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楠
摘 要:高校国防教育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三全育人”,转变思路在宏观上进行大思政教育,开启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的要求。基于此,高校要打造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聚焦课程思政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多元融合育人理念、全面构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新体系。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多元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03
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定义好国防教育在不同国家安全领域的新内涵与承担的时代使命。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1]。擦亮高校国防教育鲜明的政治属性,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一、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意义
(一)新时代高要求,课程定位要精准目标要明确
课堂是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挖掘思政元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因此,高校要用这一科学理论统一思想、指导实践,立足本校特色和学科优势,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努力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发挥示范作用。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方面尚需开新局增实效。高校国防教育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三全育人”,转变思路在宏观上进行大思政教育,开启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的要求。
课程定位要精准。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2]。课程目标要明确。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
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3]。
(二)开新局增实效,解决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问题
一是开新局。高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强军目标根本要求、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途径。基于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前沿,全面审视并充分挖掘广东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价值,从而使高校国防教育真正與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二是增实效。在全国深入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挖掘国防教育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破解难题,强调将国防教育课程思政贯穿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以文化人,思政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行和素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构建广东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价值新体系。这就要求广东高校既要开好国防课,充分发挥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也要强化军事理论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构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教育新体系。
二、立德树人:推进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实践
(一)打造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师教育共同体
形成教育共同体、协同创新、合力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依托。一是形成育人共同体。高校教育工作者虽然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专业特长,但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对象、共同的育人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必须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精心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从而使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最终实现目标的一致和实践的统一。二是加强协同育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统领,学校党委为引领,军事理论教研室牵头整合学校其他二级学院、机关各处室等职能部门,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一体化改革与实践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及社会资源打造成“四位一体”育人特色体系,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二)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第二,课程思政目标。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内容贯穿于课程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形成协同育人,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军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国防观念。
第三,教学设计流程。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预期成效;课后注重互动设计,提升教学育人效果。
第四,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课前,教学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前制作《军事理论》课程微课视频,学生需要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和学习,完成课外任务;课中,教师课上通过面授解惑、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等模式,使学生领悟并活用该课的基本知识;课堂教学讲解、案例分析之后,课后注重互动设计,提升教学育人效果。比如,课后互动设计、作业完成及测试考核,充分利用教学可视化平台的讨论区、作业、测试等功能,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到线上,实现课堂时空的拓展。
三、特色鲜明:形成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体系
(一)遵循一个原则,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
一是坚持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课程承担的不仅仅是普及国防教育知识的基本任务,更是响应着国家对国防建设与国防教育的号召,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先天优势。军事教研室团队要准确定位高校国防教育,坚持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爱国主义教育。面对当今世界的非传统国家安全与国内外复杂形势,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根本,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②中各项基本要求。高校国防教育要将课程思政要求内化到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讲授、课程考核、课程评价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国防教育育人作用,促进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促进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通过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树立典型示范,引导广大教师积极自觉投入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在高校范围内营造“三全育人”的浓厚氛围。
(二)强军思想筑牢学理基础,思政元素搭建育人体系
一是强军思想筑牢学理基础。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实现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强军思想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武器,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贯通于教学内容之中,用透彻的学理推动教学内容由广而全向又广又深转变,形成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二是思政元素搭建育人体系。《军事理论》课程按照教育部、国防动员部2019年颁发的军事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形成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五大部分课程体系。在每部分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搭建思政元素。中国国防部分,突出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国家安全部分,思政元素突出国际视野、忧患意识;军事思想部分,突出文化自信、历史传承;现代战争部分,突出战争规律、辩证思维;信息化装备部分,突出信息时代、科技强国。通过系统搭建,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建构塑造。
(三)多维度育人,混合教学形成圈层效应
一是多维度育人突显课程思政作用。“家国情怀弘扬、军事谋略培育、国际视野塑造、安全素养培育、科学思维提升”,以上维度是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维度协同并进,打出组合拳,以此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强军的号角已经吹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已拉开,接下来高校国防教育应更加旗帜鲜明地讲好高校国防教育课,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心态,为课程思政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奏响国家与民族的主旋律,发挥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阵地作用。二是混合教学形成圈层效应。融合混合式教学中的多种信息技术,采用智慧树、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多种平台,在云端打造用更红、更专、更正能量的在线课堂氛围,影响、感染学生乃至在屏幕前与学生一起听课的家长们。同时在开课初、开课中旬、结课后,设计调研问卷掌握国防教育的效果,确保课程思政走深走实。
(四)多元融合,全面构建国防教育课程思政特色育人体系
多元融合育人理念:多学科融合(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全方位育人)、多部门融合(专业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全员育人)、多形式融合(线上、线下、实践——全过程育人)。
第一,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形成“三全育人”的国防教育体系。抓好军事专家、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3支队伍做到全员育人;落实新生适应性教育、军事理论课程、军事技能训练3个阶段做到全过程育人;注重学校、军队、社会国防基地育人功能3个方面做到全方位育人。一是要形成课程思政国防教育教学体系。国防教育课堂教学在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应做到:课前教师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中,制作《军事理论》课程微课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和学习,完成课外任务;课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展示,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课后注重课程思政互动平台设计,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二是要形成“四位一体”国防教育育人体系。通过长期的国防教育改革与实践,努力构建“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为主,以国防宣传教育活动、大学生征兵动员教育、国防文化建设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式高校国防教育体系。
第二,构建“三个课堂功能+课程思政”模式,准确定位国防教育“三个课堂”功能。一是站好第一课堂主渠道,培养爱国意识;二是站稳第二课堂主阵地,深化爱国情怀;三是占领第三课堂主战场,升华爱国精神。三个方面做到同频共振,彰显国防教育特色体系。一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立足“加强国防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推进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典型案例等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生活,全面挖掘思政元素;以理论体系铺展与时事案例分析双并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二是要优化教学环境:新时代,新要求。军事理论课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遵循,与时俱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军事理論教学中以理论体系铺展与时事案例分析并重,使学生深刻认识国防的重要性,全面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三是要创新教学方法:重视信息技术和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和管理。注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如采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紧扣当前国际形势,全面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根本目的。
四、持之以恒:把课程思政践行在课堂上
(一)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深化爱国情怀
一是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在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建设中,将课程思政内容贯穿于军事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国防教育真正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化人。二是全面建设省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程”全面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 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想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二)奋力实施,提升教学育人效果,升华爱国精神
一是课前:教师课前制作《军事理论》微课视频或课件。学生需要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或课件进行预习,完成课外任务。二是课中:践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或方法,使学生深深领悟该课的思政育人内容(如图1)。三是课后:要注重课后互动环节设计。课后利用“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功能进行互动,进一步提升教学育人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经验出发,形成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体系,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深化爱国情怀、升华爱国精神,三个方面做到同频共振,彰显高校国防教育特色体系。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内涵,把课程思政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践行在课堂上。
参考文献:
[1]央广网.十五、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EB/OL].[2019-08-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1637307087474304&wfr=spider&for=p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EB/OL].[2019-0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1061/s3289/201902/t20190201_368799.html.
[3]问鸿滨,张昊.旗帜鲜明地讲好高校国防教育课——西安交通大学“国防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纪实[EB/OL].[2020-11-19].http://www.xinhuanet.com/mil/2020-11/19/c_1210893675.htm.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