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剪纸艺术溯源

2022-01-13 09:3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07
关键词:花样艺人剪纸

陆 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这样一个在我国剪纸领域有着独特地位的剪纸世家,以往却没有引起剪纸研究者重视,一些剪纸专著和学术论文中不见其丝毫踪影,实在是一种缺憾。笔者通过采访武氏后人和相关知情人,结合武氏留存作品和方志零星记载,对这一世家剪纸的流传、风格、剪技、经营及其与江南剪纸的渊源和影响等作初步探究,拾遗补缺,使其不致随岁月流逝而湮没。

一、沿长江由东向西流传的轨迹

武氏剪纸源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目前已知的第一代传人在清末已率家人在南京、上海等地剪纸谋生,20世纪20年代末定居上海摆摊剪纸。1931年前后,在上海的武氏剪纸约有30多人,其中著名的是创办“恒昌祥”剪纸花样店的第二代武万恒,及其长兄武万修、长嫂胡翠隆、堂兄弟武万吉等人,其他在业内较有名气的还有4人。至此,武氏剪纸首先扬名于沪上。

抗战期间,武万恒、武万吉等留在上海。武万修夫妻俩于20世纪40年代初携四子武志正、五子武志方,随女儿武志英小夫妻俩到无锡定居剪纸。1944年武志英一家来到夫婿老家南京摆摊剪卖刺绣花样,1947年在夫子庙创办“上海”花样花线(剪纸)店,生意红火,又将母亲和四弟、五弟叫来帮忙,不久在上海的大哥武志生和堂弟武祥林等也来到南京帮工剪纸。武万修、武万恒、武万吉则在无锡剪纸。

表1 武氏剪纸传承谱系

1952年下半年,南京的武氏剪纸引起文化部门重视,武老太(即胡翠隆,下同)和张吉根、王明长一同被聘至文化局挖掘整理传统剪纸,其精品由何燕明、张道一编成《南京剪纸》一书,1956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55年,武老太、武志生、武志方、武祥林和张吉根等10多位艺人发起成立了南京民间剪纸生产合作小组。1958年,在无锡的武志正和武万修、武万恒、武万吉等9人发起成立了市邮票剪贴小组,武志正任组长,后扩大为工艺美术厂,武志正仍任厂长。至此,这一家族多数成员在南京和无锡剪纸,少数留在上海从艺。

武氏剪纸流传的地域,其中不少与同时代的其他江南剪纸艺人①本文专指职业剪纸艺人。从艺的地区交叉重复,但那些剪纸艺人或世家,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一处,而武家却是在沪、锡、宁三地分别落户安家;并因为成员众多,即使分散在几处,武氏依旧是当地剪纸艺人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山头”,是江南各地剪纸的主要成员或主要成员之一,并在当地剪纸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细腻、秀美的艺术风格

留存至今的武氏第二、三代多名成员剪纸作品中,细腻、清新、秀美的艺术特征非常鲜明。首先是剪纸用线,一是采用曲线造型和装饰,基本不见似北方剪纸那样直来直去的线条和锯齿线纹,即使是必需的直线造型,也尽可能形成一定弧度;二是用线纤细,很少使用粗犷线条。(图1、2、3、4、5)

其二,剪纸造型的主体之外均采用适合内容需要的花草、卷云纹等加以点缀。其中,自身就相互有关联的花鸟纹,相互结合自不待说,即使是猛兽、人物等不易与花草相关联的形象,也要选择妥帖的花草纹与之搭配。(图2、3)

☆秋风阵阵,枝头上的树叶纷纷飘落。有的如蝴蝶,扇动着美丽的翅膀;有的如蜜蜂,转着“8”字飞舞;有的如降落伞,缓缓地打着旋儿……一片片树叶,无论是怎样飞舞,都会缓缓落下,在地上铺成一条金色的道路。

图2 武志正剪纸《童子戏鱼》

其三,武氏剪纸是一种民间工艺,但无论是其剪纸中的形象塑造还是构图布局,都融入了一些现代审美元素,符合形式法则的要求,取得良好的形式美感。形式多样统一,即使是尺寸较大、画面丰富的作品,或形象的大小、方圆、宽窄、长短、高低,或主与宾、黑与白、线与面以及呼应、虚实、开合的关系处理,既富有对立变化,又统一在一个有序的范围内,统一在一个大的总体基调内,且相辅相成,达到在变化中融统一,统一中寓多样的艺术效果。(图1、2、3、4、5)

其四,善于运用民间吉祥用语表现剪纸主题,采用以物谐音、象征隐喻来表达思想感情,武氏剪纸中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图1、3、5)

