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才国, 盛 羽, 任思绮, Françoise Tricoire
(1.宁波大学 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昂热大学 旅游与文化学院,法国 昂热49100)
2019年9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在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项目制教学是推进产教融合、引企入教的最佳切入方式之一,已被广泛引入课程教学探索,为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但对于国际化设计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不足,尚不能满足产业需求。因此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产教融合,探讨项目制教学的组织方法、操作模式、管理方法等,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方法等划分,服装企业的类型主要有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型、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型、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原始品牌制造商)型。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不同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决定了企业对于服装产业人才需求的不同。
OEM型服装企业组织生产的驱动方是上游订单公司,公司一般不开发设计服装产品,只是单纯的接单加工生产,俗称代工(生产)。对于服装人才的需求,通常为跟单、理单。对于外贸型加工企业来说,则是需要精通国际语言和具有国际单证操作等能力的人才。
ODM型服装企业的业务类型中包括产品设计,业务流程是先由企业设计师设计研发出服装样品,提交上游采购方选择,再下单授权生产。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决定了企业产品是否能够被采购方,也就是品牌拥有方选中。因此,ODM型服装企业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较高,要求设计人员具有优秀的设计应变能力,并能够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产品,以适合不同的采购方;同时需要设计人员能够精准判断市场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商品企划能力。
OBM型服装企业的业务模式是:生产商自行创立自有品牌,生产、销售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或采用收购现有品牌、以特许经营方式获得品牌知识产权的形式。根据不同品牌服装企业的细分,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原创设计主导型品牌不仅需要设计人员具有独当一面的设计能力和品牌运作与管理能力,而且能够对接产品链上下游的协作,协调各方资源,快速反应市场需求,迅速应对小单快反业务需求。
总体而言,无论是OEM型服装企业,还是ODM、OBM型服装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均倾向于熟悉业务流程,能够快速对接产业业务的实践型实操人才。随着服装产业的国际化竞争趋势,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是当今服装产业人才需求的特征之一。从服装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反馈来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养方案不能及时反映企业人才需求,教学内容滞后于服装产业技术快速更迭,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服装设计从业人员教育背景单一,缺乏国际化人才。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校期间所修学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产业业务内容脱节严重,缺少与企业业务相关联的实操型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理论知识和业务流程讲解,更缺少实际项目设计操作训练。因此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理论知识与产业实际需求有差距,实践知识与动手经验储备不足,缺乏对产业前沿技术的掌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过长,难以快速对接,需要较长时间的再学习、再培训,在企业人才选聘竞争中缺乏优势。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从项目调研到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都是以学生为主导,项目组进行最终评价。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任务为主线[1]、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2],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专业由于其应用型的专业特性,大量知识点与能力训练需要通过实践、实训来达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学生听、再设计,或者教师示范、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形式审美和创新设计。虽然学生能够通过课程作业了解设计方法及流程,但是与企业实际服装产品开发运作及流程管理相去甚远,缺乏实战的方式方法、流程管理;教学过程缺乏必要互动,设计流程缺乏语言交流与思想对话。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曾说,教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交往的过程,这个交往就是交流和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也指出,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件发生在大学课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4]。课程结果的评价也是以教师或者教学小组的经验或喜好为标准,缺乏客观性与商业性评价。长此以往,所培养的毕业生虽然能够做一些创新设计,但是大部分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创意作品,与服装企业、服装市场需求差别较大。而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企业项目,则能够通过与企业合作及交流,了解服装行业的产品开发时间节奏、产品规划、设计流程、设计管理等实际操作、分工协作方法。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设计人员参与的项目结果评价,能够从商业与市场的角度给予客观的评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通过语言、心理、情感的互动交流[5],形成正确的设计判断,提高设计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鉴于对于熟悉产业设计运作流程、实践动手能力强、兼具国际化教育背景的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国内很多服装院校因时而动,改变传统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实施产教融合的项目制教学。我校(宁波大学)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自转型为中外合作办学以来,积极调研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实行毕业生回访制度,针对本土服装产业人才所需,在专业图案设计、成衣设计等部分专业课程中,利用中法合作办学优势,引入法国昂热大学时尚教学理念,结合本土服装企业产品开发需求,开展课程项目制教学实践,以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熟知产业设计开发流程的服装设计人才。
