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翔(中国地质大学 珠宝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文章开篇,首先对国际范围内与金工有关的专有名词做一个大致概述,“Metalsmithing”翻译为“金属工艺”,“Metalsmith”译为“金属工艺师/金属匠”,“Metalwork”指“金属制品”,主要包含“Jewellery首饰”“Hollowware中空器物”“Flatware扁平器物”,其中“Hollowware”也指中空器物锻造工艺。美国、加拿大等国主要使用“Metalsmithing”指代金属工艺,而欧洲特别是英联邦国家主要用“Sliversmithing银器/银器制造”“Goldsmithing金器/金器制造”“Blacksmithing锻铁”指代金属工艺制品。“Silversmith”译成中文为“银匠”,“Blacksmith”译为“铁匠”,“Goldsmith”译为“金匠”意指制作或售卖金银制品的人。一般而言,“Sliversmithing”多指使用银子制作的日用器皿和器物,“Blacksmithing”主要指用锻铁工艺制作日用工具、盔甲、武器等器物,“Goldsmithing”一般指黄金制作的器物和首饰。东方国家以日本为例,主要把金工分为“锻金”“雕金”“铸金”三个门类,“锻金”指“金属锻造工艺”,“雕金”主要指“雕”“打”“镶嵌”“错金”等工艺,“铸金”主要指“传统铸造工艺”和“现代精密铸造技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艺术院校设立金属工艺专业。由于长期脱离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对于什么是金属工艺/金属艺术,其专业本体性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等问题出现了较大的偏差,2009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内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金属艺术展,第一次展出了国内外大批优秀金属艺术作品,开启了我国金属艺术发展的国际化序幕。随后又于2011年,2013年,2017年,2021年一共举办了5届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首届杭州国际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这些展览展出了国际当代金属艺术领域大部分重要的金属艺术家的作品,并邀请其中一些金属艺术家及该专业领域的教授来华参加研讨会,对我国当代金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最初举办的几次展览中的一些国内参展作品,似乎只是挪用了金属材料和部分金属加工工艺,或者是纯粹雕塑的创作观念仅用金属材料制作而已,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是金属材料制作的艺术品都可以冠以金属艺术的名称。为此,本文尝试对什么是当代金属艺术,包含哪些范畴,金属艺术的本体性问题进行论述,透过国内举办的几次重要的国际金属艺术展的参展作品分析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潮流。纵览历次展览展出的金属艺术作品,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发展方向的新趋势。
从国际范围而言,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一些“金银匠”发起的国际范围内的艺术首饰运动开始颠覆传统首饰设计与制作观念,广泛采用非金属材料和工艺创作首饰艺术作品,而这些艺术家中有许多人都是训练有素的金匠与银匠,他们创作首饰作品,也设计制作金属器皿,在20世纪70、80年代许多首饰与金属艺术家使用传统的金属工艺设计并制作金属器物作品,90年代以后,随当代艺术首饰的蓬勃发展,许多艺术家又把精力转向艺术首饰创作。
图1 前田宏智(日本)银四分一打出象嵌花器
图2 尹京涣(韩国)《壶1004》
图3 莱福·尼尔森(挪威)《火车头》
图4 Heidi Sand(挪威)《蓓蕾碗》
纵观近十余年来国内举办的国际金属艺术展的作品,特别是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采用传统金属工艺创作的金属器物作品,比如:锻造工艺、镂空工艺、铸造工艺、錾刻工艺、缀珠工艺、金属编织工艺、花丝工艺、错金工艺、木纹金工艺等。日本金属艺术家前田宏智,采用传统日本的金属镶嵌工艺,即错金工艺创作了多款“象嵌花器”,镶嵌图案也采用现代几何纹样;韩国艺术家尹京涣采用壶身壶嘴一体锻造成型工艺设计制作的《壶1004》,很好地发挥了紫铜这种材料所具有的良好的延展性特征;挪威金属艺术家莱福·尼尔森(Leif Neilsson)采用欧洲典型的中空器物锻造工艺(Hollowware)和925银锻造的有机造型咖啡壶《火车头》体现了北欧功能主义器物的实用功能,且这样抛光的银器带有一种北欧工业产品设计的特点。
