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艳、符蓉(广西艺术学校), 唐志芳(广西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图︱曾健(广西艺术学校)提供
01/已经90 岁高龄的乔荣昌
2016年12月26日,中国恢复了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外交关系。新华视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和中国复交的圣普,是怎样的国家?》的文章,其中一张照片尤为引人注目。
照片是新华社记者刘治光于1977年拍摄的中国杂技节目《顶碗》在该国的表演照。照片中的表演者是广西杂技团的演员乔荣昌、杨爱霞,他们表演的是“头上单把顶+‘双’顶碗”,即尖子演员单脚顶着一摞碗(第一摞)并单手塌腰倒立于底座演员头顶,同时在头上还有一摞碗(第二摞)。整个动作呈现了脚与碗和头与碗的平衡、单手与自身的平衡、尖子与底座的平衡等一系列技艺,以中国杂技特有的肢体语言再现了“顶功”技巧的独特魅力和广西杂技艺术灵动的风格特征。当地的中小学生观看这次表演,无不流露出灿烂的笑容和惊叹的目光。
杨爱霞与乔荣昌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搭档表演《顶碗》。在非洲表演时,杨爱霞33岁,乔荣昌46岁,都已经为人父母。但是他们体型没变,动作依旧娴熟干练。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令人肃然起敬,对不屈不挠传播中国杂技的精神令人心生敬慕。
02/杨爱霞受到时任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黄士康夫妇接见(李艳拍摄)
03/新华视点公众号发布乔荣昌、杨爱霞表演《顶碗》的剧照
杨爱霞1944年出生于广西柳州。6岁时踏进杂技艺术的大门。由于学艺之心赤诚,不久练就了早期中国杂技柔术节目中的“咬花”动作,在定格时腰部紧贴头顶。在一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通过观众的传播,她获得了“棉花人”的美誉,闻名广西。
《顶碗》节目杨爱霞演绎了30年。由个人单独表演到与搭档乔荣昌配合表演,后又与青年演员田国华配合表演。1982年,《顶碗》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中南杂技观摩演出,蜚声中外的杂技大师夏菊花也在场,看到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杨爱霞在底座头顶上、肩膀上、后脖子上自如地携碗拿顶,技艺灵活熟练、稳定性强,夏菊花不由发出赞许之声。杨爱霞因此收获了一个美誉——“小夏菊花”。《顶碗》节目在那次演出中荣获三等奖。
1984年底,杨爱霞出任广西杂技团团长。长期的实践使她具备了将创作设想付之行动的能力。她发挥想象力,组成创作团队创排大型情景杂技剧《仿古杂技》,并提出将杂技中的“好看”“漂亮”进行美学升华。她从头饰、服装、音乐、舞台布景、道具到技巧逐一探究,把各行当节目进行串连式呈现,甚至所有杂技节目在乐队的伴奏下进行排练,其中有些环节还要求演员在声乐伴唱下进行表演。这种方式使音律及视觉的效应得以在杂技演出中实现,真正做到了技艺向艺术的升华,最终使《仿古杂技》晋京公演,一炮打响。
不同的年龄段,杨爱霞都有不同的艺术美誉,也有不同的身份转变。因为《仿古杂技》的创作成功,杨爱霞已不再是单纯的杂技《顶碗》演员,她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每当欧美的艺术节组委会派代表到广西南宁观看和遴选赴外演出交流的节目时,杨爱霞首先是舞台上带妆表演集腰、腿、顶功夫为一体的技术型节目《顶碗》的演员。表演完毕后,她会优雅地谢幕,径直走下舞台变身宣传员向中外宾客介绍广西杂技团。这位年逾40岁的女性不仅是杂技团的领导、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更是杂技行业的领军人物,赢得人们惊讶与钦佩的目光。
1991年,杨爱霞最后一次以演员身份参加广西杂技团的演出任务——赴墨西哥巡演。杨爱霞担任《大武术》“倒立”演员并参演《车技》,以演出500场谢幕杂技演员的职业生涯。此后,杨爱霞全身心投入到杂技团的管理工作中,做铺路人,从事后备梯队的建设,为广西杂技团未来的发展及艺术创作培育人才。在她整个的艺术生涯中,积极继承、勇敢创编,对党、对杂技事业、对广西文艺真诚地奉献令人动容。她的名字与她表演的经典节目映射出广西杂技事业进程中的文化自信之美。
01/教学中的乔荣昌
乔荣昌出生于1931年的上海,因与杂技有缘而到广西安家立业。作为杂技演员,在那个年代个头又瘦又高的乔荣昌很引人注目,在平时生活中旁人很难想象他是司职杂技的底座。
在杂技团乔荣昌是多面手。他会自己钻研练功道具并亲手制作;在栽种花卉过程中,他会很仔细地观察不同类型的花瓣,再修修剪剪成为道具,给团里的魔术演员表演使用。他还会表演滑稽节目、魔术节目,就连手技活也很娴熟。多种技能使其成为舞台上的多面手。
02/乔荣昌亲自向学生示范
03/乔荣昌执教的节目《蹬板凳》,表演者为底座演员黄铮、尖子演员廖小润
20世纪50年代,广西杂技团情景剧《快乐的炊事员》融汇了“转盘”“顶碗”“晃梯”等主体节目。乔荣昌扮演“炊事员”一角,以戏剧表演能力和丰富的技艺表演手段,再现了和同事们快乐工作的一天,非常生活化。1978年,广西杂技团创编了一台魔术专场晚会,乔荣昌担任大型魔术的部分表演工作,功力深厚,表演自如。无论是人物演绎还是技巧表演,乔荣昌演出了杂技“好看又好玩”的纯粹特征。
从照片中的那次非洲演出回来后,已年近半百的他因体力原因及家庭需要,结束演员生涯退居二线。从此,乔荣昌和杨爱霞配合表演《顶碗》节目中的“头上单把顶”动作历经20载的演出实践,成为广西杂技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技巧。数年后,乔荣昌调到广西艺术学校任教。
作为教育工作者,乔荣昌一直想做好传统的灵巧型杂技节目《双人顶碗》的传承工作。于此同时,他极具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展露了出来,首先就是遴选人才。
班上的《抖杠》《小跳板》节目因为融进体育技巧的选才思路,偏向于体育的底座与尖子人选的搭配及训练手段,并已有了不错的雏形。但在底座的人选上,乔荣昌认为杂技《顶碗》节目的技艺特征“灵”和“巧”,是要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平衡中体现,是一种“柔”的技艺美学,而体育中体操项目类的“笔直”美学、抛接和空翻不是这种风格。他主张尖子与底座演员的身高差要掌握在10厘米以内,并列举芭蕾舞中双人舞的例子。于是,没有什么体育基础的两位小学员成为了乔荣昌麾下的成员。
进入广西艺术学校执教时,乔荣昌已经50岁有余,仍时常亲自示范,或托举、或口技、或手技,还不时登台为学校师生做教学展示,传递着杂技演员不怕苦、不服输的崇高职业精神。他执教的两届杂技班,教学成果《顶碗》获首届“新苗杯”全国青少年杂技比赛金奖;《蹬板凳》的底座和尖子演员——黄铮、廖小润成为中国杂技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代表人物。这些杂技后生如今已经人到中年,他们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城市做着同样的事——传承中国杂技艺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教育界的工匠,乔荣昌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