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岩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自此,“课程思政”理念应运而生。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指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2020年6月初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再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到课堂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之中,使各门学科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全面展开。
需要明确的是“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模式,强调健全各类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这要求教师深入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并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和价值引领,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方向。课程思政理念强调各门学科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明确了各门学科教育的目标方向。根据王守仁(2016)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解读,大学英语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更要深入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观念、思想等人文素质,使学生客观地看待世界多元文化异同,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以满足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切实需要。[2]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之长,更要塑造他们有道德、有理想、有担当的思想品质,这与课程思政的理念同向同行。
其次,有利于改善、提升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是教师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面对这样的压力与挑战,为了能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对他们价值观的引领,教师将会不断学习、充实专业和思政知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并在教学实践中使自身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再次,有利于塑造、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学英语学习使学生接触到了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思潮,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迷失自我。只有课程思政的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可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更好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去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构建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起步较早,成果丰硕。虽然关于跨文化能力的构建见仁见智,但是学界普遍认可动机、知识和技能三维度模型,Lustig & Koester(2007)、Spitzberg & Changon (2009) 均提出类似观点。[3~4]也有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四个能力维度(Deardorff 2004;Behrnd 2011)。[5~6]培养模式研究方面,Arasaratnam(2006)提出因果模式。[7]Liddicoat & Scarino( 2013)提出了注意、比较、反思和交流的循环往复能力培养过程。[8]Busse和Krause(2016)提出问题导向跨文化培训法。[9]可见,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国内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首先集中在能力框架构建方面,多数学者都围绕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展开如,张红玲(2007)、张卫东(2012);胡文仲(2013)。[10~12]也有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细化成多个维度,如杨盈和庄恩平(2007) 的意识、调适、知识、交际四个维度; 彭仁忠等(2020)构建了跨文化能力六维度模型。[13~14]其次在培养模式探究方面,秦丽莉,戴炜栋(2013)提出“四维一体”的培养模式。[15]许力生(2013)提出了递进—交互培养模式。[16]张红玲和赵涵( 2018) 提出了民族志教学法。[17]彭仁忠等(2020)构建了跨文化外语教学六个层面实践模型。可见,国内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成果丰硕,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2.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理念融合的可行性
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即是大学英语人文属性的具体体现。此外,《指南》还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构建家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要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人文属性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高度契合。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旨在通过跨文化交际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知识和沟通技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中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碰撞必不可少,势必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矛盾与冲突,课程思政教育恰到好处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引导他们用批判性的态度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全面客观看待中西方文化,从而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中国文化的正确认识,构建本民族文化自信。因此,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与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合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将使其更好的实践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三重目标。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了大学各门课程之中。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课程思政教书育人的根本功能,使大学英语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锻炼能力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式访谈法。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研究者借用了樊葳葳等(2013)研究中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评量表。[18]该量表共涵盖: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意识四个维度,采用Likert 五级量表从“1”到“5”依次计分。针对教师的访谈提纲,研究者参考了赵芳(2014)《“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中高校外语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并结合自身选题方向设计而成。[19]访谈提纲主要围绕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实践以及课堂文化教学的实施情况展开。
2.研究过程
随机抽取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445人做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1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64%。且参与问卷的学生所属专业中,文史类占33.81%, 理工类占55.16%, 医药卫生类占11.03%,覆盖学生专业面比较广泛。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得出该问卷整体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48,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信度,达到了统计要求。此外,研究者邀请到十位大学英语一线教师参与有关“课程思政”以及文化教学情况的访谈。
1.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维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第1-3项(考查本国文化知识)的均值分远远高出第4-7项(考查西方文化知识)。说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到位,输入还比较欠缺,这势必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也不利于中西方文化的充分交流。相比之下,长期以来的文化熏陶使学生对本国文化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将便于教师挖掘文化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对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引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如何用恰当的英文来表达、传递中华文化,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
表1 知识维度
2.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度均值分析
由表2可见,知识维度均值为2.14。根据1990年Oxford提出的评定标准,5分量表中平均分值≤2.4分系低级水平,介于2.5-3.4分之间系中级水平,≥3.5分系高级水平。[20]因此,知识维度(2.14<2.4)尚属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说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是比较匮乏的,形势不容乐观。缺少足量文化知识的载体,将会是跨文化交际教学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巨大掣肘。若要实现跨文化交际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挑战比较大、任务艰巨,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表2 四维度均值
意识和态度的均值相对较高,达到了高级水平(3.24>2.5;3.68>3.5)。究其原因,当今世界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接触到了更多元的文化载体,渐渐能用一个比较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和意识来看待中外文化的异同,交际过程中表现得更加客观公正了。这些都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奠定了比较好的情感和心理基础。
据此,总体上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尚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与研究者早期的研究结果趋于一致。(周海岩,2020)此外,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有了一定情感、心理层面的基础,但学生知识层面的底子比较薄弱,课程思政教育的文化载体尚需充分挖掘,挑战依然严峻,尚需探寻行之有效的路径和策略。
3.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相关课程的相关性分析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如表3 所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相关课程的相关系数为0.215。这意味着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右上方的两个*号,说明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 的显著水平。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相关课程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研究者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经历的Pearson相关系数统计中得出两者相关系数为0.158,显著水平为0.001。据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经历也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3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相关课程的相关性