一直以来,对于掌握这些传统的工艺和材料在当下是否还有价值,国际手工艺领域为此争执不休。在金属工艺和首饰领域,其结果就是许多欧洲的艺术院校不断压缩传统工艺授课课时,甚至放弃在课堂上教授古老的传统工艺,而将教学方向偏向于艺术思辨的训练和对新材料新技艺的实验研究。但是,依然有许多老一辈的手工艺人将自己熟悉的传统技艺一再地重复运用,许多艺术家甚至坚持30多年使用一两种材料和工艺进行艺术创作,他们试图发现这些传统工艺的边界和可能性,并且努力从这些旧材料和传统技艺中找到新的语汇,揭示出隐没其中的新品质和新寓意。按照一种常用的标准,大师级别的木匠或音乐家需要一万个小时的经验。各种不同的研究表明,技能水平越高的人越能够发现问题。当达到较高境界以后,技术不再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熟练地掌握技能的人会更完整地去感受和更深入地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1]4-5
挪威艺术家海迪·桑德(Heidi Sand)教授采用一种凡是学习首饰与金工专业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切割金属的工艺——梭锯工艺创作了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她运用该工艺制作出的切割金属的作品,能够达到乍一看类似于激光切割一样整齐有序的特征,极其熟练和游刃有余的工艺技巧使得作品也幻化出奇特的视觉效果,她的作品《蓓蕾碗》就是有力的证明,该作品采用圆形作为基本的设计元素,运用梭锯工艺在银质金属盘上锯出由圆心往外发散渐变的圆形,并使小圆形与圆形金属盘保留些微的连接,小圆片向上顶出形成两个空间层次,虽然乍一看好似激光切割生产出的产品,但仔细端详,仍然能看出手工艺特征,每一片翘起的小圆片实际都有略微的不同。作品虽然叫做“蓓蕾碗”,但实质上已经不具备碗的实用功能,装饰性功能显然更加突出。
比利时金属艺术家大卫·胡克(David Huycke)在自己探索出的缀珠工艺上找到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缀珠工艺的个人艺术创作方法——一种独特的以小型珠粒熔接构建的金属容器以及由小型珠粒构建的金属雕塑。比如下面这两件在2015年杭州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展上展出的作品《珍珠球》,按照大卫先生自己的说法:“两件均是明明白白的容器,单纯的几何造型,免去了各种装饰。我的灵感和意图是要纯用缀珠制成一个碗,让小球在形成结构的同时具备艺术表现力。后来才发现缀珠在银器中的这种结构运用确实是一次重要的创举”。我们知道,传统的缀珠工艺是依附于金属器物表面的金属珠粒装饰,而大卫运用缀珠工艺做出结构与艺术上的创新的同时,并没有丢失传统工艺原有的经典思想——作品的工艺技术仍然采用传统缀珠工艺制作而成。
图5 David Huycke (比利时)《珍珠球》
图6 彼得·包慧斯(德国)《同时发生》
图7 朱军岷 《星云集吉彩系列》材料:铜
图8 Jenny Klemming(瑞典)《森林人》 材料:电解铜、宝石、银、线绳
德国金属艺术家彼得·包慧斯(Peter Bauhius)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使用了失蜡法铸造工艺,但不同于一般铸造工艺的是他采用两种不同的金属溶液同时注入一件金属器物的模具内,由于融化的金属材料质地不同,在融合的时候发生化学反应,作品表面呈现出的效果好像抽象绘画,他的作品因此取名为《同时发生》。作品形态仍然是日常器物形态,采用铸造工艺成型,其表面斑驳的黑白纹理唤起笔者对中国水墨画虚渺、润泽的墨渍的联想,作品极简的西方形式语汇中还透着一股东方意蕴。
中国金属工艺家朱军岷的《星云集吉彩系列》作品,采用黄铜制作器物,并在器物表面采用铜表面氧化着色工艺制出类似于宋代均窑瓷器的表面色泽与质感,为作品增加了一份中国式审美特色和文化内涵。
美国首饰艺术家布鲁斯·梅特卡夫在发表于1993年的 《美国工艺》上的论文《现代主义神话之替换》中指出:“经过20年的观察与10多年的教学,我相信手工艺与艺术之间存在重要的区别……唯一我能断言的是,手工艺是由不同层次的物品所组成的,它源自于一整套不同的价值观、一种独立的历史意识。这种独特性对于手工艺而言是根本性的,而它们正面临丧失的危险”。[2]
笔者认为,梅特卡夫所说的手工艺的独特性以及不同于艺术的价值观主要是从器物的历史性和工艺性而来的,如上文所说,欧洲许多艺术院校在缩减工艺教学的同时也把手工艺由技入道的本体特征淡化了,从而采用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从事手工艺术作品的训练和创作。挪威国立艺术学院教师Karen Disen曾提到:“一项手工艺术研究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熟悉的过程。因此,通过重复找到该工艺的边界和艺术上的可能性,以及应该如何熟练地运用该工艺发展出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技艺本身绝对不是一种和精神活动无关的机械性重复。[1]13因此,工艺性特征是从传统理念解读金属艺术本体性最重要的特性,金属艺术的本体性内涵发源于金属工艺。
