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手术后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手术后拔管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吸氧,对照组的患者使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对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ICU住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的患者PaO2、SpO2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aCO2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高流量氧疗可改善手术后拔管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降低在ICU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经鼻高流量氧疗;急性呼吸衰竭;手术后患者;血气分析
【中图分类号】R3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1--01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临床工作中,大多数病人存在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急性呼吸衰竭表现,尤其在术后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患者中表现明显,可能与患者术前存在各种呼吸功能异常或术后存在呼吸遗忘相关导致,有研究报道再插管率为15%-21.3%[]。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Oxygen,HFNO)是使用特殊高流量产生装置,产生一定的氧气浓度(21%-100%)、可调节流量(可达60L/min)的气体,同时使用加温加湿器,通过特殊鼻塞将气体输送给病人,达到氧疗的作用[]。因其使用方便,患者使用舒适感较强,该装置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得到推广,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辅助呼吸治疗方式,该方法已成功用于拔管后的序贯治疗中[]。为更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衰竭,尽早改善患者氧合情况、纠正高碳酸血症等,减少患者术后在ICU的治疗时间,现分析了高流量氧疗与传统氧疗措施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分析,以更好地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情况。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55-92岁,平均(79.5±11.9)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9-91岁,平均(77.5±8.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满足为术后转入、拔除气管导管后的患者,年龄≥50岁,术后氧合指数<300mmHg
排除标准: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合并有严重其他系统疾病影响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氧疗法(鼻导管或普通面罩吸氧,吸氧流量5-10L/min),观察组患者给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所用装备为Fisher&Paykel公司生产的呼吸湿化治疗仪,参数设定为:温度34-37℃,气体流量30-60L/min,维持Pa02在60~80mmHg,血氧饱和度(SpO2)在90%~98%。记录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PaCO2、心率、PaO2、SpO2的改善情况,在ICU的住院时间的差别。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及高碳酸血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aC02均低于对照组,且Pa02/FiO2、Sp02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兩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情况
观察组患者ICU的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ICU患者术后拔管后常合并各种呼吸衰竭表现,常常存在一定的病理生理表现,拔管后存在一定的风险,常常易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风险,长时间的处于呼吸衰竭状态,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脑实质水肿、肾脏、循环功能等进一步不良影响,往往导致再插管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无形中增加了患者住ICU的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等。经鼻高流量氧疗(HFNO)可以将经湿化后流量较高的氧气输送给患者,同时较传统氧疗,可以提供较高浓度的吸氧浓度,具有维持稳定的氧体积分数及流量、提供一定的呼气末正压、冲刷呼吸道死腔等优势[],因此该治疗措施在拔管后患者中,纠正呼吸衰竭的优势明显。
本研究选取了手术后高龄患者,观察组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的氧疗方式,结果表示高流量氧疗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减少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同时患者的预后相对能更良好,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但是对于高流量氧疗的禁忌症现仍未明确,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延迟插管带来的风险[],需要加强监护,避免出现不可挽留的后果。
综上所述,对于重症监护的术后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序贯使用高流量氧疗治疗的优势是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同时,更高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病情。
作者简介:王迪 女 汉 江苏苏州 1990.08 本科 住院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省苏州市,215006 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