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深度学习的项目式实验教学
——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为例

2022-01-12 09:14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528463蒋素梅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球藻光合作用新教材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528463) 蒋素梅

广东省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教科书(2019版)(以下简称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新课程改革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具体实施高中生物新教材实验模块?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探讨有效的实验教学策略,是每个高中生物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项目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学生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在项目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某一学科的具体科研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会涉及学科交叉、领域融合的综合性研究模式。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是“光合作用”一节中要求开展的一个重要实验。本节课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数据分析和联系生活实际等综合能力方面具有较高价值。新教材有关此实验的编写与老教材(2017版)相比作出了一些改进(见表1)。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本内容进行操作,会存在以下问题:内容单一、耗时较长、实验材料效果不明显、实验装置难以控制变量等。而本实验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自变量(环境因素)可以是光照强度、光质、温度、CO2浓度等,因变量(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O2、CO2、有机物积累量等来反映;可以自选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来开展探究,是实践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促进深度学习的理想实例。笔者尝试带领学生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对该实验进行了优化、整合和开发,以期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由以知识积累为主的简单学习过渡到思维品质培养的深度学习。

表1 人教版新教材与老教材内容比较

1 采用项目式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本文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为总项目,由学生讨论拆除为各个子项目——探究某单一因素(光照强度、光质、温度、CO2浓度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别开展融合各学科知识的项目探究,再进行组间合作交流。具体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过程

2 通过项目探究,自主优化实验方法

学生在项目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生成性问题,从而引起新的探究项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关于植物材料的选择

由于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很大程度由遗传因素决定,同种植物甚至同一植株的不同叶片由于发育等原因,光合作用强度也会有很大差异,因而在实验过程中需对实验材料进行标准处理,用打孔器获得大小一致的小叶圆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不同植物叶圆片的制取和处理难易程度不同,新教材中建议采用菠菜叶和吊兰叶,学生实践操作发现:菠菜叶片较薄较软,打孔易卷边或破损,很难保证叶圆片大小一致,抽气后下沉率不高;而吊兰叶片又太硬,也不易大量获得。教师带领学生比较校园内几种常见的植物叶片:大红花叶、绿萝叶、菠菜叶、红雀珊瑚叶、鱼腥草叶、落葵叶(又名木耳菜)等,发现在制取和处理叶圆片过程中,大红花叶、南非叶等抽气后叶圆片很难下沉;红雀珊瑚叶、木耳菜叶、鱼腥草叶等抽气后叶圆片易下沉于注射器底部,且受光照后上浮现象明显,为较理想的实验材料。比较发现这些叶片的共同特征是:叶片大、肥厚、叶脉细少、软硬适宜且叶绿体含量丰富。

还有学生提出:叶圆片的制取与处理耗时太长,可以采用单细胞植物(小球藻)或小型水草(如黑藻、金鱼藻)直接进行实验。用“氧气传感器法”或者“液滴移动法”直接检测装置中氧气的变化情况(见图2),可省去制取叶圆片的繁琐步骤。

图2 小球藻的光合作用

2.2 关于对实验装置的创新

新教材建议采用LED冷光源灯作为光源,可避免传统的白炽灯产热对实验造成的影响,但在“光照强度”的控制上,还是利用小烧杯与光源的距离来调节,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发现:各组之间光线会相互干扰、叶圆片受光不均匀、自变量的控制不够精准、光强下降明显而导致耗时长等问题。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发现,近年来有很多同行自制了专门的实验装置,各类实验装置各有特点,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几乎都会遇到同一困难:制作过程复杂、成本高,很难在高中大班教学中普遍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实验室废弃的显微镜箱重新自制装置(见图3),用于学生的分组实验探究活动。此装置具有以下优势:①实现废物利用,成本低且制作简单,只需在废弃显微镜箱子上端安装1根导线(导线两端分别装上灯头和插头);可应用于大班教学,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实验;②此装置聚光效果好,可通过调节导线的长度控制光照距离,可使实验在预设的条件下进行,有效地排除其他因素(光线、温度等)的干扰;③可一箱多用,调换不同的LED灯泡,可用于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光质等)的影响。

图3 灯箱装置

2.3 关于对水溶液中CO2的控制

叶圆片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充足的CO2的水溶液。老教材通过用嘴吹气的方法补充CO2,该方法的弊端是无法将其量化;新教材增加了可以用质量分数为1%~2%NaHCO3溶液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所需的CO2。多数学生对此不能理解,提出一系列问题:①NaHCO3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所需的CO2的原理是什么;②1%~2%NaHCO3溶液pH约为8.4,碱性环境会不会影响叶圆片光合作用的发生;③不同浓度NaHCO3溶液能否代表环境中不同的CO2浓度;④叶圆片上浮是因为光合作用放出O2的增加还是因为溶液中CO2的浓度增加引起的?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例如:NaHCO3溶液能否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所需的CO2?学生以小球藻为材料,分别将其置于装有适量清水、1%NaHCO3、2%NaHCO3、3%NaHCO3的密闭容器在中室温(26 ℃)条件下培养,3天后发现,在1%NaHCO3溶液中小球藻生长最旺盛,2%NaHCO3溶液中小球藻生长较旺盛,而在清水和3%NaHCO3溶液中小球藻几乎不生长。实验结果说明浓度为1%~2%的NaHCO3溶液能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所需的CO2,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和繁殖,而CO2浓度过低或者NaHCO3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2.4 关于实验统计和分析方法的创新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由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在课堂上利用事先设计好的Excel表格,各组将实验结果输入,然后汇总分析各小组、全班、全年级的数据曲线图,对实验大数据当堂进行综合分析处理。通过组间合作,深入探究,得出结论。

3 教学反思

新高考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应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加强综合教学。笔者带领学生用更加生动、灵活的项目式教学方式开展实验教学:以“精准扶贫”“如何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为问题情境,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为总项目,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高中实验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开展融合各学科知识的项目探究活动,而项目探究过程中会出现生成性问题,引起新探究项目,使得探究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展开延伸,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利用简单易得的用品和材料独立设计实验装置来完成课堂实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实验资源、实验过程、数据共享,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效率。课后教师结合整个实验过程设计了实验评价表,对学习情况进行了及时反馈。项目式教学,让学生经历一次深度的实验探究过程,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小球藻光合作用新教材
光合作用研究动向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纳米TiO2和ZnO对小球藻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正负极互换式小球藻光合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
爱上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