图9 Gesine Hackenberg(德国)《蔬菜菜单》 材料:镀银、电解铜
图10 《褶皱山水——四月》徐玫莹(台湾)材料:铝合金
图11 闵复基(韩国)《重复空间》
随工业制造技术的进步,许多现代金属生产工艺也广泛被当代金属艺术家所采用,比如金属蚀刻工艺,电铸与电镀工艺,铝/钛合金阳极着色工艺,3D打印等。近年来使用最多的可以说是电解铜工艺和3D打印,比如,瑞典首饰艺术家杨妮·克赖明(Jenny Klemming)使用该工艺创作的首饰作品《森林人》,德国艺术家格森·哈肯贝格(Gesine Hackenberg)的作品《蔬菜菜单》。电解铜工艺也称为电铸工艺,可以用来复制自然界中许多复杂的形态,Jenny采用该工艺直接复制树枝,并利用电解铜复制的树枝作为首饰作品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阳极电镀铝合金着色工艺与钛合金着色工艺在国际当代金工与首饰领域被广泛运用,其中代表艺术家是英国的简·亚当(Jane Adam),她创作的铝阳极着色首饰作品色泽丰富多样。而今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展出的台湾艺术家徐玫莹教授使用该工艺创作的《褶皱山水——四月》,器物采用中国传统金银器形制,采用铝合金阳极处理后可对表面进行染色的工艺,在色泽晕染上独具中国式审美的风韵。
3D打印金属的技术在国际金属艺术领域也逐渐被金属艺术家广泛采用,比如韩国艺术家闵复基的金属作品《重复空间》,看似闵复基的作品与前文比利时金属艺术家大卫·胡克的缀珠工艺作品在视觉形态上特别相似,然而在造型方式上却大相径庭。(鉴于3D打印特殊的工艺成型技术,本文不做展开。)
从狭义而言,金属工艺作为一种从工艺技术演化出的三维造型方式,其本质与雕塑艺术的造型方式完全不同。吴山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里对雕塑的定义是:“雕塑,造型艺术的一种。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如黏土等)或硬质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雕塑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3]
笔者认为,即使雕塑家采用铸造的方式,使用金属材料再现一个雕塑作品,该金属铸造而成的作品也依然是雕塑,不能称其为金属艺术。传统意义而言,金属艺术则是采用传统的金属工艺技法(如锻造、錾刻、缀珠工艺、错金工艺、木纹金、冷接、焊接、折叠金属等),以及部分现代金属加工工艺(如电解铜工艺等)和金属材料(金属板材、线材、金属珠粒等材料元素)来构建一个三维造型的方式,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其中最典型的是金属焊接和锻造工艺,这两种工艺也是许多传统与当代金属工艺家及金属艺术家最常用的技法。
图12 蓧原行雄(日本)《梦》
图13 草野 晃(日本)《本能》
图14 丸山智已(日本)《游泳的女人》
图15 杰夫·琨斯《奢侈与落魄》
2009年以来举办的多次金属艺术展上,一些艺术家除了从工艺的角度理解与创作金属艺术作品之外,还有一些艺术家创作的金属艺术作品如同现实主义雕塑,其中日本艺术家蓧原行雄采用锻造工艺创作的《梦》系列作品,丸山智已的《游泳的女人》和草野 晃的《本能》最为突出,作品俨然是采用复杂的金属锻造与金属表面着色工艺制作的人物雕塑,虽然参展的多位中国雕塑家也采用金属材料比如不锈钢,锻造与焊接工艺,或铸造黄铜、青铜创作金属艺术作品,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均不是亲自制作,从创作理念而言就是明明白白的现代雕塑,只是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从广义而言,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冠以金属艺术的名称,但是,这种广义的金属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确实有太大的分野领域,金属只是一种材料而已,比如,杰夫·琨斯(Jeff Koons)的《奢侈与落魄》,艺术家说:“这个系列的作品完全是在探讨追求奢侈品与奢侈生活的危险性,这些作品都是用不锈钢创作的,虽然其光滑的表面制造出人为的奢侈感,但它其实只是一种非常平民的材料,我完全可以将他们熔化之后做成锅碗瓢盆”。
从国际金属手工艺术这个专业角度来看,就西方传统而言,金属制品(metalwork)主要是对金属器皿及物件的设计与制作,因而许多作品都是围绕日用生活器具展开,比如,咖啡壶、茶壶、茶碟、盘子、杯子、勺子、碗、花瓶、罐子、蜡烛台等。实际上与首饰分别属于完全不同的器物类别,其共同之处在于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工艺以及相通的设计方法。我国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唐宋金银器在制作主题上也仍然是以日用生活器物为主。
