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启 尹国红 郝浩浩 贾宝华 张庆社
我国西瓜产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西瓜产业发展迅速,面积、产量均位居全球第一[1]。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是全国西瓜生产重要的优势产区之一。据统计,多年来,河南省西瓜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一[2,3]。南太行地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区域范围包含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及济源示范区5市(区)、25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4 000 km2,总人口约1.67×107人,常驻人口约1.53×107人,区域内地形西部高、东部低,最高海拔1 221 m左右,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粮食生产、食品加工和新型先导产业基地[4~6]。河南有18个省辖市,其中,周口、商丘、开封、南阳及驻马店5个地区西瓜种植面积就占河南西瓜总种植面积的70%左右,南太行地区并不是河南省重要的西瓜主产区[3,7],但由于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加上山区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地区生产出来的西瓜品质较优,含糖量高,西瓜产业地方特色突出。2019年,南太行地区西瓜种植面积达1.0万hm2,以露地和小拱棚栽培为主,效益高,667 m2收入0.6万~1.2万元。特色西瓜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该地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也逐渐成为精准脱贫、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
近年来,济源以富硒功能农业为抓手,重点打造了“甜硒瓜”品牌,推动济源特色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探索特色西瓜产业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济源市农业科学院以及各相关科研、农技服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①自然条件 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受原产地生态条件极大的影响,同时在长期驯化栽培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类型品种,高产、稳产、优质主要受品种遗传特性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西瓜性喜温光,对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广,尤以土壤孔隙度高、透气性好为宜[8]。南太行济源地区土壤多为褐色土,砂岩、石砾含量高,山区耕地雨季不积水,土壤透气性良好,年平均无霜期190天,0℃以上积温3 400~4 20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63.7 h,其中,夏季日照占年总量的33.9%,春、秋季分别占29.1%、20.6%,光照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量496 J/cm2,其中光合有效辐射量占71%,是河南光能高值区之一[9~13]。对济源西瓜主产区土壤取样,22个调查点结果显示(表1):济源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缓效钾、速效钾分别为:17.0 g/kg、2.03 g/kg、21.3 mg/kg、832 mg/kg、179 mg/kg,pH值7.8,对照河南省其他地市及外省土壤肥力数据来看,济源太行山区耕地肥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9~13],但是不同地块土壤肥力差别较大。济源地区土壤含有丰富的钾元素,有利于提高西瓜含糖量,为优质西瓜生产奠定了基础。
②栽培面积及效益 据统计,2018年济源耕地面积4.57万hm2,常住人口72.5万,西瓜种植面积约500 hm2[14],种植区域以南太行丘陵山区为主。2018年以来,济源农业科研部门推广了以富硒技术为主的提质增效措施,富硒西瓜平均667 m2产量在2 000 kg,西瓜田间地头售价5元/kg以上,丘陵山区西瓜具有个小皮薄、瓜瓤甘甜、多汁爽口的显著特征,加之打造了“甜硒瓜”品牌,市场认可度极高,农民增收显著。另外,济源西瓜种植区大都在景区、森林公园周边,西瓜生产与旅游、观光、采摘、科普结合较为紧密,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了西瓜产品的附加值。
③栽培区域、品种、模式 南太行济源地区西瓜生产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以山岭区为主,平原地区很少栽培。栽培模式以传统的地膜覆盖为主,兼以“地膜+天膜”为辅,受降雨偏少及灌溉条件所限,西瓜定植以沟畦为主。品种以果实圆形,果皮绿色、有明显绿色条带,红瓤中早熟类型为主,受果实膨大期雨水偏少影响,一般单果质量偏小,平均在3 kg左右[15]。
④政府重视产业发展 济源是河南省唯一在全域范围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镇化率达63.61%,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在80%以上;2019年,生产总值686.96亿元、增长7.8%,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居全省第一[16]。济源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条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特色西瓜产业的发展。承留镇连续举办了8届西瓜文化节,提高了广大瓜农多种瓜、种好瓜的积极性;邵原镇连续举办了3届富硒农产品文化节,宣传推介了富硒瓜果、杂粮等特色农产品。