因此说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有效开展跨文化相关课程以及充实加强学生的跨文化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把抓手都不能放松。学校应该合理安排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需要尽力创建跨文化交际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不断充实他们的跨文化经历、体验。此外,还应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导使学生明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为我所用的同时,充分利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4.教师课程思政实践情况及课堂文化教学访谈结果分析
访谈中,十位老师均表示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90%的老师目前尚未正式开展相关课堂实践,10%的老师指出在课上会挖掘一些思政元素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尚面临的挑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思政教材缺乏、自身思政素养欠缺、评价标准难把握、课时相对紧张等方面。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是否有必要发扬我国本土文化”的回答中,80%的老师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关于“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中华文化英语表达教学”问题,50%的老师认为有必要,20%的老师认为比较有必要,10%的老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关于“哪种方式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学生中华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作答中,所有老师都把“开设专门的中华文化英语课”作为首选。可见,老师们普遍认可文化教学,且对本土文化教学有了比较客观、合理的认识和理解。这为后期有效开展本土文化教学和“课程思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但是,在回答“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用时比”时,60%的老师说“语言教学占80%,文化教学占20%”。此外,访谈中70%的老师认为本校的文化教学氛围处于一般水平,另外30%的老师认为本校的文化教学氛围处于较弱水平。可见,学校跨文化教学的实施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致使课程思政的文化载体比较欠缺,尚无法实现引领学生价值观的目标。这也是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基于以上问题发现,研究者认为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其实践路径:
青年大学生有着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通常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跨文化交际课程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西方思潮,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迷失在新奇又纷繁复杂的西方意识形态当中。大学生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立场和信念,要有一定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包容多元文化,消除交际障碍;以平等的态度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文化部分,并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才能肩负起学好英语,并借助这一国际化的语言去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上,教师除了坚持大学英语语言类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目标外,还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教育,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进行挖掘,或充实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的意识培养和教育。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教材都涵盖了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而较少囊括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因此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就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讲学,偏重对西方文化的教学。导致学生很少能学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很难做到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很难在教材中挖掘出理想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育无从着手,既不利于学生构建本民族文化自信,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即使有的跨文化交际的教材蕴含了一些思政资源,但是教师需要花心思、精力去挖掘,还要思考如何在进行语言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以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些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会因教师能力、态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给课程思政教育带来制约,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因此从长远来看,研究者认为想要把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急需编写高质量的英语思政教材,实现教师有书可依,有章可循。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的内容都隐含着相应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因此,跨文化交际思政教材首先应彰显立德树人的总价值取向,以把握、引领思政教育的正确方向。其次是要涵盖充足的优秀中国文化的内容。例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思政素材,可以为教师挖掘思政资源提供相应的抓手,也可以引领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感悟中国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只有这样的中国文化内容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中国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构建学生的“四个自信”。再次,有些英语文化的内容隐含着西方错误思想和思潮,会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无法满足将来国家、社会、学校发展的学要。面对这些内容编者要始终保持批判性的态度,学会甄别、筛选、明辨是非,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但是目前,在大多跨文化交际课程面向的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主要开设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这是导致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尚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兼顾平衡性、合理性。可以适度增加跨文化交际教学课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抓手。还应适度开设和我国历史、政治、哲学、文艺等相关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使学生学到更多、更专业、更精准的英语去表达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促进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
教师个人素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和效果。首先,教师要练就过硬的政治素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热爱本国文化;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只有具备这样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正真实现不仅授业、解惑更能传道。其次,教师要进一步夯实跨文化交际专业素养。应不断加深对西方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学习、理解,做到学贯中西,加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要提升、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须懂得明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面对西方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更要做到能用英语准确地介绍中国文化,讲授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构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再次,教师要锻炼课程思政教学的技能。教师要善于发掘利用课本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的思政资源。有意识的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借助各种教学软件、APP和实体教育资源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兴趣。掌握思政教育的时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入思政治育内容。在传授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以隐性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政引导,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助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评价可以检验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对课堂教学具有反拨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研究者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层面的改进,更是学生思想、意识、观念等方面的提升。思想层面的影响是相对抽象、隐性的,因此不宜像单纯的语言学科一样做量化评价。依据彭仁忠(2020)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标准,融入了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评价可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除了通过笔试考试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技能等进行终结性评价以外,还应该开辟多渠道和全方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对课程思政教育层面的学习内容、方式、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例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和语言知识主题相关的思政资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社会调查、撰写报告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进行同学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首先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交流可以实现思想的碰撞、相互学习、自我反思,而教师的评价可以实现价值的引领,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和思想境界的升华的双重目标。或者采用实践体验的方式,如借助英语角、文化节、游学等机会邀请外语人士一起参与读诗词、包饺子、写对联等中国特色文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验中国文化,并通过与外语人士的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质的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价值的关键一环。关于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是对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合的一次探讨。培养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优秀综合文化素养的跨文化交际人才顺应了课程思政的召唤,是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国家发展新时期赋予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