2013年的北京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展出的挪威艺术家南娜·梅兰德(Nanna Meland)使用铝合金材料创作的作品《蜂群》则是典型的公共艺术作品,上千只小飞机用大头针安插于墙面上,而别具匠心之处在于,《蜂群》作品中的每一件小飞机都可以从墙面上取下作为一件胸针作品被观众佩戴。作品打破了金属艺术、公共艺术和首饰的边界,作者通过作品,质问人类对天空的征服以及扩张的空中交通现象所带来的挑战,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
图16 南娜·梅兰德《蜂群》 材料:铝合金
国际当代手工艺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美国评论家劳森伯格认为手工艺要想取得与前卫艺术平起平坐的地位,必须转向艺术手工艺或职业手工艺,必须服膺于当代艺术的艺术理念;而以美国首饰艺术家布鲁斯·梅特卡夫为代表的另外一大批手工艺人则认为手工艺必须避免艺术的同化,手工艺同艺术之间存在很大的分野,是源自一套不同的价值观。
国际当代金属艺术领域有不少艺术家使用当代艺术的手法去创作他们的作品。往常,国际金属与首饰领域的艺术家常使用廉价的材料去置换或模仿贵重的金属材料,比如,瑞士首饰艺术家奥托·坤子里(Otto Kunzili)于1983年创作的首饰作品《Swiss Gold》,就是用金色表面的卡纸模仿制作了瑞士国家银行储备金砖形态的胸针,直接对价值进行质问。而2015年杭州展出的瑞士艺术家大卫·贝兰德(David Bielander)的作品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使用贵金属材料去模仿低廉的瓦楞纸和纸质食品袋,其质地几乎可以乱真,其试图在艺术与生活之间通过材料和品质的置换唤起人们对寻常物和价值的再思考。然而,这种使用一种材料通过超写实的手法模拟另一物在当下国际当代艺术领域并不稀罕,比如,台湾雕塑家杨北辰使用木材模仿纸质材料的木雕作品与瑞士艺术家David Bielander的金属作品从最终效果上几乎如出一辙,但细究其创作构思到材料技法确大相径庭。
图17 Otto Kunzili(瑞士)《Swiss Gold》
图18 David Bielander (瑞士)《纸袋》材料:氧化银
图19 David Bielander (瑞士)《硬纸板》 材料:银、白金
图20 杨北辰《记忆物件No.63》材料:桂楠木、油画颜料、天然蜡
图21 杨北辰《记忆物件No.15》材料:白杨木、天然蜡
2015年,在杭州展出的挪威艺术家瑟古·布隆格(Sigurd Bronger)的首饰挂坠作品《夹蛋器》就是一件现成品,挂坠主体部分是一个木工工作室常用的金属夹,经过艺术家改装之后变成了一个挂坠作品,该作品也是偷换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创作的,可谓寻常物华丽变身为尊贵的首饰作品,并且该作品在参加过2015年的杭州展后被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永久收藏。
陈岸瑛教授在《现成品与艺术哲学》一文中指出:“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将‘现成物’(Found object)或‘现成图像’(Found image)揉入艺术品,将包括观众反应在内的偶然因素(Happening)揉入行为表演,用‘现成品’(Ready made)或真人直接充当“雕塑”或装置作品,早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创作手法”。我们可以从艺术首饰和金属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作品看出,他们就是将当代艺术的观念使用在首饰与金属艺术领域,拓宽当代艺术的范畴,把首饰和金属艺术也作为当代艺术的实验场。与其说这些作品是首饰或金属艺术作品,不如直接称其为当代艺术作品。艺术家用“现成品”来取消艺术品与寻常物品的界限,区分Sigurd Bronger首饰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的“工具夹”之间的差别已经不是物理属性,而是关系属性。其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Sigurd Bronger对工具夹进行了改装使其成为了首饰挂坠。
纵观现当代艺术史,有许多雕塑家、当代艺术家采用金属材料创作他们的艺术作品,比如,西班牙现代主义雕塑家胡里奥·冈萨雷斯(Julio Gonzales)的金属雕塑作品就是采用焊接工艺制作的。美国波普艺术家杰夫·琨斯的部分雕塑作品也是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的,如《悬挂的心》《裂开的蛋》等。虽然杰夫·琨斯与挪威首饰艺术家Sigurd Bronger的这些作品都是当代艺术理念的产物,我们是否可以因为Sigurd Bronger是受过传统金工训练的艺术家,其作品完全为艺术家本人手工制作,称他的作品为金属艺术品,而称杰夫的作品为雕塑或当代艺术品?Sigurd Bronger的《夹蛋器》是否可以被称为严格意义上的金属工艺或金属艺术作品?
