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顶 郑菲
(李春顶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贸易系主任;郑菲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
化解消极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政府采取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已经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美国国内流动性过剩,商品需求十分旺盛。与此同时,美国港口拥堵造成国内供给严重不足,“供应链危机”愈演愈烈,物价上涨与港口拥堵成为舆论热点。
美国此次“供应链危机”主要表现为物资短缺与物价飞涨。大量装满商品的集装箱滞留在美国港口,港口装卸能力彻底瘫痪;工厂因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超市货架空空如也,消费者无法购买到所需商品。美国“供应链危机”给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均造成巨大影响。
导致美国“供应链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的破坏、美国政府在疫情暴发后实施的财政与货币措施过度刺激,以及美国港口基建水平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美国供应链造成重创,是造成此次“供应链危机”的根本原因。货物往来频繁的港口本身就是新冠病毒传播的高发地,再加上美国政府的松懈防疫措施,导致大量美国货运司机和港口货运工人感染新冠病毒,失去工作能力。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未感染新冠病毒的港口工人为了避免感染风险,选择辞去港口工作,引起美国众多港口的劳动力不足,进而导致货物积压。以美国最重要的两个港口洛杉矶港和长滩港为例,目前已经有近20万个装有货物的集装箱堆积。这些集装箱中有很多装载着美国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这导致美国工厂生产受到影响,产品产能无法得到保证,美国国内很多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价格飞涨。
美国政府疫情后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包括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及无限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消费需求激增、劳动力供给下降,进一步加重“供应链危机”的原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政府为了刺激消费,对美国居民发放大量补贴和失业救助金。2021年9月前,美国民众每周可以从政府领到约600美元救助金,加上各州发放的每周约350美元的失业金,一个失业的美国民众每周可以领到约950美元的补贴,一个月约为3 800美元。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美国居民人均年收入中位数约为2.73万美元,折算为月收入约为2 275美元。也就是说,疫情后领取失业补贴的美国民众的收入要高于2019年50%以上的美国人收入。因此,美国出现了上班收入反而低于失业领取补贴收入的异常现象。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美国2021年8月的总离职人数达到600万人,其中辞职人数约430万,辞职率达2.9%,创美国劳工部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政府广泛的财政刺激措施反而导致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进一步激化了企业用工荒和高失业率之间的矛盾,使美国供应链进一步陷入混乱。
美国港口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通效率低下,也加剧了“供应链危机”。美国港口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港口。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在全球351个集装箱港口的工作效率排行中,前50名中没有一家是美国港口。更糟糕的是,美国的重要港口洛杉矶港和长滩港还排名垫底,分别位列328和333名,这样的排名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十分不符。港口基建水平如此落后,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工业界普遍趋于保守,更新技术较慢;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会是抵制美国港口实现自动化的重要阻力。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完全有能力建设自动化港口,但当地工会考虑到自动化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一直强烈抵制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造,港口自动化升级工作难以开展。
总体来说,美国此次“供应链危机”是其经济社会长期问题的爆发,不仅仅是短期的供应链失衡,也是长期结构调整的开端。新冠肺炎疫情是导火索,美国政府采取的不适当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为催化剂,引起短期内消费提升而供给不足甚至下降,进而产生“供应链危机”,但也反映了美国供应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或将引发长期的结构性调整。
美国经济高度全球化,除了农产品自给自足,工业商品及工厂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都依靠外部产业链。而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美国“供应链危机”必然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第一,美国“供应链危机”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自身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美国供应链的混乱不仅对本国产生影响,更导致全球供应链危机。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在此次全球供应链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面对当前疫情形势,中国能够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使生产和出口等各个环节正常进行,保证国内供应链顺畅运转。面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增长的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中国国内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的中间产品出口增长29.2%,可以说在全球贸易萎缩的情况下,中国有力支撑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转。
第二,美国“供应链危机”引发美国经济不稳定,进而增加世界经济的波动风险,对中国外贸发展也造成威胁。由于美国港口劳动力不足,大量集装箱堆积在港口,导致中国国内出口商面临“一箱难求”的尴尬局面。在浙江的一些外贸企业仓库中,仍然积压着2020年11月就想要出口的产品。货物的堆积,大大增加了国内外贸企业的仓储成本和经营风险。与此同时,企业对集装箱的需求推动集装箱价格不断高涨。2020年上半年,20英尺(约为6米)的小箱价格为1 600美元,现在最高时涨到3 600美元,而40英尺(约为12米)的集装箱价格已涨到5 950美元,价格翻倍,并创下历史新高,这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放眼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全球范围内产能的减弱和国际运费的激增进一步延缓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增加了全球经济波动的风险。
第三,美国“供应链危机”导致中美贸易结构变化。2018年美国挑起对中国的关税战,平均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近20%的关税。大量企业在高关税压力之下选择将工厂外迁到越南、印度等国家进行生产。纺织业是外迁最明显的行业之一。近几年,纺织服装业不断向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家迁移,中国对美国纺织产品的出口额下降。但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全球供应链危机,使中国生产的口罩及防护服成为国际强烈需求,中国对美国纺织品出口额显著增加,占中美贸易总额的比重也有所提升。此外,美国此前通过施加关税重点想要打压的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因本次全球供应链危机而显著增加,机电产品产业链进一步向中国集中。
面对美国“供应链危机”,中国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尽快化解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首先,中国应关注美国“供应链危机”下的需求变动,通过双边贸易帮助美国缓解通货膨胀与“供应链危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海关贸易编码第85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等)产品、第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产品以及第95章(玩具、游戏品、运动品及其零件、附件)产品。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主要为海关贸易编码第85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等)、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产品。总体来说,中国对美国的矿物产品、粮食类、精密仪器的进口需求较大,而美国对中国的日用消费品、塑料等工业用品的进口需求较大,中美贸易存在较为明显的互补性,与美国的贸易往来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部分。未来,中国应当针对美国“供应链危机”下的需求变动,有针对性地对美国进行出口,力图实现通过加强双边贸易帮助美国缓解“供应链危机”,化解全球经济波动风险。
其次,中国应当谨防美国通货膨胀的全球蔓延风险,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美国庞大的财政刺激不仅导致本国范围内严重的通货膨胀,更通过提高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及世界各国。中国应当吸取美国的教训,同时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的防御机制比较健全,而且中国的外汇储备较为充足,完全有能力根据本国情况进行宏观政策协调。
再次,中国应当重视美国“供应链危机”后的结构调整,把握机遇,重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实施差别化策略。在全球供应链危机时期,应当重在防止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链”断裂;在稳定期,要做好完善“三链”布局的规划,关键在于提高我国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加速国内产业升级进程,努力提升供应链安全系数,将价值链向中高端市场延伸。
最后,中美双方应当通过推动经贸合作,携手化解通货膨胀和“供应链危机”的风险。中美经贸关系是互惠互利的,中国出口的商品性价比高,能够有效地满足美国人对消费品的需求,帮助美国抑制通货膨胀。美国通过此次“供应链危机”,能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产品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对双方都有害而无益。美国此次“供应链危机”也折射了其长期的结构性调整,中国应积极构建国内外联动的“双循环”体系,建立一个更加安全、有保障的供应链体系,在未来面对全球性经济波动时能够更加从容,并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