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从丁文江先生编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开始,学界整理编撰了很多种年谱,谱主也由现当代人物延伸到古代文人和政治人物。以我们有限的观察,近年来,每年至少出版十几种年谱,可以说出现了年谱编撰热的学术现象。在这种为历史人物编撰年谱的学术氛围中,我们杂志组织策划当代学人为自己编撰年谱。四年来,近五十位当代学人亲自参与编撰了自己的年谱,这些年谱真实呈现了学人们的学术史和学术成就,是难得的第一手材料。由于大多数当代学者的学术生命还在进行中,因此这样的年谱还是一个未完成状态,这些学者在晚年的学术生涯中,可能还会有成长、转型甚至大突破,他们的未来仍然可期。
本期傅刚老师的学术年谱,首先让我们编者眼前一亮,这也是我们期待的一种效果。之前,我们在手记中就表达过,希望从年谱中看到学者的成长历程,傅刚老师的年谱让我们也让读者看到了。他以学术文章和学术著作为线,串联起其学术历程;在重要的文章和著作下面,他介绍了作品的缘起、主要内容、学术地位等信息,这样就把他几十年来的研究和写作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样的形式,对学术入门者来说,也有方法论的价值。
今年,我们推出了两个专刊,分别是由青年学人周明全主持的“第七代批评家访谈系列”和由北大邵燕君主持的网络作家访谈栏目“封神者说”。这两个专栏的访谈对象都是当代活跃的青年批评家和网络作家,他们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批评和写作风格,但还在成长中,并不能为他们“盖棺定论”,因此两位主持人的访谈,也是以被访对象的“成长”为线索,与被访者谈论他们迄今为止的成长经历、写作与研究经验。于是,在访谈中,我们看到的青年学人和网络作家,不是功成名就的权威,而是继续成长,未来可期。
今年,我们还增加了一个小栏目——新经典,主要是评荐人文学界新出版的文史类著作。在我们的设想中,这些被评荐的新著,在近年来的同类型著作中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著作不论是写作风格,还是研究主题,都能让学界和读者感到“眼前一亮”“好久未见”。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它们才有可能成为经典,或者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值得阅读和參考的人文类著作,而不是一出版就很少有人翻开的著作,这样的著作,也可把它们称为“成长中的经典”,它们的未来同样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