图1 胡翠隆剪纸《多子多福》

武氏剪纸之所以形成这种艺术风格,一是他们虽来自苏北,但长年在江南地区从艺,第三代甚至就出生于江南,受到江南民风习俗的影响,所剪的绣花和喜花剪纸自然与粗犷风格的北方剪纸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其剪纸品种以刺绣花样为多,必然受到江南刺绣清秀典雅风格的影响,也必须要剪制符合江南人喜好的花样,是市场需要所致。三是家族成员长期在上海、南京等地剪纸,受到大城市现代文明尤其是审美倾向的影响,所以才能在剪纸中出现较多的审美元素,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

图3 武志方剪纸《蝶恋花》

图4 王子淦剪纸《金鸡报晓》

图5 胡翠隆剪纸《花开福到》

三、炉火纯青的操剪技艺

其一,不用画稿,心中构图。其剪纸不论何种题材和内容,不论熟悉与否,不论尺寸大小,从不在画稿上剪纸,而只在心中构图。一把剪刀、一张白纸,短短几分钟内便能一气呵成,剪下生花成就各种花鸟虫鱼、人物走兽的图案,不仅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而且运转速度之快,甚至连观者眼睛视线都跟不上,其中武志正还被无锡人誉为“神剪武”。

其二,运剪又运纸,转纸出花纹。笔者仔细观察过第三代武志方的剪纸动作,右手操剪,却并不沿纸剪花纹,而是将剪刀只作上下垂直开合运行。左手持纸,围绕剪锋作水平旋转运行。实质就是以剪刀口为圆心,用纸“画”弧线、弧形,从而“画”出花纹图案。所以剪纸都是曲线,不论线有多长,弧度有多大,大多能做到流畅大气,犹如工笔白描勾线一般。

图6 王明长剪纸《吉庆有余》

其三,一剪到底,犹如一笔画。武氏剪纸,除了块面中的镂空阴线外,小件的花鸟虫鱼,基本上是一次起剪,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一剪下去最后又回到起点,有些类似一笔画的做法。即使是尺寸较大和内容复杂的作品,下剪的次数也尽可能少之又少,以使作品气势贯通,同时也使自己思想集中,保持一种亢奋状态。

武氏此种剪纸技艺形成的原因,与其职业剪纸艺人的身份密不可分。剪纸领域中,美术剪纸多在画稿上剪刻;乡土业余剪纸有的虽不用画稿,但剪纸形象有的相对较为简单;而像武氏这样的职业剪纸艺人就不同了,为达到吸引顾客推销剪纸的要求,所剪形象要准,美感要强,剪速还要快,并且还能随顾客点题,即刻剪出所需花样。是职业艺人的身份和市场的需要,才使武氏艺人练就了这样高超的剪技。

四、独家开创的经营模式

武氏作为旧时剪纸世家,经营上并不完全沿袭旧模式,具有相当的商业意识和经营手段。旧时职业剪纸艺人,大多走街串巷兜售剪纸,或在闹市区摆个摊位剪纸,至于开店铺创字号,则是闻所未闻,文献也未发现民国以前有剪纸店铺字号的记载。1935年,武氏第二代中的武万恒在上海金陵中路141号创办“恒昌祥”剪纸花样店,首开剪纸经营新模式之先河。12年后,第三代中的武志英又在南京夫子庙创办“上海”花样花线(剪纸)店。尽管之后受武氏开店的启发,1947年后相继有南京“皇后”和常州“慎昌”两家字号开张售卖剪纸,但规模、名气较武家店逊色多了,且不是剪纸艺人开设,系商家所为。

剪纸业为何仅武氏家族具有这种经营上的开拓精神和闯劲,究其原因,首先与这一世家前期在上海剪纸多年、受到沪上较为浓厚商业氛围的影响有关;二是家族剪纸人多势众,合力帮扶,能够较快扩大社会影响,在市场站稳脚跟;三是成员思想不保守,容易接受新事物,大胆突破传统窠臼,这在旧时剪纸艺人中难能可贵。

五、与江南剪纸的渊源

1.串联江南剪纸艺人的主线

旧时民间剪纸艺人主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业余剪纸爱好者,不以剪纸作为维持生活的唯一手段,且女性占相当比例;另一种是职业剪纸艺人,以剪纸谋生,品种以刺绣花样为主,也有喜花等其他品种,因流动性大,故以男性为多。武氏和江南地区其他的绣花剪纸艺人,就是后者的典型。王树村《剪纸艺术史提要》:“清代还有剪纸刺绣花样的行业,如南京、广州和湖北的黄陂、河北的蔚县、三河等地,均有从此业的世家。”[1]文中提到的南京剪纸刺绣花样世家,有可能指武氏。

江南剪纸艺人,主要由南京、无锡、上海三地艺人组成,其剪纸从艺地域在三地以外,还辐射到苏州、常州等地。其中南京剪纸艺人构成:民国前期并无定居的操剪艺人,20世纪40年代中期才有武氏成员安居下来。1955年成立的南京民间剪纸生产合作小组,除武家多人参加外,其他成员多是1949年前后才安家于南京。马氏张氏是南京另一重要剪纸世家,与武氏有密切联系,如马氏主要代表马志宏曾在上海剪纸,与武万恒相熟;张氏主要代表张吉根曾在武家上海“恒昌祥”和南京“上海”字号帮工剪纸。其他的零散的独自从艺的艺人,著名者如王明长,来自苏北盐城,与武氏同乡。

