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急救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1-11 12:41龙建华刘慧卿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34期
关键词:缝隙溶栓条目

龙建华 李 合 刘慧卿 龚 欣

1.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办 ,湖南长沙 410002;2.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三科,湖南长沙 410002;3.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综合内科,湖南长沙 410002;4.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湖南长沙 410002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可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存活者仍会伴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 并给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经济与医疗负担[1-2]。 急性脑梗死最佳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6 h 内, 溶栓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于患者发病时间窗内及时实施溶栓治疗,能够尽快恢复脑组织血氧供应, 最大程度减轻脑损伤[3-4]。 无缝隙急救模式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危急重病急救模式, 医院可在接到急救信息后做好充分准备,帮助患者在治疗最佳时间窗内获得救治。本研究就无缝隙急救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6 月实施常规急救模式期间收治的 41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 年7 月至 12 月实施无缝隙急救模式期间收治的4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观察组中,男 25 例,女16 例;年龄 51~78 岁,平均(63.58±2.22)岁;住院时间 11~20 d,平均(15.66±1.17)d; 脑梗部位:3 例额叶,2 例颞叶,3 例枕叶,14 例 放 射 冠 ,19 例 基 底 节 ; 病 情 严 重 程 度 :12 例轻度,24 例中度,5 例重度。 对照组中, 男 27 例,女14 例;年龄 50~79 岁,平均(64.02±2.39)岁;住院时间9~21 d,平均(15.48±1.08)d;脑梗部位:1 例额叶,3 例颞叶,4 例枕叶,13 例放射冠,20 例基底节; 病情严重程度:15 例轻度,23 例中度,3 例重度。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者;②均为初次发病,具备溶栓治疗指征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者;②溶栓药物过敏者;③肝、肾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医院接听“120”后详细记录患者发病时间、地址等信息;医护人员出车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急救,然后将其接回,进行心电图、CT 等检查,并评估病情,实施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康复计划。 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急救模式:(1)成立急救小组。科室成立无缝隙急救小组,由护士长组织召集,建立健全无缝隙急救制度,指导护士严格遵守院内转运、急诊交接、突发事件预警等制度,以优先满足重症患者救治原则展开工作,谨遵先救治后缴费原则。(2)小组成员培训。模式实施前护士长组织成员参加急性脑梗死知识培训,配合情景演练,确保成员充分掌握转运、救治等流程;培训结束后就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3)无缝隙转运。 ①建立院前急救人员-科室-病房三方连线(通讯中心),行实时对讲;医院接听“120”后,护士(小组成员)5 min 内整理好患者床位;4 min 内调配救护车及急救人员赶赴现场,急救医生现场初步诊断患者病情后用早期预警评分记录患者病情,主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等;转运过程中建立静脉通道,利用车上网络设备将患者详细病情资料传送至科室;电话或网络通知神经内科医护人员于急诊科会诊;救护车到达医院后进行有序交接班。②患者到达医院后先抢救后挂号,开放绿道,急诊内科医生迅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其病情,然后护士协助患者行颅脑CT 检查,呼叫医生进入CT 室直接读片;依据结果评估溶栓风险,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行溶栓治疗。③护士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若其出现呼吸困难,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同时配合气管插管;若患者出现双瞳孔不等、昏迷等情况,立即甘醇露脱水;护士做好家属健康教育与情绪安抚工作;转诊时,提前沟通所转科室,详细介绍患者病情,相互配合将患者送至病房,有序交接完成后双方签字确认。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急救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情况。 ①急救效率:记录两组患者分诊、转诊、入院后行溶栓时间。 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入院时与出院时使用NIHSS 量表[6]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意识水平、凝视、面瘫、上肢运动等15 项,共42 分,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③预后情况:出院3 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7]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包括手功能(5 个条目)、力气(4 个条目)、移动能力(9 个条目)、交流(7个条目)、情绪(9 个条目)、日常生活能力(10 个条目)、记忆与思维(7 个条目)、参与(8 个条目)8 个维度,每个条目计1~5 分,共295 分,分数越高,提示疾病对生活影响越小,预后越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分诊、转诊、入院后行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的比较(min,)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的比较(min,)

组别 分诊时间 转诊时间 入院后行溶栓时间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0.92±0.15 1.83±0.26 19.412 0.000 30.01±4.58 42.33±6.87 9.554 0.000 39.12±6.01 48.43±5.44 7.354 0.000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NIHSS 量表评分低于本组入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分,)

组别 入院时 出院时 t 值 P 值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25.52±2.39 24.76±3.01 1.266 0.209 16.63±1.71 19.11±2.20 5.699 0.000 19.370 9.704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出院3 个月的手功能、 力气、 移动能力、交流、情绪、日常生活能力、记忆与思维、参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分,)

组别 手功能 力气 移动能力 交流 情绪 日常生活能力 记忆与思维 参与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18.61±2.03 14.11±2.42 9.122 0.000 14.22±1.63 11.09±1.72 8.458 0.000 34.91±2.45 31.21±2.58 8.005 0.000 24.69±1.57 21.87±2.44 6.223 0.000 38.08±1.50 34.29±1.76 10.494 0.000 38.11±2.43 34.92±2.89 5.410 0.000 26.77±2.31 22.49±2.57 7.931 0.000 31.18±1.45 28.04±2.11 7.853 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缺氧或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损伤或坏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8]。急性脑梗死可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若能在发病早期接受治疗,则可促进脑部供血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神经功能损伤,帮助患者获得理想预后[9-11]。

既往临床采取的急救模式是由急诊科医生接诊检查, 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后转至相应科室接受治疗,存在救治环节连续性、转运监护不周等不足,实施效果不甚理想,患者预后不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转诊、入院后行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NIHSS 量表评分低于入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 3 个月的手功能、力气、移动能力、交流、情绪、日常生活能力、记忆与思维、参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无缝隙急救模式能够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获得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 王新佳[12]研究显示,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急救时间,增强溶栓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无缝隙急救模式重视院外接诊、院前急救与院内转接的衔接,通过多方医护人员相互配合,从而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率[13]。 无缝隙急救模式成立专业小组,辅以规范化的培训与情景演练, 提升成员的急救知识技能,并通过优化患者急救流程, 将院外院内无缝隙衔接,为后续治疗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14]。 同时,科室设立通讯中心与先抢救后缴费原则,能够收集传递院前急救人员-科室-病房三方信息,使得绿色通道高效运行,从而多方面规避院内延时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及时接受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脑组织血氧供应,有效减轻脑损伤[15-16]。 为确保溶栓治疗效果,不仅需要在最佳时间窗内治疗,还需做好护理配合工作。 无缝隙急救模式通过实施规范急救流程与护理配合,注重多方协作,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急诊步骤,为溶栓治疗争取足够时间,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 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等弊端,后续需通过扩大样本量与延长观察时间,以进一步论证本研究观点。

综上所述,无缝隙急救模式可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分诊、转诊等各环节时间,使患者尽早接受溶栓治疗,以及时恢复其脑组织血氧供应,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增强救治效果,有效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缝隙溶栓条目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雨的缝隙
空中翱翔
缝隙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