图22 Sigurd Bronger 《夹蛋器》材料:不锈钢丝、金属夹
图23 杰夫·琨斯《悬挂的心》
图24 杰夫·琨斯《裂开的蛋》
图25 Anders Ljunberg《把手#4》材料:银、门把
另外,还有一些金属艺术家采用当代艺术的拼贴手法创作他们的金属艺术作品,比如,瑞典金属艺术家安德雷斯·永贝里(Anders Ljunberg),英国艺术家大卫·克拉克(David Clarke)对欧洲传统器物进行解构,将许多互不相关的元素采用拼贴手法进行重构,以期望发展出新的艺术语汇,其作品在历史传统与民族特性中寻找新的文化符号。作品中许多物件都是挪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比如,门的把手被Anders用作器物的把手,David使用英国19世纪传统形式的银器与现代金属器物通过焊接进行拼贴设计。
这些金工与首饰领域采用当代艺术观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们已经是金属工艺方面的高手,几十年的工艺制作经验使他们谙熟金属工艺和材料的特性,同时对当代艺术规律也了如指掌,他们能够从金属与首饰艺术专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将金属与首饰艺术带入当代艺术的领域,同时拓宽金属艺术与首饰的边界,实际上他们的创作也模糊了金属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界限。
图26 David Clarke 《Influx》材料:锡镀银
英国工艺美术评论家彼得·多默在《现代设计的意义》一书中提到:“工艺领域里有两派,一派观念传统,大卫·派是典型例子;另一派追求一种前卫的装饰艺术,这种装饰艺术常常建基于对功能和技艺的首要地位的否定。我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不实用的手工艺品大大增多——倾向于绘画和雕塑的物品增多了”。[4]从上文对国际当代金属艺术作品的案例分析研究中,很清楚地展示了如同彼得·多默所概括的:不实用的金属手工艺术作品比例一直在增加。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现代工业化产品在设计和生产工艺上趋于完美,大众不需要去购买金属工艺家或金属艺术家手工制作的价格昂贵的器物作为日常用品使用。因而,金属手工艺术趋向前卫的装饰艺术和当代艺术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反过来,当代金属手工艺术作品又对现代工业文明下的物质体系和商业社会形成批判性反思。
从对最近十余年国内举办的国际金属艺术展所展出的作品,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作品呈现出的特点分析研究来看,其发展趋势可以有以下几个推论和观点:
国际当代金属艺术正面临三个主要方向的发展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从传统金属工艺中寻找新出路和新方法;第二个趋势是金属艺术作品的去功能性,向雕塑性、观赏性、装置艺术、公共艺术方向发展;第三个趋势就是当代艺术向金属艺术的拓展,将金属艺术囊括为其中一部分,虽然我们很难从传统意义上说采用当代观念艺术理念创作的金属艺术作品可以是金属艺术的一部分,但从当代艺术角度衡量,这些“金属艺术”作品确实应该是当代艺术观念范畴的作品。
此外,随着各种新的金属材料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当代金属艺术呈现出更加复杂的面貌,艺术语汇更加丰富,突破人们原有的对金属艺术理解的限制和对金属材料特性和样貌的感知;中日韩等亚洲国家艺术家为金属艺术融入本民族的工艺技法,带来新的创作方法与视觉语汇;3D打印技术对传统金属工艺成型方式的改变;当代艺术观念增加金属艺术创作的空间,当代金属艺术必将会在非传统艺术样式与创作方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