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葆华 柳俊峰 尉俊杰
摘 要:目的 比较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残存量、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4月闻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1周的血肿残存量、血肿清除率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结束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残存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减少血肿残留,提高血肿清除率。
关键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1-0048-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该病表现为头痛、嗜睡及昏迷等,其由用脑过度、机体劳累及情绪激动等因素引发血压突然上升所致。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该方法通过止血、清除血肿等措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造成的创伤较大,不利于预后[1]。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均属于微创手术,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止血,且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助于术后恢复。目前,这两种方法在清除血肿效果方面仍存在争议[2]。本文选取2019年2月~2021年4月闻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这两种方法治疗,分析对患者血肿残存量、血肿清除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4月闻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61.27±7.38)岁;病程1~14 h,平均病程(6.83±3.27)h;血肿位置:21例在基底核区,8例在丘脑,23例在脑叶;出血量25~77 mL,平均出血量(48.85±9.24)mL。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33±7.44)岁;病程1~13 h,平均病程(6.82±3.25)h;血肿位置:20例在基底核区,7例在丘脑,25例在脑叶;出血量21~81 mL,平均出血量(48.32±9.28)mL。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肿位置、出血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头颅CT片显示出血量为20~85 mL,经临床检查出现嗜睡、躁动、头痛的患者。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发病至入院时间<2 d及临床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①非首次出血者;②凝血功能存在异常,合并血管畸形者;③因外伤导致脑出血者;④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患有脑动脉瘤者;⑤患有精神障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手术具体步骤如下: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作为手术体位,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血肿最大面积处做长度为5 cm的切口,到达筋膜后牵开肌肉、头皮,采用的牵开器械为牵开器;利用咬骨钳在颅骨处做直径为3 cm的小骨窗,后将硬脑膜剪开;置入穿刺针,将血肿区的血肿抽取出,并进行止血;将脑组织分离至血肿腔,采用的分离器械为脑压板;将陈旧性血液、血凝块在直视的视野下清除;留置引流管,將硬脑膜缝合,关颅,结束手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手术具体步骤如下: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作为手术体位,同时头向健侧歪斜;利用CT影像学设备确定血肿位置后进行穿刺准备;在穿刺前注意避开重要脑血管、大脑皮质功能区,在血肿外1/3、血肿后1/3的位置进行垂直进针,进针的辅助器械为电钻驱动;到达血肿区后,退出针芯,连接引流管,抽吸血肿,采用的抽取器械为30 mL的注射器;先对血肿周围尚未凝固的部分进行抽吸,后抽吸半固态部分;对于凝固状态的病灶,采用粉碎器将血肿粉碎后冲洗病灶区,应用的冲洗剂为0.9%氯化钠注射液(生产企业:安徽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4023607)、肝素冲洗液(生产企业: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00);当抽吸部分>70%时,关闭侧管,于引流管内注入4 mL0.9%氯化钠注射液、20 000 U尿激酶注射液(生产企业: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261)后将引流管关闭2 h;开放引流管,将冲洗液引出;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血压及颅内压。
1.4 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1周利用头颅CT检查两组患者的血肿面积,并计算残存量。
手术结束后1周利用头颅CT检查两组患者的清除情况,若术区血肿消失,无残留,则定为清除。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1周的血肿残存量
手术结束后1周,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残存量分别为(7.86±1.52)mL、(6.03±1.03)mL,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残存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2,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1周的血肿清除率
手术结束后1周,对照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为80.77%(42/52);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为94.23%(49/52),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07,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起病较急、病情发展快的精神外科疾病,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清除病灶、降低颅内压等措施恢复受压神经元,以减少对脑组织的影响,避免再次出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可快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有助于恢复受压神经元,提高神经功能,但是,该手术易损伤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以致发生再次出血,疗效不佳[3]。高血压脑出血的根本危害是脑内血肿对周围组织形成压迫,造成脑功能障碍或感觉障碍。而能否有效地将血肿徹底清除,减少脑组织受压迫,缓解患者的脑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是判断治疗效果好坏的标准。
本研究中,手术结束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残存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应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减少血肿残留。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的操作中,利用CT影像学设备确定穿刺位置,可避开重要脑血管、大脑皮质功能区,减少损伤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避免因手术操作不当造成颅内出血。采用不同的抽吸方法取出不同形态的血肿,可有效地抽取血肿,减少血肿残留,从而有效地将血肿清除。因此,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残存量少于对照组。本研究中,手术结束后1周,对照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为80.77%,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为94.23%,比较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应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提高血肿清除率。在手术过程中,先抽吸尚未凝固的血肿,可避免血肿凝固后增加手术的操作难度;对于凝固状态的血肿,先采用器械粉碎,后采用清洗液进行冲洗,可有效清洗位置较深的血肿,避免病灶残留。引入注射液,关闭引流管,可充分溶解残存颅内的血块,后开放引流管,将冲洗液引出,可有效清除残留血块,从而提高清除率[4-6]。因此,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残留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应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减少血肿残留,提高血肿清除率。
参考文献
[1]陈建文.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7):139-141.
[2]刘存.分析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5):61-63.
[3]董栋.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18):22-23.
[4]王家清,刘华亭,刘强,等.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5):34-35.
[5]吴新忠.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7):117-120.
[6]林四仁.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