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注重工業化发展,使我国成为一个世界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创新型国家,因此在服装行业发展阶段,还需要不断努力。为突破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发展瓶颈,做好专业教育工作,帮助学生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发挥自我创造力。让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通过一种创新性地探究学习方式,学生的服装设计专业创新能力提升,未来有机会走进国际服装行业,服装发展有技术人才支持。高校注重专业创新教育,学生突破学习瓶颈,加强创新实践,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通过参与实践的形式,校企一体化的目标逐步明确,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逐步确立。
关键词:高校教育;服装设计专业;创新能力;教学模式;优化
引言:了解服装设计行业发展情况,创新探索在各个环节之中,按照服装潮流趋势,加强款式设计、主题设计、图案设计等工作,所以创新能力在各个环节都有重要意义。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高度重视,未来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岗位工作阶段,是否能够设计出引领潮流的作品,都需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持。创新是与实践有紧密联系的,高校服装设计要优化管理,构建适合高校服装设计的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并加强创新,对此笔者将结合实践分析如下:
一、服装行业发展以及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实际
服装行业是关系民生发展、艺术发展的重要行业,现如今已经融合科技、艺术、健康等方方面面,已经建立了一种综合性的管理体系。我国人口技术大,消费能力较强,但是产业发展实力不足,我国在发展服装产业阶段,拥有一流的设备,但是在产品设计、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也就是说我国的服装行业,只能创造外汇,但是不能提供高价值的条件[1]。如今我国的服装行业,由于国际经济下行,所以一些服装品牌销量下滑是普遍问题,甚至出现一些大规模关店的情况。但是一些奢侈品牌、潮流品牌仍然是行业翘楚,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我国的服装品牌设计能力不足,而且品牌价值相对较低,产品的创新性不足,大大影响服装专业发展水平。
经济下行以及就业情况严峻的情况之下,在政府部门更注重创业、创新,所以服装行业需要转变发展模式,争取更多的发展条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目标。所以服装包括其他创业的创新,有更多的职业发展需要,高校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增多。从服装职业教育方面,注重理论教学是常态,忽视实践练习,以及偏重基础研究的情况,所以学生的设计能力发展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足,学生在就业之后个人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不足,在新型创造力人才培养阶段都需要不断的创新与改革,探索优化教学策略的相关举措。
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举措
(一)转变教学形式,优化教学策略
1.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结构
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应该是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产业需要。所以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强化学生的发展意识。在服装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意识,主动实践完成学习目标。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管理阶段,始终能够结合市场需求,以及服装行业的发展方向,所以教学管理期间,教师要保障灵活性,及时调整教学模式[2]。学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富有创意性的推进教学计划,必然能够给学生带来启迪,为成为优秀设计师或从业人员做好准备。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服务型的课堂构建,在师生共同的实践创新阶段,课程教学能够将人文性、艺术性、环保性的相关内容,融入设计工作之中,加强服装设计以及营销管理,学生在实践探究阶段,能加强专业互动,这一教学设计理念拓展延伸,学生创新实践探索,个人思维也会更加活跃、主动。
2. 注重通识教育
教师对行为心理学深度研究,学生有发展自我的条件,创新实践的可能性较强,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实现创新教学,最终的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化。在服装设计课程学习,要保障学习基础扎实巩固,而且要学习通识课程知识,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发展有积极作用。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期间,教师要拓展教学范围,注重融合性的教学引导,教师帮助学生丰富知识体系,以此为基础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教师在选定通识教育相关内容期间,进入创新发展空间。选择的内容,要与学生勤奋努力、独立决策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而后将创新能力发展与实践结合。在专业学习期间,学生要积极与他人沟通合作,学生能够从自己热爱的工作开始,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用一种敬业、诚恳的状态去面对工作。加强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德才兼备的学习状态,未来成为一种专业创新的人才。
(二)注重多维实践教学模式建设
按照服装设计专业要求,需要做好课程设计并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实践,在实践之中学习,高校学习资源更丰富、有趣,在专业教学阶段融合专业课、基础课、创业创新等不同的层面,鼓励学生拓展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服装设计专业的内容诸多,包含材料、营销、制作工艺等方方面面,所以实践课程之中,注重教学活动的构思、优化,确定市场运行为主的教学主线的建设,结合市场的需要,做好实践教学内容的统筹规划管理,此时服装设计教学有导向性。在教学实践阶段,根据各种创新大赛、服装设计活动、艺术展览等活动,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且兴趣教学小组由此建立,甚至是建立工作室,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教学,给学生实践探索的就,有各方面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做好规划管理,建立创新实战体系,学生在创新环境之中突破自我,教师优化课程教学策略之后,在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方面,会有更多的灵感。教师了解学生兴趣发展需要,鼓励学生参加对应的设计大赛,那么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的真实性、操作性会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便能提早了解职场的情况,通过专业化的指导,学生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机会。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阶段,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课堂,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分析服装设计专业特点,构建贴近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以传统教学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进阶式实验类型的建设,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学习,设计方案的探索,强化专业水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在实践教学体系之中,构建趣味化课堂,并设定课程学习发展方向,区别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讲能够获得一种新奇的学习体验。在实践教学阶段,教师也要挖掘课内外资源,通过设计型、实验型、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将课内与课外的教学互补性提升,学生在自主探究阶段,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三)合理利用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模式非常适合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将产、学研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是依托工作室的,而且会注重企业工作项目的合作,通过建立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体验生产实践方面的要求[3]。在校学习阶段,学生有创新学习思维,而且能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体验生产工作的要求。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以工作室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符合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而且与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是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创作规律的,能够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氛围,此时服装设计的实践性、创新性有效提升,这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高校设置工作室,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能够优化职业教育形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室模式的应用,能引进新的工作模式,将企业技术人员的经验,与实践教学工作结合,这种教学模式,能弥补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并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之间的矛盾问题。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引进课堂,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条件。高校教育本身就提倡工学结合的模式,也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情况。但是学校工作室通常是教师担任工作,但是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以及学校硬件设备有限,在项目引进、实践探索阶段还需不断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通过聘请专业的人才,参与兼职教学工作之中,校内教师也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此時校企合作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结束语:
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期间,要突破传统接教学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发展自我,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与社会岗位工作接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设置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平衡理论与实践学习,且教师调整策略,让学生自发性地探究学习,在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的活跃,服装设计创新获得积极条件。教师给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思路,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实践项目,总结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学生不知不觉中提升创新能力,职业发展有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聚红.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工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C]//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0.
[2]顾金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文献,2017(3):57-58.
[3]严昉,贺华洲.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2021.
作者简介:陈瑜 出生年月:1986年2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重庆;学历:研究生;单位: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