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继涛,李永凡,杨茂瑞
(1东阿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聊城 252201)
(2东阿县人民医院CT室 山东 聊城 252201)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强直性脊柱炎是其中一种,症状为脊柱附着点和骶髂关节炎。该病早期无明显典型症状,仅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消瘦厌食和全身乏力,由于病情较轻往往在早期被忽略,为此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1]。强直性脊柱炎会伴随着时间的增长,症状逐渐演变为持续性疼痛,倘若该病发展至后期,患者已经感觉不到明显的疼痛时,脊柱会出现全部强直或者部分强直形成驼背,已经无法逆转,造成治疗难度增加[2],如此,尽早筛查强直性脊柱炎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将深入分析在诊断强直性脊柱中分别采用X线和CT诊断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诊的3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4.2±8.34)岁;病程跨度在1~15年,平均病程(8.34±3.33)年。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者均表现为双下肢麻木、乏力、间歇性腰骶部疼痛,在早晨起床后腰骶位置会出现僵硬、低热等;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在就诊前已经被确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③精神疾病;④腰椎管狭窄、骨关节退行性病变、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疾病;⑤无法配合者,中途退出者。
1.2.1 X线检查 仪器:采用祥龙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Multix Fusion,由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所有受检者在检查前将去除内衣、首饰、手机等,预防X射线照射。选取正侧位片,应用Kodak 2000 DR系统,采用全自动曝光模式,将波长调整至0.08 A~0.31 A。
1.2.2 CT扫描 仪器:SONATOM Spirit双层螺旋CT,由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在检查前指导受检者将体位调整至仰卧位,而腰椎选择侧位定位像,骨盆则选择正位定位像,实施骶髂关节轴位或者斜冠状位CT平扫,将层厚调整至5 mm,将层距调整至5 m m,在通过软组织窗以及骨窗进行详细观察。最后将采集后的图像送至后期工作时进行处理,重建,行矢状平面重建。
1.2.3图像分析 将采集后的X线以及CT扫描结果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影像学医生进行分析,对存在不同意见的图像,应共同商讨,直至结果一致,以此来保障本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①分别比较X线检查和CT扫描筛查强直性脊柱炎的结果。②分别比较X线检查和CT扫描在诊断患者病变征象结果[3],包含:关节相邻软组织肿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骨质硬化、关节面侵蚀、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强直。③根据强直性脊柱炎进行分级[4],其中0级为完全症状;Ⅰ级为可能存在硬化、侵蚀;Ⅱ级为发生轻微异常,并出现关节硬化、关节侵蚀、关节间隙改变等,但不明显;Ⅲ级为出现明显的关节硬化、关节侵蚀,同时可明显发现关节间隙发生改变,且呈部分强直;Ⅳ级为极其严重的异常,患侧存在大部分或全部强直。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7例患者经过X线检查其中10例患者漏诊,准确率为72.97%,CT扫描准确率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76,P<0.05)。
CT扫描在诊断患者病变征象效果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分别比较X线检查和CT扫描在诊断患者病变征象结果[n(%)]
CT扫描在不同分级中检出率均优于X线,且总检出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分别比较X线和CT扫描在不同分级中检出情况[n(%)]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慢性疾病,容易引发脊柱纤维化或强直,导致患者肌肉、肺部、眼部、骨骼等各个位置发生不同程度病变[5-7]。该病早期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在初期几乎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当患者早期病变则出现关节处炎症性疼痛,在关节周围出现僵硬感和痉挛,这症状在晨起时尤为明显,伴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患者关节处疼痛会逐渐消失,直至脊柱关节功能出现畸形,该种情况已属于疾病晚期,导致患者下肢和脊柱均呈现弓形僵硬,并向前方屈曲[8-1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早期确诊可以提升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CT扫描的优势要远远优于X线,不仅检出率高,且能够为诊治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