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秋荣
数学这门学科相较于语文、英语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此外,数学基本都是与公式、数字打交道,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比较枯燥乏味。由于数学要求学生要对数字敏感,操作要仔细认真,同时还要求学生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当学生长期围绕枯燥的数学进行学习时,开始都会出现听不懂、不想听的情况,慢慢地,大多数学生会开始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一、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个事物充满兴趣,他们才会对它产生好奇心,才会不断地探索它。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后,才会对知识充满渴求,才能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且数学学习所培养出来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后的愉悦感也会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智力还在发育中,学习枯燥的数学可能会有些吃力,那么,只有依靠对数学的兴趣开展学习,只有学生保持对数学的热爱,才能在索然无味的学习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小学生对任何未知的东西都充满兴趣,他们想要在课堂上了解到更加有趣的东西,只有新奇的事物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目前的主要任务。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培养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兴趣,即利用直观有趣的设计、独特的教学方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投入感,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本身或数学教学过程产生兴趣;二是间接兴趣,即通过引导内化,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在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对数学本身或学习结果产生心驰神往的追求,使其从短时的兴趣向长期的爱好转变。现行数学教研中多集中在直接兴趣的研究,忽视了间接兴趣的培养,导致数学教师要不停地变着花样来取悦学生、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但学生仅仅对这节课或这一个活动有兴趣,而不是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对这节课或这个活动背后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等不愿多想。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既需要有直接的学习兴趣,又有间接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课程安排要学生能够适应,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制订有趣易懂的教学方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如,低年段学生可以用小组竞赛、飞花令等调控策略;高年段可以用小组合作、实践展示等调控策略。也可以加强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注意适应本班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并能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及时得到强化。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觉得饶有兴味,学习兴趣就会日益浓厚。
二是教学策略要具有发展性。吸引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依靠课程的传授方式,还和他们的情感状态具有紧密联系。当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此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增不减,会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学习状态。相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由于数学知识过于复杂,不能理解,就会慢慢地开始烦躁、消极,此时学生就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地降低。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点需要多次地传授。在课堂练习的环节,问题不能超过课程知识点,难度不能太高,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做才会让课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开始深度思考、认真学习,并且在成功解答问题后还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并且对数学的兴趣会逐渐提升。除此之外,每堂课传授的知识点,都需要带有实际性,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在通过学习数学的知识后,能够将它运用在现实生活中,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两大原则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从直接向间接过渡的重要抓手,根据这两大原则,我们只需要深化运用现在已经研究成熟的培养数学兴趣的手段即可。
三、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1.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逻辑思维都还在慢慢形成。现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比较欠缺,主要是具象思维为主导。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应该结合他们的逻辑思维特点,通过情景教学法,在课堂上联系实际生活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慢慢提升。例如,在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解“0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事先在课堂上给每人发放糖果。每发一颗糖,就询问一位学生,教师手里还剩几颗糖,然后依次按照这个流程进行,直到教师手里的糖果全部发完。当糖果发完后,教师举起手询问学生,手里还剩几颗糖,学生会回答没有糖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在这时引导课程进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0”的含义。根据这个案例可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基础,采用情景结合法让师生共同参与到课程中,这样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本次课的重点在于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思考,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功学习理解课程知识,以此让学生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教师通过情景建立法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让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数学的知识点都是连贯的,所以每一堂课的知识点都很重要,要让学生都能学懂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循序渐进,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多表扬、鼓励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帮助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成功解答问题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才会让学生不断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2.動手操作,引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有对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过分析,发现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5-2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段,就会开始注意力分散。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设计。每堂课的时间教师要合理安排,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更久的注意力,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动手操作环节,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上面。因为相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来说,小学生更喜欢实际的操作,这可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教师为了让学生保持更久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需要转换师生位置,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作用,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后,就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此时就可以发挥他们的具象思维,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形状素材,如,笔筒、杯子、积木、牛奶盒等常见的物品。然后把这些物品发给学生,让他们对接下来要做什么产生好奇,然后让学生分组,把他们手里同样形状的物品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就是实际动手的过程,可以很快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分类完成后,就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各组轮流将他们手里的东西进行分类讲解。在每一组学生发过言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把相同形状的物体给它们取一个名称,诸如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就会被学生牢牢记住,也会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说说自己最喜爱的立体图形是什么,以此加深对图形的印象。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还可以在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多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欲望
数学是很实用的学科,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列举实际生活的例子向学生解答问题,从而让他们能深刻理解知识点。比如,在讲解《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教师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认识的事物,让他们找出其中包含的图案,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在《打折销售》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衣服打折、超市促销等活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教师不仅仅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实践,丰富他们的知识领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鼓励学生上进
由于小学生的性格都在慢慢地养成,此时他们仍然是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在这个阶段,他们喜欢争强好胜,同时也喜欢荣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特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表现进行鼓励表扬,满足学生的荣誉感。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地表扬称赞他们,让他们提升自信心,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尊重和满足。当学生经常处于被鼓励、被称赞的环境中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地培养出来。另外,对待后进生,教师也需要更加关爱、鼓励他们,耐心教育引导,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不够完善,目前正处于具象思维的状态。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学习数学知识,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当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后,才能在枯燥的课堂上保持更持久的注意力,从而才会学好数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通过情景创设法,让抽象的理論知识能够具象化,从而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快速地吸收知识。并且将课堂变得更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动力,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活力。
责任编辑 陈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