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懿
陈诗宇
电视剧《清平乐》播出时,曾引发一阵古代服饰文化爱好者的狂欢。连续播出4年的综艺《国家宝藏》中,文物“前世”小剧场的古代人物造型也频频出圈。在广大观众交口称赞的高还原度服饰背后,都能看见同一个名字:服饰顾问陈诗宇。
小时候看大河剧(日本传统历史剧),陈诗宇注意到字幕里头有个“衣裳考证”的角色,感慨外国影视制作讲究。没想到20年后,自己也进入了服装史研究领域,成了字幕里的这个角色。
从古代服饰文化爱好者到专业研究者,在满足自己探究历史真实的好奇心之外,如今,陈诗宇更希望自己能够架起一座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服饰之美。
陈诗宇第一次与影视项目合作,是2017年的《国家宝藏》。最初,节目组的要求是“不出现唐代人穿成明代人这种大问题”。节目播出后,观众对服饰细节的关注远远超出了节目组的预料,大家会在网上讨论哪些纹路、哪些样式真实还原了历史。于是,在第二季和第三季中,陈诗宇越来越多地在人物形象设计里加入复原元素。
《国家宝藏》第三季中,杨紫的文成公主扮相成为出圈造型之一。这套形象的设计与呈现,其实经历了一个繁杂的过程。
《清平乐》中,根据宋代画作复原的宋仁宗和曹皇后形象。
《国家宝藏》第三季中,杨紫饰演的文成公主。
一般提到唐代公主造型,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都是《簪花仕女图》:身着长裙、薄纱大袖衫和披帛,头上盘高髻,插满金钗和大花,尽显雍容华贵。但陈诗宇并没有采用这一形象,因为根据历史学家考证,《簪花仕女图》并非盛唐时代的作品,更有可能是晚唐到五代,甚至到南唐时期的作品。“如果设计初唐的公主造型,却用晚唐到五代,相隔了300年的形象,其实是不合理的。虽然她也很美,但是她美的位置和时间不一样。”陈诗宇解释道。
布达拉宫法王洞的文成公主像,由于历代重妆重塑,现在保留下的塑像有大量元明时代的痕迹,比如公主耳挂金坠,短袄系带,服饰上有吉祥八宝纹和四合如意云纹,都是较晚历史时期的元素,也不能直接参考。
节目中,文成公主这段故事发生的时间点是在唐高宗初年。于是,陈诗宇选取了十几座长安贵族墓葬中发现的贵妇嫔妃形象为蓝本,还参考了很多同期的壁画。综合考虑后,设计出不同于以往大众印象的文成公主形象:身着锦褾长袖罗衫、圆领短袖衫、红黄罗间裙、腰裙、长帔子;衣料采用唐风感强的龟背罗、暗花罗和胡风感的联珠对鸟纹锦,以及几款对鹿锦、联珠花锦;发型也是当时长安贵妇间比较流行的双刀半翻髻。
播出前,节目组曾担心按照真实历史设计出的文成公主,观众不一定能认可。但播出后的反馈,却给了他们还原历史真实的信心:有许多网友感叹“被古代服饰美到了”,甚至有不少“考据党”撰写长文,分析造型中的复原细节。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古装剧的服装设计中,历史真实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相关专家学者都曾参与过影视项目。1983年的電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有文物专家朱家溍担任顾问,把关服饰设计;1987年的电视剧《红楼梦》的服饰考证,大多出自红学家之手,甚至还有沈从文先生参与其中。千禧年前后,古装剧的服饰设计开始更多地从表演和艺术的角度考虑,由于西方工艺和审美的影响,剪裁也从平面剪裁向立体剪裁转变,而这与中国古代服饰重工艺、轻剪裁的传统恰恰相反。
“现在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观众对于中国传统审美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也反过来让影视制作重新重视历史真实。”陈诗宇说。
2018年,《清平乐》筹备拍摄,邀请陈诗宇参与剧中礼服的考证与设计。宋朝礼制极繁,细节极多,要真正完全还原很难。“我们作为设计师或者从业者,要认识到历史的美感,可以稍作改良,但是要把历史氛围和时代气质传递出来。”在《清平乐》里,陈诗宇将历史真实的“度”又拉高了一点。
以往的古装剧中,服饰设计上常因袖长放量不够导致“捉襟见肘”:在行礼的时候,手往前一伸,衣袖就往后拉了,大袖子无法合拢,形成“八”字,出现非常不端庄的视觉效果。《清平乐》中,陈诗宇在礼服设计上增加了放量,演员行礼时袖子终于能端庄合拢,才有了后来剧中与宋代画作几无二致的礼仪场景。
驱使陈诗宇打开古代服饰世界大门的,是对真实古人形象的好奇。高中时期,陈诗宇学习绘画,常常临摹古人作品,不知不觉开始关注画中的古人形象。他四处翻阅古代美术资料,渐渐发现,很多真实可考的古代人物形象,和想象有很大出入。为了解历史真实,他自此踏上“掘地三尺”找资料之路。
那时在网上搜索“唐代服饰”,结果寥寥,基本都是《簪花仕女图》之类的名画,亦或敦煌壁画。中国古籍数字化工作还未启动,为读史料,陈诗宇另辟蹊径:在日本、韩国、欧美的图书馆、博物馆网站上,数字化古籍里有不少是汉字,陈诗宇就从中搜寻有关中国的记录。上学期间不能常往外地跑,他就逛各国各地的博物馆网站,曾花了两个多月把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余件中国相关文物一件件看了个遍。
2005年,正值网络论坛时代,陈诗宇在一个历史文化论坛里,结识了志趣相投的好友“燕王”王非、“撷芳主人”董进。三人一拍即合,共同创办“大明衣冠”中国古代服饰史论坛,把搜集到的各种考古报告、史料文献、图像画册进行整理分类。这个最早的古代服饰文化爱好者网络集聚地,成为不少专业研究者的交流之所,也为专业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基础。后来,还经常有同行告诉陈诗宇,自己硬盘里的资料图片,许多都带着“大明衣冠”论坛的LOGO。
