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洪飞 冯玉韬 罗林林 李国良 钱燕丹 岳 崧 刘德彪 朱 瑾 刘 燕△
(1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济宁272013;2山东省戴庄医院,济宁 272051;3潍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潍坊 261053)
抑郁情绪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1]。长期抑郁情绪会使个体心理与生理健康水平出现明显下降,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明显的意志、行为活动减退,甚至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2]。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和类型与抑郁障碍患病率、严重程度相关[3-5],患有酒精使用障碍与其他物质使用障碍群体的抑郁症状明显高于正常群体[6]。多基因风险和童年创伤经历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7]。本研究重点探究济宁市社区居民抑郁情绪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建设和社会心理卫生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3月20日,偶遇抽样899名济宁市任城区的社区居民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年龄≥15周岁居民;2)社区常驻居民且居住满6个月及以上;3)认知功能正常者;4)知情同意者。共发放93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99份,问卷有效率为96.05%。其中男性322人,占35.8%,女性577人,占64.2%。此研究经过济宁医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JNMC-2020-KY-004)。
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问卷调查法,使用自编基本信息问卷与自编抑郁筛查量表,线上使用问卷星收集数据设置每个用户允许填写一次,以防止用户重复填写增加无效数据。线下使用纸质版问卷进行数据收集,由经过培训的访谈员入户调查,并设置监督人员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性。
1.2.1自编基本信息量表 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与父母关系、被校园霸凌、家庭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吸烟、饮酒、睡眠等信息 。以童年或青少年时期是否经历过校园霸凌界定校园霸凌情况。将失眠、嗜睡、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睡眠中存在异常活动和行为合并为睡眠不正常。
1.2.2自编抑郁情绪筛查量表 包含2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是”和“否”计分,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若2个题目所得总分≥1分,说明该被调查者在过去两周曾存在抑郁情绪;若2个题目所得总分为0,说明该被调查者不存在抑郁情绪。在本研究中,2个问题的内部一致性为0.770。
本文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的收集管理及后期的数据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899名被试者,196(21.8%)名有抑郁情绪,年龄、学历水平、有无子女、校园霸凌经历、12岁前成长于原生家庭、父母的夫妻关系、与父母关系融洽程度、身体健康状况、饮酒、睡眠、主观幸福感与居民抑郁情绪有关。见表1。
表1 不同影响因素对社区居民抑郁情绪状况的影响分析(n=899)
将居民是否存在抑郁情绪作为因变量(0=否,1=是),χ2检验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睡眠正常是居民预防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而饮酒主观幸福感一般是居民发生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社区居民抑郁情绪状况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n=899)
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社区居民生活压力加大,均可能导致居民的抑郁情绪的产生。 本研究显示,济宁市社区居民抑郁情绪患病率较高,比例高达21.8%,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8]。
研究显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更少的存在抑郁情绪,这一结果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9-10]。原因可能是健康状况较差的群体因身体健康状况限制了其社交、工作、学习活动能力,导致其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从而使其心理健康状态受到影响,产生抑郁情绪。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自我锻炼,保持良好健康的身体状态,从而降低抑郁情绪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对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群体,应注意其心理健康状况。若发现有过度的消极情绪体验,意志活动减退时,应及时进行帮助和鼓励,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减少其抑郁倾向。
同睡眠不正常群体相比,睡眠正常的群体具有更少的抑郁情绪。这一结果与王道阳[11]的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睡眠不正常的群体的作息行为规律紊乱,导致其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有计划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难以在工作中获得好的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从而产生抑郁情绪。与不饮酒人群相比,饮酒人群曾存在抑郁情绪的概率明显提升。这一结果与Howe LK、郭万年研究相一致[6,12]。原因是饮酒人群会存在一定的酒精依赖症状,其反应能力有所降低,身体激素分泌有所改变,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产生抑郁情绪。
与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人相比,幸福感一般的人具有更高的抑郁情绪。这一结论与李燕研究相同[13],这是因为幸福感更高的人具有更加积极的生活、学习状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时会采用应对模式[14],能够更加有效解决问题并取得优异成绩,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降低自身抑郁倾向。提示我们,个人应该在日常生活应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处理生活、工作的各类事件,获得更好的情绪体验,以提升主观幸福感,降低自身抑郁情绪,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政府需要提供管理和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提升居民到主观幸福感,以降低社区居民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存在抑郁情绪率较高;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睡眠正常是保护因素;饮酒,主观幸福感一般是危险因素,建议社区居民保持良好健康状态和作息习惯,提升个人幸福感,降低抑郁情绪,维护自身身心健康。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