无锡剪纸艺人以武家成员为主,此不赘述。

上海剪纸艺人构成:民国时比较固定的剪纸艺人,除武家成员外,留有名姓的还有王显钦、张二羊子、王子淦等人,其他还有来沪短期剪纸卖艺的王明长等,都来自苏北,唯王子淦来自苏中南通。其中王子淦为武氏弟子,王显钦与武万恒交好,其他有的也为武氏同乡。1949年后沪上剪纸艺人更是以武家成员和弟子王子淦等人为主。

综上所述,江南各地剪纸艺人,不但均由外地艺人构成,而且不少人来自苏北盐城等地。武氏族人不仅在从艺人数上占有相当大比例,而且其他艺人,不少也都与武氏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或为武家弟子,或为帮工,或为同乡,或为朋友,或相熟。如果将武氏世家作为一条主线,即可串联起同期江南各地的剪纸艺人,由此可见武氏世家在江南剪纸艺人中的独特地位。

2.江南剪纸艺术和技艺的典型代表

清末以来江南剪纸,武氏以外的南京马氏张氏剪纸,民国时期所作除了不带边框外,艺术上与武氏剪纸属于同一种风格。

目前上海以王子淦谱系为代表的剪纸,呈现简练纯朴、图案装饰性强的海派风格,但这是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形成的。作为武家弟子的王子淦,前期剪纸完全承袭武氏风格。无锡剪纸,是武氏剪纸的组成部分,不再赘述。至于一些零散的剪纸艺人,有名者如上海的王显钦和南京的王明长等,不但与武氏是苏北或盐城同乡,剪纸风格也相近。其他一些艺人的剪纸,大体情况也与王显钦、王明长相似。

至于江南剪纸的操剪技术,不论何地区何谱系或零散的民间艺人,剪纸都是不用画稿,运剪和转纸与武氏剪纸如出一脉,也不再赘述。

重要的是,江南其他一些地区或谱系的民间剪纸,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操剪技艺,大体呈现与武氏剪纸相同的风格和特色。究其所以,一是因为多数艺人均长期在江南几个大中城市之间跑码头剪纸谋生,地域交互性很强,剪纸彼此影响,相互交融,是互相取长补短的结果;二是江南各地对绣花样的审美喜好比较接近,使得为其提供花样的各家艺人的剪纸风格也很相近,从而形成江南剪纸风格和操剪技艺上的共性。而作为其中剪纸历史最长、从艺人数最多、流传地区最广的武氏剪纸,则当之无愧成为江南剪纸艺术和技艺上的典型代表。

六、对江南剪纸艺术的影响

武氏剪纸对同期江南剪纸产生很大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当代南京剪纸著名的“花中有花、题中有题”①即剪纸有一外轮廓,其内散布有关联的散花散叶和禽鸟鱼虫,类似适合图案。的构图形式,系源自武氏剪纸,由武氏首创。目前留存的第二代武老太早期剪纸,不少就带有圆形、椭圆形、葫芦形、桃形、梨形等外框,第三代武志生等不少人的前期剪纸也有宫扇形、方形、六瓣花形、多边形和组合形等的外框,上海王子淦前期剪纸有圆形、椭圆形等外框。而这种剪纸构成形式,在目前存有的民国时期江南其他艺人的剪纸作品中基本不见。2014年马连喜老艺人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告诉笔者:“‘花中有花’的剪纸构图,以前只有武家人采用,其他艺人都是解放后由于文化局的提倡而向武家剪纸学的。”1952至1954年在南京市组织的对传统剪纸的挖掘和整理中,负责此项工作的市文化局的何燕明和著名工艺美术家陈之佛教授及其弟子吴山、张道一等,认为武氏剪纸这种布局构图很有特点,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予以很高评价并宣传推广,以致后来的南京剪纸几乎达到“逢剪必框”的境地,成为当代南京剪纸最主要的艺术特征,这其中武氏剪纸功不可没。(图1、4、5、6)

结语

拙文至此,以武氏为代表的剪纸艺术仍有很多疑问尚未觅到答案,如武老太的娘家(也是盐城)人也善剪纸,武氏以外的不少江南剪纸艺人都来自盐城,可见旧时盐城人善剪纸且人数较多,其成因何在?江南剪纸艺术与苏北盐城究竟有何内在关联?但由于老艺人的离世,资料的缺乏,诸如此类的问题只能有待于今后更多资料的挖掘和进一步的探讨了。②采访:武志方、武国平、武萍、陆晔、马连喜、张方林、殷嘉才。

猜你喜欢
花样艺人剪纸
剪纸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花样人生
花灯艺人
剪纸
剪纸
绽放花样
花样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