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培育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验研究

2022-01-10 13:26黄友德黄强陈丽华沈建华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显著性品德武术

黄友德 黄强陈丽华沈建华

(1.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 上海 201800;2.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上海 201800)

前言

近年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推进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再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落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教育界特别是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武术作为实施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载体,在新时代课改浪潮中需要借此东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有研究指出:武术作为振兴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重要部分,在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具备了众多优势。因此,学校武术教育此时也要秉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将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根本。

但是,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前人虽然在武术教学与体育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在针对高中生的武术教学与体育核心素养方面的教学实验研究却较少出现。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教学实验的方式来观测武术教学对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培育效果,为进一步丰富武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级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中光高级中学六个教学行政班共计232名学生为教学实验对象。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116名学生为实验组,即武术教学组(n=116),中光高级中学116名学生为对照组,即非武术教学组(n=116)。

表1 测试对象选取人数统计表(N=232)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检索研读“武术教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共搜到与本研究相关文献41篇,其中期刊学术论文36篇,硕、博士论文 5篇。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参照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陆平在2019年其硕士学位论文附件中的 “都匀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形成了“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本问卷分为运动能力(共 8题,第1、7、8,2-4,5-6题分别代表“体能发展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三方面)、健康行为(共 11 题,第1-5,6、7、11,8、10,9 题分别代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应用”、“环境适应”、“情绪调控”四方面)、体育品德(共 7题,第1-2,3-4,5-7题分别代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三方面)三部分,共26题,每题得分1-5分,其中第21题为反向题,每题得分越高,表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越高。

(3)实验法。

本研究在教学实验前后均进行指标测试,探讨武术教学对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培育效果。

实验方案:实验组(n=116),每周进行一节40分钟的武术课,将武术技术类、武术文化类与武术健康知识类等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其中武术技术类教学以武术基本功、罗汉十八手、太极拳、基础棍术、散打、健身气功八段锦为主。对照组(n=116),保持原有的“体育与健身”课。实验干预持续48周。

评价指标:①运动能力素养,实验前后采用高中生体质测试项目(5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与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情况调查运动能力部分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测试评价;②健康行为素养,采用问卷健康行为部分进行评价;③体育品德素养,采用问卷体育品德部分进行评价。

(4)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 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在身高、体重两项测试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身高、体重方面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表2 两组实验前一般情况比较(±SD)

表2 两组实验前一般情况比较(±SD)

注:“*”表示显著性差异 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 p<0.01。

项目 实验组(n=116) 对照组(n=116) T值 P值身高(CM) 167.71±7.05 167.13±7.84 1.209 0.228体重(KG) 62.12±13.81 61.58±12.20 0.318 0.751

2.2、体育核心素养测试结果与分析

(1)运动能力素养测试结果与分析。

见表3、表4,统计结果显示,经过48周的武术教学,实验组实验后立定跳远测试成绩低于实验前,50m测试、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均高于实验前,后两项测试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在体能发展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得分方面均高于实验前,且实验前与实验后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经过48周的武术教学有助于提高高中生运动能力素养的主观认知层面。对照组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在50m与立定跳远测试成绩上有所下降;在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体能发展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得分方面均略有提升,且实验前后比较在坐位体前屈测试、体能发展状况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两方面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随着实验的进行,对照组的教学也提升了运动能力的部分素养。实验前在体质测试项目与调查问卷(运动能力部分)两方面两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在体能发展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三方面组间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说明武术教学与对照组的传统教学对学生运动能力素养的提高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从均值增加的幅度来讲,武术教学的提升作用更明显。

表3 两组实验前后体质测试项目测试(秒、厘米)(±SD)

表3 两组实验前后体质测试项目测试(秒、厘米)(±SD)

注:“*”表示显著性差异 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 p<0.01。

?

表4 两组实验前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部分调查(分)(±SD)

表4 两组实验前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部分调查(分)(±SD)

注:“*”表示显著性差异 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 p<0.01。

?

来敏对大学生的研究中指出,经过武术学习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能状况虽然都有提升,但是其变化不具备显著性,因为体能需要长期坚持发展。在其他运动项目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小群体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短期内不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本研究中,实验组实验后在体能发展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得分方面均高于实验前,但是在三项体质测试成绩上增加不明显,特别是在立定跳远项目上低于实验前,可能是由于体能的提升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而本研究周期中刚好有部分时间处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对武术教学的强度无法很好的保证。若后期增加运动强度或延长教学实验的观测时间,武术教学对学生运动能力素养的提升可能会更加明显。

(2)健康行为素养测试结果与分析。

见表5,统计结果显示,经过48周的武术教学,实验组实验后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应用、情绪调控三方面的得分均有明显的提高,且实验前与实验后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环境适应方面,实验后相比实验前也有所增长,实验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情绪调控与环境适应三方面,总体比较平稳,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健康知识掌握与应用方面,实验前与实验后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前两组组间在健康行为素养四部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实验后在健康行为素养四方面两组组间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武术教学有助于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培养。

表5 两组实验前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部分调查(分)(±SD)

表5 两组实验前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部分调查(分)(±SD)

注:“*”表示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p<0.01。

?

来敏的研究,通过12周的武术教学后,学生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本研究的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武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武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原因可能为,武术教学中除了可以给学生介绍武术套路技术外还可以介绍武术与健身养生、武术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武术与情绪调节等内容,通过介绍一系列的武术健康知识来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提高。

(3)体育品德素养测试结果与分析。

见表6,统计结果显示,经过48周的武术教学,实验组实验后在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两方面的得分均有明显的提高,且实验前与实验后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体育品格方面实验后比实验前得分有所增加,但是实验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在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三方面的得分均有明显的提高,且实验前与实验后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前两组组间在体育品德素养三部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在体育品格方面两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两方面组间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6 两组实验前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品德部分调查(分)(±SD)

表6 两组实验前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品德部分调查(分)(±SD)

注:“*”表示显著性差异 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 p<0.01。

?

本研究中,经过48周的武术教学,实验组实验后与实验前在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三方面的得分比较均有较大的提高,且实验后两组组间在体育品德素养的三方面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武术教学有利于高中生体育品德素养的培养。对照组的结果显示,经过48周原有的“体育与健身”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素养的提升,从均值提升的幅度来看,要低于武术教学。武术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的原因可能为,武术自古以来就包涵了以“武德”为核心的武术品德,如“尊师重道”、“助人为乐”、“屈己待人”等等。来敏的研究也提出,独特的武术精神魅力激励学生追求勇敢顽强、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建立正确对待比赛结果胜负的态度,提高遵守比赛规则、主动承担责任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品德素养。

3、结论

(1)48周的武术教学能有效提高高中生运动能力素养的主观认知层面,主要表现为:武术教学提高了高中生体能发展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方面的素养;但是对体质测试成绩的改善不明显;

(2)48周的武术教学能有效的培育高中生的健康行为素养,主要表现为:武术教学提高了高中生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应用、情绪调控与环境适应四方面的得分;传统的“体育与健身”课对学生健康知识掌握与应用方面也有所提升;

(3)48周的武术教学能有效的培育高中生的体育品德素养,主要表现为:武术教学提高了高中生在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两方面的得分,在体育品格方面的提升还不够显著;传统的“体育与健身”课对学生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三方面的得分均有所提升。

猜你喜欢
显著性品德武术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武文宝:品德传承三晋文化 精心酿造善美智爱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