随着素材积累越来越多,陈诗宇开始产生“第二个好奇心”:如果真的做出来是什么样?会跟古画、陶俑一样吗?大一时,陈诗宇和几个好友凑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古代服饰复原小组,一边考证方案,一边寻找衣料,“照猫画虎”地开始了古代人物形象复原。
毕业后,陈诗宇进入传统美术工艺调查机构“汉声”工作,10年间东奔西走,接触到了百余种印染、刺绣等传统工艺,了解到过去是如何通过不同工艺呈现不同的美感。曾经抽象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在他的脑海中具象起来,以至于他能够轻松识别图片上的某个小图案是什么工艺制作的。
2019年,陈诗宇进入北京服装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文物学家孙机,真正把爱好变成专业。2021年初,孙机先生策划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开展,现场15尊按朝代排列的古代复原人像,就是由陈诗宇复原制作的。为了立体地展现出当时的服饰风貌,他到各地调研、寻访,搜集到了40种古代丝绸纹样面料。
在与深圳博物馆的合作策划中,陈诗宇复原了西汉霸陵仕女俑、盛唐李宪墓仕女俑、北宋夫妻对坐砖雕、南宋蹴鞠纹铜镜、明彩绘陶院落5套文物。身着复原历史服饰的模特在文物前蹴鞠、饮茶、赏乐、读书,仿佛穿越而来。
根据陈诗宇的复原,宋明时期有种名为“三白妆”的妆容,在额头、鼻梁、下巴等处抹白粉提亮,和現在化妆中的“高光”思路如出一辙;南宋还有一种“泪妆”,在眼角点抹白粉,状如泪水充盈欲滴,妆效和今天的高光卧蚕十分相似。
中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孙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曲裾深衣、凤冠霞帔、长袍马褂……服饰是华夏文明的具象载体。郭沫若曾说,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
宋代“三白妆”。
萧后冠复原件。
然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起步晚,上世纪60年代,沈从文先生投身文物研究,曲曲折折十七载,直至1981年出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才有了“中国服饰史的第一部通史”。时至今日,中国古代服装史也并没有发展成为一门非常成熟的学科。从业研究人员少,大众认知度不高,关于古人形象复原,更是存在着一个常见的误解:复原很简单,照着图像文献做就行。
但实际上,历史上大多时期的古人形象并没有留下明确直接的参考信息,空白和难处极多。
在陈诗宇看来,古代人物形象复原犹如探案,需要从浩瀚如烟的历史资料中搜寻蛛丝马迹,再从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线索中爬梳推断,经过反复的严密推理考证,才能接近真相。
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图文资料陆续出现,不断有复原方案被出土文物印证。“我们都在不断推翻自己过去的认知,包括各种各样的服饰细节,一旦有新佐证资料出现,就会进行复原方案更新。”单单一个唐代皇后礼服形象复原,陈诗宇花了七八年,也不敢确认是“最终版本”。
复原唐代皇后首饰时,陈诗宇梳理了《武德令》《大唐开元礼》《唐六典》,发现关于皇后礼服首饰的记载基本相同:“首饰花十二树,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这段描述以往常常被释读为“小花树数目与大花树相同”,即皇后首饰有大小共24株花树。陈诗宇也依此设计了唐代皇后礼服首饰复原方案。
陈诗宇给模特调整造型。
2013年,隋炀帝杨广和萧后墓在扬州被发现,成为当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萧后墓中出土了一具腐蚀严重但保存完整的冠饰,萧后于初唐时期下葬,这具冠饰正是初唐制式。经过两年清理修复,萧后“凤冠”终于公开,看到“实物”,陈诗宇才发现此前的释读竟是“误读”。
从出土的萧后冠饰看,皇后冠饰实际上共有12组大花树,每树大花由12朵小花组成。不过萧后冠饰中发现了13组花树,比唐代皇后制度多了一组,原因尚不明确,陈诗宇推测,或许与李世民对前朝皇后特别礼遇拔高一格有关。
“我们做复原并不是说今天要回到历史上某一个时间点,而是希望通过整理历史真实人物形象,了解背后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文化脉络。”陈诗宇说,“时代在变化,但是文明和审美是一脉相承的。”
1986年生于福建,服饰史学者,多年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复原及工艺美术工作。曾担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历史服饰顾问,参与电视剧《清平乐》礼服方案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