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王如革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胡京祖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安全是不可逾越的一条红线。近年来,企业安全管理总存在漏洞或死角,为践行习总书记的安全发展理念来探索并解决相关问题,笔者建议建立一套依照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工艺、人员、设备、环境五个专业单元来规划管理安全风险要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治理常态机制,抓好五环链扣衔接搭配,对安全生产风险全面管控,保障企业本质安全。
杜绝安全生产事故要从管控好安全生产风险入手,而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机制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企业如何运用它才会收到好的效果?这要看能否在应用中覆盖企业所有的安全生产要素。要保证安全生产就需要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百密无一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些既要靠安全部门和安全人员的监督和指导,更需要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动作用,包括员工、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物料、工器具、环境、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要素。把它们归纳规划为管理、工艺、人员、设备、环境五个系统单元,分别以安全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为重点,以标准化管理为核心,做到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应急处置、持续改进,实现人员无伤害、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障碍、风险可控制、人机环境和谐统一的安全管理目标。
第一环是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即搭建管理环。管理环是五环之中的基础和保障,构建管理环应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着眼,按照体系化系统思想和风险控制的管理思路,对人员、工艺(生产)、设备、环境各系统的控制节点制定管控程序和规则,细化风控措施。应做好以下四个重点工作:
一是企业最高管理层共同推动和率先垂范,让普通员工做到的,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率先做到;
二是规定科学的流程、节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标准文件;
三是企业全员对安全规范和安全要求的认同和自觉遵循;
四是建立具体目标并实现。
构建管理环本着规范管理、目标引导、指标评价、流程和节点控制的思路,对企业管理要素的控制节点制定出重点控制内容和要求,形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骨干和主脉。构建过程要特别注重系统性、制度先进性、标准执行的可操作性以及管理标准要求的落地生根。要建立以组织构架、目标管理、源头控制、培训教育、运行保障、隐患排查、信息管理、应急救援、责任追究、持续改进等子体系组成的基础管理体系。在管理环节的构建中,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基础和保障,标准化要求是尺度和底线,每个管理要素要设置目标、指标、流程与节点以及相关文件。按照体系化管理的思路,构建以规章制度、操作标准、技术标准、应急标准、检查标准等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为支撑的安全管理体系。
第二环是管好生产经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员工,构建员工管控环。安全生产管理第一关键是以人为中心,保障人本安全。为此要引领各层级员工安全价值观念的转变、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达到员工、设备、环境最佳匹配化水平的提升。
构建员工管控环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构建:
第一是端正安全行为规范。领导层安全行为规范形成强有力安全文化的示范约束机制,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员工反复抱怨的重难点问题。管理层增强安全管理水平,支持、参与安全管理,以身作则、带头实践,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发挥应有示范和导向作用。员工层在制度遵守、设备操作、工艺执行、环境维护标准作业做到“四不伤害”,形成自律安全的行为规范;
二是规范和提升员工的安全素养。高品质的员工素养是保证作业安全的基本要素。在入职环节要严抓入职关,聘用安全素质合格的人才。作业过程要严抓技能关,不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岗中要经常性的开展各项安全教育培训,营造安全氛围;
三是把对员工安全生产的关心关怀形成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内容。包括关注移动工位与临时工位,关注员工情绪与心理变化,关注安全细节与薄弱环节,关注培训与整改的有效性,关注执行力及员工素养的提高等。要注重员工体力、情绪、智力,特别是临界点、低潮期对安全的影响,提前做好防范;
四是规范班组安全管理建设。要充分发挥班组的组织作用,安全互帮互学互查互改。以班组全体员工的共同合力,制定风控措施,确定安全行动目标,并以此作为全体员工共同行动准则。通过自主开展KYT 危险预知训练、安全技术比武、安全警示语提示、亲情呼唤友情、员工情绪挂牌、安全日历等丰富多彩的班组安全活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第三环是管好安全生产的过程和方法,即构建工艺管控环。构建工艺管控环的目的是把生产工艺过程的安全风险稳定控制在本质安全标准限界内。工艺的严谨性和缜密性保障了制造过程的安全性。因此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方面:
一是构建规范的工艺物料本质安全工程。从源头控制和消除工艺危害是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关键,要通过系统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控制工艺过程的安全风险,制定工艺安全风险对策措施,以预防工艺伤害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安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工艺危险源辨识;
二是构建工艺设计研发过程本质安全工程。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要系统考虑其安全性,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的设计,努力提高产品设计的本质安全度。
第四环管好设备工装器具,牢牢把握设备的本质安全和设备维修过程安全,即构建设备管控环。实现本质安全的设备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安全生产,具体包括失误—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在选配设备或设备技术改造的同时要严守“三同时”规定,各项设计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二要把好设备管理关。实行全生命周期管控,确保各类设备设施及安全防护装置状态良好;
三要把好员工操作关。要全面推行TPM,要做到“有感领导”,新增工艺或设备应先示范、后指导、再操作,要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五环管好生产作业环境,即构建环境管控环。生产作业环境是员工工作的主要场所,构建环境管控环,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
一要做好硬环境建设,通过精益工艺流程、合理工艺布局、先进生产组织、科学作业方法、畅通的物流、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整洁的作业现场等方面,提高安全硬环境水平,提高本质安全度;
二要做好软环境建设,通过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明确安全生产要求;通过规范的人员防护、目视化安全管理图表、自觉安全行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以及良好的员工安全素养,提高软环境质量。
构建环境管控环要和精益安全工位建设结合起来,应用精益理念和工具,优化工艺布局,通过危险源识别、控制措施制定、安全培训教育、作业行为控制、安全点检、目视化表单、异常情况处置以及信息统计分析等措施手段,将基层安全管理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工位,构建精益安全工位管理模式,包括优化工艺流程,从源头识别危险源和完善作业指导书。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安全检查,消除、减少现场设备设施安全隐患,问题整改注重实效,形成“计划、安排、实施、整改、验证、记录”的闭合回路。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要素有物态要素、行为要素、制度要素等三个方面(基于安全风险要素管控为核心的安全治理结构框架图如图1 所示),各要素互相依存、互相关联、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系统。
图1 安全治理结构框架图
因此要着重做好以下五点工作:
一是建立全面、精准、缜密、动态、高效、严格的安全风险治理体系,选用标准要全而不偏,就高不就低。高标准起点才能做到关口前移,源头把控;
二是辨识要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全要素、全覆盖。要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措施的制定等活动。一个企业从上到下、方方面面共同发挥作用,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持续推进、取得实效;
三是准确分级、定位。准确分级定位就是要把脉易发安全事故根源和危险错误行为,按照危险性准确进行安全风险等级的定位。将识别风险按照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进行分级,将识别出的风险分为一、二、三、四级风险;
四是制定恰当的管理措施和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分级结果,按照风险级别、所需的资源及岗位职责的划分、需具备的管控能力、管控措施的复杂性以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的管控层级,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采用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个体防护控制、应急控制等手段,把风险牢牢地关在安全可靠的笼子里;
五是务求落实。安全治理常态机制必须常抓不懈不走过场,安全风险预防要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以任务管理为主线,以管控平台为载体,规范体系运行程序和作业行为,实现对安全风险管控的动态对标、偏差控制、约束运行、持续改进。
预防控制安全生产风险,提升本质安全度,实现工艺过程、设备、环境的本质安全就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零异常零事故的安全生产目标。机械制造企业全面建立管理、人员、工艺、设备、环境五个系统单元的安全治理常态机制,能全面分解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安全风险预防机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