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陆添 刘小飞 凌云浩 巫国庆
上肢大面积烧伤影响正常活动和美观度[1],临床主要采用切削痂术治疗,但术中出血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2]。传统止血仅在上臂上1/3处扎橡皮止血带,部分病人创面出现弥漫性出血,影响手术操作及术后恢复[3]。研究表明,双侧上肢经切削痂后可出现一定数量的出血点,采用分段止血可减少病人相同时间内的出血点数量,有利于手术操作顺利进行[4]。高频电刀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进行组织切割和凝血,操作方便、止血彻底[5]。本研究观察分段止血联合高频电刀治疗上肢烧伤病人止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7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拟行切削痂术的上肢烧伤病人108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两组均分为削痂术和切痂术。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均为上肢烧伤病人;符合切削痂术手术指征;烧伤部位创面深度为深Ⅱ度及以上;两组手术医师具有同等年资;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皮肤病。
表1 两组病人基本资料
1.手术方法:入院后常规清洗创面,并给予抗感染治疗,于伤后3~10天实施切削痂术,其中切痂术病人将创面上坏死组织全面清除,并对皮下脂肪进行清除,切割深度达到筋膜位置;削痂术病人将焦痂部位进行全面清除,尽可能保留皮下脂肪和血管网。对照组采用传统止血,在上臂上1/3处扎橡皮止血带,切削痂后松止血带,并结扎止血。观察组采用分段止血,在上臂中上1/3处扎橡皮止血带,切削痂后在前臂中段扎止血带,松上臂止血带后,结扎或电凝上臂及前臂出血,然后松中段止血带,结扎或电凝前臂及手部的出血点,两组均联合高频电刀止血,设置电流功率30 W,用手术刀切开皮肤,然后采用电刀分层切割皮下和肌肉组织,电刀切割出血管断面可快速凝固止血。采用切削痂术清除创面受损及坏死组织,选择头部、躯干、大腿正常皮肤作为供皮区,植皮后进行缝合、固定以及加压包扎,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2.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和植皮成活率 ,其中出血量=(止血纱布重量-纱布干重)/血液浓度[6]。(2)植皮外观优良率 :术后随访6个月,评估两组植皮外观优良率。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7]。(3)临床疗效 :术后随访6个月,评估两组临床疗效[8]。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4)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分别于术前10分钟(T1)、扎橡皮带后5分钟(T2)、手术结束(T3)观测。(5)并发症发生率。
1.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和植皮成活率: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和植皮成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和植皮成活率比较
2.两组病人植皮外观优良率: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组病人植皮外观优良率比较(例,%)
3.两组病人临床疗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例,%)
4.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两组病人T2时刻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高于T1时刻(P<0.05),T3时刻均低于T2时刻(P<0.05),且观察组T2时刻、T3时刻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
5.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无血肿和感染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有2例感染,2例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7.41%(4/5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感染病人采用无菌棉签擦除脓性渗出液,用碘伏棉签擦洗,并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2周后病人感染消失;2例血肿病人采用针刺抽吸,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1周后血肿消失。
切削痂术是治疗烧伤的主要方法,而烧伤病人切削痂术产生创面较大,潜在出血点和血管断端较多,术中止血是手术医师关注的重点[9]。研究表明,减少术中失血量对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维持病情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0]。传统止血法仅在切削痂时扎止血带,难以做到一次性彻底止血,同时可能因为扎止血带时间过长导致桡神经损伤[11]。针对上肢烧伤病人急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且两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无明细差异。高频电刀可以根据组织阻抗不同调整电流功率,使病人创面温度迅速升高,组织内部细胞水分极速汽化,造成组织分裂,同时毛细血管凝固,达到止血效果[12]。采用分段止血可减少潜在出血点数量,同时有效控制出血点,虽然需要两次扎止血带,但并不会增加总的手术时间,且止血效果优于传统止血[13]。分段止血较为彻底,防止术中创面发生二次出血,影响手术操作,节约总的手术时间[14]。分段止血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为病人术后恢复创造条件,植皮后血运良好,加快皮肤和肢体功能的恢复[15]。其原因可能为:分段止血避免长时间阻止血液循环,有利于术后血液循环系统的恢复,进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利于创口愈合。焦献功等[16]研究表明,分段止血用于切削痂术中能够减少出血量。两组病人T2时刻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高于T1时刻,T3时刻均低于T2时刻,且观察组T2时刻、T3时刻均低于对照组,推测原因为一次性结扎止血带对血液流动影响较大,而分段止血有助于改善肢体血流流速,对机体代偿性机制影响较小。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无并发症,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例。上肢烧伤病人创面容易出现细菌定植,发生侵袭感染,采用切削痂术可以清除坏死组织,防止炎性细胞增生,减少毒素吸收,同时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能够有效预防感染发生[17]。相比传统止血方法,分段止血能够有效控制出血点,减少术中二次出血,手术医师能够更加清楚的进行操作,减少血管损伤,进而降低术后感染、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分段止血联合高频电刀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止血方法,二者联合使用增加止血效果,临床外科手术中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