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 云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杭州自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力量。
围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杭州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大科学装置1 个,浙江省实验室4 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6家。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数字经济发展打造创新创造主力军。截至2020 年底,杭州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711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03 家。截至2021 年7月,杭州人工智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和典型企业达523 家,人工智能算力和专利数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为数字经济发展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0 万人,分类认定博士、副高级职称等以上高层次人才33713 人,其中,省级领军人才及以上达1768 人。“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从事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领域占比超三分之二。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新兴动能活力释放。2021 年1-9 月,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521 亿元,占GDP 的26.8%,同比增长14.8%,高于GDP 增速4.8 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增加值2849 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加值最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增加值871 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速最快。
数字经济倍受投资机构的青睐,数字经济行业已经成为投资的重点选择对象。2020 年,杭州市企业获得融资案例数555起,其中,数字经济行业434起,占比78.20%。截至2020 年底,杭州市涉及数字经济产业的境内上市公司72 家,占比全市162 家境内上市公司的44.44%,共涉及总市值14216.87 亿元,占比全市162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的49.9%。
杭州高端科技资源基础较为薄弱,新型研发机构、大科学装置和高端实验室的建设起步较晚,“大院大所”和高水平科研机构数量较少,导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数字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杭州市2019 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 经费比重在6.24%左右,远低于北京15.91%、上海8.88%的水平,支撑产业升级引领前沿技术突破的源头技术储备相对不足。
2020年杭州企业获得的早期投资和创业投资规模只达到北京的31.1%,上海的43.8%,深圳的57.9%,风险投资规模与这些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投资方向来看,获得投资案例数IT 行业最多,融资金额互联网行业最大。互联网行业、IT 行业和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融资披露规模占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规模的比例分别为15.09%、12.50%和5.55%。风险投资更多集中在互联网应用领域,对“硬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调研结果反映,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目前尚未形成若干个数量庞大、专业技术突出、结构合理、梯队明晰的人才队伍。一是高层次的数字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二是具备数字技术与产业经验的跨领域和复合型创新人才严重短缺;三是初级数字技能人才的培养跟不上需求的增长。绝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中存在较大的压力。
引导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一是持续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创新中心、省级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大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工作。三是推动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进度。四是依托西湖大学、国科大杭高院、中法航空大学等重点平台,引导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型科技力量。
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体制。一是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简化外籍高端创业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审批,提高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跨国公司融入杭州创新体系。二是推动杭州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数字基础设施、技术联合攻关与创新应用等国际合作,进一步吸引海外优质科技资源。三是积极搭建海外科技合作创新载体,共同设立创新中心、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加强数字贸易领域技术转移、技术及标准对接、人才培养等合作。四是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总体布局,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市联合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弥补高端创新资源的不足。
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一是建立基础科学研究容错机制,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强化源头技术供给。二是支持重大颠覆性前沿技术研发,以数据推动产、学、研、用融合,构建“大装置+大数据”“AI+研发”的新生态,全面赋能高精尖产业研发活动。三是鼓励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积极参与由国家发起或参加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参加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赛事,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引擎。
鼓励设立产业基金。一是充分发挥杭州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府性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联合国际国内数字经济头部企业、顶尖投资机构,共同设立面向数字经济各细分领域的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开放开源平台及高端智库等的支持力度。二是围绕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增加“耐心资本”供给服务,加大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天使投资子基金,更多投向天使类科技创新项目。
持续深化科技信贷创新。一是支持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创新融资方式,鼓励银行优先面向数字经济领域企业推进知识产权、股权、认股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担保;融资租赁;商票、债券融资等科技信贷业务。二是进一步推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将未来科技城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作为示范项目向杭州市范围内推广,拓展数字经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一是支持金融科技企业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等底层关键技术创新,提高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二是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围绕征信、支付、数据、交易等关键环节,建设信用信息、数据存储、资产交易、预警监控等行业重大基础设施,面向企业或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三是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围绕金融服务、安全监管、城市治理等应用场景开展重大应用示范。
加大数字领域硬核人才引育力度。一是编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人才地图,建立精准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海外引才计划、“万人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数字领域全球顶尖人才,推动形成“人才+团队+项目+平台”四位一体开放式人才培引模式,促进各类高端人才快速集聚。二是在一些颠覆性领域,鼓励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研究,在薪酬待遇、科研启动资金等方面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培育一批敢闯“无人区”、能闯“无人区”的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和团队。三是加快落实数字经济产业高层次人才配套保障政策,努力做好其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税收优惠等公共服务。
培养数字领域跨界融合人才。一是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鼓励高校设立“产业导师”,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等关键领域及人才紧缺的领域,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是加快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或培训,提高人才综合培养能力。鼓励领军企业开展行业间深度交流,提高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供给能力。三是鼓励中职院校与数字经济相关企业、行业以及相关经济体共同设计学历教育、职前培训、职后培训复合型人才一体化培育路径,培育数字技术多层次跨界人才。
壮大数字领域“名城工匠”。一是鼓励企业联合院校开展学徒制等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二是完善市场化社会培训机制,鼓励企业建立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成长机制,加大数字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基本素质。三是健全数字技术领域相关的技能竞赛体系,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青年数字技术人才。四是完善数字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建立兼顾社会通用要求和企业个性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发布城市机会清单。一是统筹政府资源和企业能力,编制数字经济应用场景规划和年度供给计划。二是定期发布政府公共服务、政府需求和企业能力、企业协同“四张清单”,促进城市资源和发展需求有效匹配。三是按场景细分领域举办场景沙龙、对接会等主题活动,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将应用场景转化为市场机会。
构建多层次交流机制。一是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各方沟通、协作,活跃产业生态。二是支持企业构建从芯片到系统、从软件到硬件的生态体系,打造终端产品、操作系统、应用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新平台。三是推动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构建平台数据字典互认机制,制定平台间接口规范,打造协同发展、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四是积极动员大企业、孵化服务机构释放订单和服务资源,加强供需信息互通及精准匹配,带动初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五是推动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建立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培育一批面向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服务和创新应用企业,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一是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杭州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对决策者建立数字经济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行政容错免责机制。二是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应用,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三是在政府项目采购招投标中,重点支持数字经济重大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和首购首用,降低对参加投标企业的门槛设置,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公平市场竞争的机会。四是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在各个社会事业领域的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