴性和角蛋白CK7 阴性[13]。在超微结构水平上,ABC 有腺样(微绒毛)和鳞状上皮样结构(张力丝)[14]。Stewart 等[15]报道前列腺相关标记物NKX3.1 在ABC 的腺体中强表达,提出宫颈ABC 实际上可能代表宫颈的前列腺分化,类似于前列腺的基底细胞增生。目前关于HPV 和ABC 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有报道显示,大多数宫颈ABC 与HPV16 相关[16],在混合型癌中ABC 及其合并的其他肿瘤成分可检测到相同类型的HPV31 感染[8]。HPV 感染与宫颈ABC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宫颈ABC 患者具有良好的预后,5年生存率达88.3%,肿瘤分期是预后的唯一影响因素(P<0.05)97.4%为FIGOI 期,2.6%为FIGOII 期及以上[5]。采用宫颈锥切或全子宫切除(有或无双附件切除)的单纯子宫颈ABC 患者均预后良好[1]。因此,单纯的ABC 患者若有生育要求可行宫颈锥切术,术后密切随诊;绝经后女性可行全子宫切除术。伴随其他恶性肿瘤的宫颈ABC 可根据伴随恶性肿瘤的具体类型决定治疗方式及判断预后。本研究4 例患者预后良好,截止到目前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情况,仍在随访中。
综上所述,子宫颈ABC 因该病较罕见,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可伴随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需提高对此肿瘤相关诊疗的认识,从而减少漏诊或误诊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