⑤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不断提升品质 农业科研部门积极引进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坚持以中果型品种为主,搭配种植小果型品种,适应城镇家庭的消费需求。主推红瓤、兼顾黄瓤二大系列品种,其中豫艺甜宝、84-24、美都等品种深受种植户和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与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等组织紧密合作,结合济源地形、气候等自然禀赋示范推广了富硒西瓜栽培、西瓜简约化栽培、绿色生态高产栽培及生物菌肥施用等技术,使“甜硒瓜”品牌享誉济源及周边地区,西瓜硒含量稳定在80μg/kg左右,西瓜品质不断提升。
①土壤肥力不均 分析表1数据可知,济源太行山区土壤肥力分布不均,范围较广,特别是钾元素和有机质对西瓜品质影响较大,势必造成不同地块西瓜品质的差异,西瓜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
②灾害性天气影响大 太行山区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平原地区大,对西瓜生产影响较大。主产区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早春低温和夏季暴雨,其中早春极端低温天气易造成瓜苗冻死或发育迟缓,进而影响坐果率和品质。夏季降雨集中,一方面造成成熟期西瓜裂果严重、品质下降,另一方面也易造成地质灾害。
③基础设施不完善 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灌溉,太行山南麓全年降雨量一般在500 mm以下,70%的降水集中在汛期,能被利用的水资源仅是其中一部分。由于供水设施赶不上农业发展的要求,灌溉技术落后等加剧了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④新科技应用不到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向城市转移,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瓜农栽培西瓜习惯用传统方法,管理粗放,部分瓜农甚至存在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膨大剂等问题,使西瓜品质有所下降。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互联网+农业、水肥一体化、药肥双减等高科技、新理念、新模式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偏小。
表1 土壤营养成分的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⑤产业发展速度较慢 南太行西瓜种植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形式,生产规模小且较为分散,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组织程度不高,既难以施行标准化生产,又对产品质量保障方面造成不小的影响。同时,受山区自然条件所限,西瓜生产机械化程度也较低,造成特色西瓜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①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通过调查不同耕地的土壤肥力状况,建立土壤肥力数据库,逐步避免盲目用肥的不良状况。另一方面,要摸索出适宜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肥与化肥以及化肥中N、P、K的最佳施用配比,走定量化科学施肥的路子。
②增加简易设施种植面积 南太行山岭区域受地形地貌、经济等因素影响不适宜建设大型保护设施,建议现阶段增加小拱棚和“地膜+天膜”等简易设施西瓜种植面积,一方面可以解决早春“倒春寒”低温为害,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提前采收,减少采收期和雨季的重叠期。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把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摆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监管,对破旧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改,以达到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符合新时代对农业方面公共服务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支持建设工厂集约育苗设施、水电路、采后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④强化科技支撑 首先,围绕南太行地区气候特点和消费市场需求,设立西瓜研究专项,在测土配方施肥、工厂集约化育苗,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产品分级包装等科学管理上逐步标准化。其次,要抓住功能农业万亿产值、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17],解决人们“隐性饥饿”消费个性化的需求,在功能西瓜(矿物质强化:钙、铁、锌、硒、锶等,营养素强化:番茄红素、瓜氨酸、VC等)发展上下功夫,以适应消费者中高端消费需求。最后,可以通过进修考察、田间课堂、技术能手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抓好从业人员的培训。
⑤推进高质量发展 根据南太行山区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栽培习惯及劳动力情况等特点和优势,以现有特色西瓜种植优势区为中心,集中发展西瓜产业园、培养西瓜种植大户,带动瓜农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观光西瓜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南太行山区峡谷、悬崖、名泉、瀑布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18],要积极布局种植适宜观光采摘的吊蔓及不同皮色、瓤色的优质小果型西瓜,把西瓜生产与采摘、观光、旅游及科普结合,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西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西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