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强,赵忠虎,王 娜
(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 北京 102208)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神经系统所致的一种疾病,小儿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留下后遗症,严重者甚至发生死亡。本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呕吐、发热等常见全身症状,伴脑膜刺激征,若病情持续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1]。大多数小儿病毒性脑炎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但也存在少数重症病例,引发严重神经系统功能损伤,造成致残及致死[2]。因此,临床十分重视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治,早期明确诊断、准确评估病情,对指导临床治疗、评估病情演变规律、判断预后等至关重要。目前,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主要手段,MRI对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敏感性高,能清晰显示脑组织结构特点,明确病变部位、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男43例,女39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8±2.1)岁,发病至入院3~7 d,平均(5.1±1.6)d。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头痛、嗜睡、抽搐等症状,部分伴意识障碍,经脑脊液或脑电图检查确诊为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中WBC明显升高,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升高,脑电图显示不规则脑电波,存在广泛的高幅或低幅慢波,均行MRI及CT检查;排除脑血管畸形、癫痫、先天性颅内肿瘤、脑瘫、认知或智力障碍等患儿。
①MRI检查。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反转恢复序列FLAIR检查。自旋回波T1WI参 数:TR/TE为220 ms/9.0 ms,矩 阵320×228,FOV为180 mm×180 mm;快速自旋回波T2WI参数:TR/TE为3 500 ms/117 ms,矩阵320×256,FOV为180 mm×180 mm;两种序列层厚与层距均为3.0 mm,0.3 mm;弥散加权成像DWI参数:TR/TE为8 500 ms/94ms,矩阵192×192,FOV为180 mm×180 mm;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参数:TR/TE为5 200 ms/96 ms,矩阵178×172,FOV为180 mm×180 mm,层厚与层距均为3.0 mm、0.6 mm[4]。所有MRI图像选取病灶及邻近正常组织,测定表观弥散系数(ADC)。②CT检查。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CT,层厚与层距均为5~10 mm,矩阵512×512,管电流200 mA,螺距1.4,扫描时间2 s;患儿仰卧位,双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自眶耳线向上扫描[5]。两组图像均由工作站处理,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独立阅片,给出诊断结果。
统计小儿病毒性脑炎诊出率,以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诊出率;统计额叶、顶叶、颞叶以及其他部位的检出率,病灶单发、多发的比例。①MRI。轻度异常:单个脑叶受累,T2WI高或稍高信号,斑片形状T1WI低或稍低信号,FLAIR高信号;中度异常:≥2个脑叶受累,单或双侧脑室异常,T2WI高或稍高信号,点状、斑片状、条形、不对称的T1WI低或者稍低信号,FLAIR高信号;重度异常:双侧脑叶或脑干受累,T2WI高或稍高信号,斑片状T1WI低或稍低信号,FLAIR高信号[6]。②CT。轻度异常:脑部轻度水肿;中度异常:脑部弥漫性水肿,脑室存在≥1个分布不匀炎症病灶或脑室受压;重度异常:脑中存在大量坏死、软化病灶[7]。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诊断率高于对照组,无异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的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率及严重程度比较[n(%)]
观察组额叶、顶叶、颞叶以及其他部位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病灶多发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病灶单发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灶部位及病灶数目比较[n(%)]
病毒性脑炎诊断的金标准是脑脊液疫学及病毒学检查,但脑脊液检查为有创检查方式,且时间较长,无法直观显示病灶部位及病变特征,导致临床治疗仍有一定盲目性。影像学检查是病毒性脑炎诊断的常用方法,MRI和CT均是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显示脑组织结构,分析脑部病灶情况,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给临床诊断和评估病情提供可靠依据。
病毒性脑炎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为病灶部位水肿及脑组织结构异常。CT扫描可三维显示脑组织结构,病灶呈片状或斑点片状低密度影,部分伴斑点状出血,此时病灶呈斑点状高密度影。CT图像上病灶界限不清,易与脑梗死、脑白质病等脑部器质性疾病混淆,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整体诊断率一般[8]。MRI可显示脑组织密度变化,特别对软组织显影效果好。若病灶位于内外囊、灰质,多呈两侧对称分布,而额叶、颞叶区病灶,多呈不对称分布,这可作为病毒性脑炎确诊征象[9]。在形态方面,病灶多呈脑回状、斑片形、大片形,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若病灶位于额叶和颞叶,则为大范围病变,伴明显肿胀。不同序列上呈现的信号也有所差异,平扫T1WI大多为点片形状低信号,T2WI为片状高信号,这体现了病变部位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水肿。而FLAIR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上均呈现高信号,FLAIR检测减少脑脊液的干扰,提高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清晰显示病灶,提高诊断敏感度。DWI上病灶弥散受限,对细胞毒性所致水肿的敏感性高,但空间分辨率差,可在脑底部出现磁敏感性伪影,导致对额叶、小脑等病灶诊断率较低。
与CT相比,MRI的软组织诊断效果更好,空间定位准确,不易受外界干扰,对软组织之间的密度差显示清晰,有助于分辨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差异,对小病灶以及早期病变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同时,MRI行T2WI、T1WI、FLAIR扫描等,能综合分析病灶强化特点,进一步提高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区别。而CT对小病灶及早期病变的诊断敏感性较低,对病灶形态学变化的显示效果也一般。
综上所述,小儿病毒性脑炎MRI诊断价值较高,可显示特征性征象,提高对病灶部位、数目、严重程度的诊断效果,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