项目制教学的组织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完成某个单项设计任务的单门课程的项目制教学,另一种是多门课程联动的、可以完成系列项目任务的课程群联动项目制教学。
(1)单门课程的项目制教学。依据企业设计需求,这种项目制教学可以应用于多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如专业图案设计、成衣设计、品牌服装设计等课程。不同课程的项目制教学,多频次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及素质的提高,增强就业竞争力。
(2)课程群联动的项目制教学。在服装设计开发中,部分企业的单个品类开发或新品牌设计开发,其设计业务涉及从产品设计企划到图案设计、面料设计、款式设计等多个环节,因企业规模或设计所需,能够开展的合作设计项目课程可以是涉及产品设计全链的多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均能够找到对应的课程,因此可以采用课程群联动的项目制教学,来完成不同课程的联合开发。如部分服装院校的设计教学将设计课程分为女装专题设计、男装专题设计、童装专题设计等,而这一个学期的全部专业课程都围绕女装设计或男装设计、童装设计等来设定,包括商品企划、面料纹样设计、服装数字化设计等课程。课程群的联动设计更利于围绕企业产品开发的大系统来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以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专业图案设计”课程为例,引入宁波马其顿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旗下童装品牌MQD 2020年秋冬产品图案设计实际项目,介绍项目制教学的组织形式。依据企业开发项目时间规划,项目研发周期为3周,共51课时,分为项目设计任务导入、设计方案深化、设计项目评价三个阶段。具体项目流程和阶段内容见图1。
(1)企业需求导向。为了使专业课程学有所用,提高学生设计对接产业的能力,在“专业图案设计”课程开课之前,教师便积极谋划、多方联络,调研企业需求,引入企业设计项目,编写项目任务书。对于服装企业而言,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合作开展项目制教学,既可以解决专业设计人员人手不够,新招聘设计人员上手慢的问题,又能够通过学生的集体智慧得到更多不同角度的设计思路与产品案例,还能够通过项目合作,宣传品牌理念,发现优秀人才。
(2)重组教学目标。通常,每门专业课程均有教学大纲,其中教学目标体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总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等。以我校“专业图案设计”课程为例,原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侧重图案设计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针对服装公司产品设计所需要的服装图案商业设计能力的教学训练,显然不能满足企业产品开发需求。在引入项目制教学后,需要针对教学大纲既定培养目标以及企业设计需求重组培养方案,预期教学目标为:①既满足教改需求,又满足企业需求,完成企业图案开发所需的产品设计;②通过项目实战,使学生了解服装企业图案设计需求与要求,以及设计企划、设计任务、时间节点、流程管理等;③通过中外教师、企业设计师组建的评价小组,点评设计方案,遴选商用产品,逐步提高学生的设计判断能力;④通过“专业图案设计”课程的项目制教学改革,逐步辐射其他类似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图1 基于企业设计需求导向、教改需求导向的项目制教学组织流程
(3)建立项目组织。引入企业设计项目后,相当于启动企业产品开发任务,应严格按照企业产品研发流程来管理各开发节点的任务与时间控制,因此,建立项目组织,管理整个项目是重要保障措施。依据本专业的师资构成,在该项目教学中,组建中法教师团队及企业设计师参与项目管理,确定以课程教学负责人和企业设计师为主的项目负责人。
依据企业秋冬产品企划中图案设计开发波段、风格类型将学生分为4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风格类型的图案设计,推选1名学生为组长。在项目制教学中,学生角色转换为企业设计师、设计助理,小组长转换为企业设计组长,教师转换为企业设计主管等角色,完全依据企业模式来设定项目组织。
(4)实践项目教学。依据MQD 2020年秋冬产品图案设计企划,设定项目教学流程:企业设计主管解读设计企划案→依据开发任务设定时间计划→设计分组→市场调研→资料分析→确定设计主题→设计元素演变→单品类波段设计→阶段汇报→系列设计开发→设计成果汇报。
学生按照设计企划任务及时间节点,分组完成相应设计流程任务。结合图案设计需求,将传统的图案教学内容和教学训练更加精准地对接MQD品牌的童装设计企划,学生的设计作业训练从企业的需求以及童装设计的特点加以考量,使设计目标更加清晰,设计元素组织更加精准。通过这种多频次的项目制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项目实操能力,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图2是森林之王主题图案设计效果,将老虎图案设计成不同的形式;图3是预测未来主题图案设计效果,表现儿童对于太空世界及未来的向往。
图2 森林之王主题设计图案
图3 预测未来主题设计图案
图4 部分设计图案的商用转化
(5)完善评价体系。在项目制教学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加强过程管理,除了要把控整个设计流程的管理,确保在规定时间节点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协调好各设计小组的分工与设计节奏,完成全部设计任务以外,还需要把控设计结果的评价,联合中法双方教师、企业设计主管等建立项目课程评价标准体系。邀请业内专家及企业设计师等组建评价小组,对项目过程的不同阶段设计、最终设计方案进行客观评价,以专家点评、学生互评、作品遴选等形式来评价各设计小组的作品。在设计过程中考核完成度、设计方向、设计方法,在最终设计结果中考核设计作品的商用价值、艺术价值、可转化率(图4)等,用多元评价来体现学生的课程成绩。
结合中外合作办学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开展项目制教学实践,同时聘请企业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作品设计,有助于增强服装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设计理念,提高实践能力和设计结果评判能力,以及项目协作与管理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随着服装产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升级,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向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制教学转变势在必行,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