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宝 马 会 荣丽敏 罗林林 岳 崧 裴洪飞 刘 燕△ 季丙元
(1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济宁 272013;2山东省戴庄医院,济宁 272051;3潍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潍坊 261053;4济宁医学院精准医学研究院,济宁 272067)
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因拆迁、升学等原因由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本研究定义为新城镇居民)进入城镇生活,而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市民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1-3]。然而这种人生重大变动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其中自杀问题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自杀在各种死因中排名第5位,每年约28.7万人死于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重要死亡原因[4]。自杀意念是自杀致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5]。对自杀意念的发现与鉴别是预防自杀行为的重要途径[6]。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最敏感的预测因子,是心理过程中导致自杀行为产生的主要环节以及必然阶段[7],通过对自杀意念的研究与调查有利于为自杀行为的预防及干预提供数据背景与策略支持[8]。本研究对新城镇居民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对自杀意念的作用,对于预防自杀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516名山东当地部分新城镇居民社区住户为被试,主试由60名调查员担任,调查时间为2021年3月20日。该研究纳入标准为:1)≥18周岁居民;2)社区常驻居民且居住满6个月及以上;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纸上施测。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491份,有效回收率95.16%,其中男性150人(30.55%),女性339人(69.04%),性别缺失2人(0.41%)。报告终生有自杀意念人数为68例,占总人数的13.85%,报告过去一年自杀意念的人数为36例,占总人数的7.33%。此研究经过济宁医学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JNMC-2020-KY-004)。
1.2.1自编自杀意念问题 共2个条目,采用两点计分。以时间为跨度分别提问了过去一年、一生中的自杀意念的情况进行提问。具体问题为:“在过去的一年(一生)中,您是否有过自杀想法?”。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Liu等[9]的文章中。
1.2.2PHQ-9健康问卷 PHQ-9总分值范围为0~27分,分值5、10、20分别为轻、中、重度抑郁程度分界值[10]。在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α为0.889,KMO(Kaiser-Meyer-Olkin)系数为0.925。
1.2.3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 GAD-7是一个简便、可靠的焦虑症状筛查工具,分值5、10、15分别为轻、中、重度焦虑程度分界值[11]。在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α为0.943,KMO系数为0.932。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χ2检验、Pearson积差相关、逐步二元logistic回归。本研究将性别、年龄作为协变量并将所有研究变量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多分类变量均转换为哑变量再进入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68例报告为终生自杀意念,36例报告为过去一年自杀意念。新城镇居民终生自杀意念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校园霸凌经历、父母婚姻状况、与父母关系、亲人有过自杀意念、身体健康状况、饮酒程度、睡眠状况、抑郁状况、焦虑状况。过去一年自杀意念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校园霸凌经历、父母婚姻状况、与父母关系、亲人有过自杀意念、身体健康状况、饮酒程度、睡眠状况、抑郁状况、焦虑状况(P<0.05)。见表1。
表1 一年或终生自杀意念在不同特征的新城镇居民中的比较(n/%)
终生自杀意念相关因素中,亲人有过自杀意念、偶尔饮酒、睡眠异常、焦虑为危险因素,60岁及以上、偶尔吸烟为保护因素。见表2。
表2 终生自杀意念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过去一年自杀意念相关因素中焦虑为危险因素,与父母关系一般、与父母关系融洽为保护因素。见表3。
表3 过去一年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新城镇居民过去一年自杀意念和终生自杀意念的患病率分别为7.33%和13.85%。亲人有自杀意念、偶尔饮酒、睡眠异常、焦虑为危险因素,60岁及以上、偶尔吸烟为保护因素;过去一年自杀意念相关因素中,焦虑为危险因素,与父母关系一般、与父母关系融洽为保护因素。以往的研究中,年龄、文化程度(最高学历)、婚姻状况、吸烟(吸烟频率)、醉酒(饮酒状况)、躯体疾病(身体健康状况)、与父母关系、父母婚姻状况等因素与自杀行为及自杀意念的发生有统计学联系,且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已得到验证[5,8,12-16]。本文结果表明,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相比,与父母关系一般或关系融洽均为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即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构建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个体健康心理状况的培养。相反,不良的家庭成员关系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其终生心理健康。本研究中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父母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未显示出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偶尔饮酒为危险因素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偶尔吸烟为保护因素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悖。提示我们,必须重视新城镇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社区、个人心理健康服务,及时关注与帮助存在异常心理现象的人,保障新城镇居民的心理健康安全。
既往研究显示,年龄≤55岁群体、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17]。本文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群体为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亲人有过自杀意念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60岁及以上群体,生活习惯及生活状况已基本定型,心理环境大都比较安定,很难再发生很大的变动。亲人有过自杀意念作为负性情绪事件,若超出个人承受范围可能导致个人情绪的崩溃,甚至造成自杀意念或不良心理问题。因此,应重点针对年轻、亲人有过自杀意念或行为的群体进行自杀的干预排查。
研究证实抑郁对自杀意念有直接效应[18-19],本研究中抑郁与自杀意念有相关性,但在纳入回归分析后剔除,这与以往结论不一致。焦虑对自杀意念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20],本研究中终生自杀意念以及过去一年自杀意念中,焦虑都表现为高危险因素,这与其他研究一致。提示当存在有焦虑问题时,要及时疏导或向他人及心理工作人员寻求帮助,以免产生自杀意念,危害身心健康。
本文结果显示新城镇居民睡眠异常为终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自杀意念与睡眠有关,睡眠质量差、失眠症状严重者的自杀意念更强,睡眠障碍是一个能独立预测自杀且容易被治疗改变的危险因素[21],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亲人有过自杀意念、偶尔饮酒、睡眠异常、焦虑为危险因素,60岁及以上、偶尔吸烟、与父母关系一般及融洽为保护因素。建议在预防和干预新城镇居民自杀行为中,除必须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外,还应注意异常身体健康问题、异常生活状态、不健康的家庭成员关系和可能导致应激的压力性事件等,并及时地给予关怀和帮助。研究结果对于调查新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维护新城镇居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实际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