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炎,林 霞
(1.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2.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94)
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育,使得教学的环境得到了扩展,由传统课堂扩展到虚拟课堂与多媒体的学习环境,而教学方法也从传统课堂教学扩展到网络课程教学,教学教师也从主讲教师扩展到在线专家,教学的各个因素和环节都进行着重构。混合式教育模式打破了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创新性的将网络课程与传统教育形式进行结合,它结合了在线课程和传统课程教育的优点,提高了教学效率,改进了教学方法,创新了教学并且将各个教学因素进行整合,有效地互补。
这种教学思想引发了国外教育学界的关注。据调查,英国高校中混合式教学建设投入占高校信息化教学建设投入的50%,美国加州地区采取混合式教学的学区已占23%的比例并逐年升高。韩国的480余所研究生院也多采用混合式教学法授课。自2007年起,混合式教学法国际会议(ICHL)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题为在线学习与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主要参会人员为教育界的相关学者和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方面的工程师,其目的在于促进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综合众多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法概念的描述,主要分为三类:①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②教学方法的混合。③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本文中讨论的混合式教学法指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相混合的教学方式。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强调价值观养成为主的课程,要培养专业人员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本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观作用,可提升学生对社会工作使命的理解和对专业的认同感。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固定的时间安排,组织固定人数的学生到固定地点进行教学,借助黑板、课件等资源面对面地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整个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听”的现象比较普遍,不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本课程如运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难以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也没有给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加之受到课堂学时的限制,不利于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形成。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拟将混合式教学法运用于《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验证教学效果。通过混合式教学法的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结合的全新设计,研究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否能为课堂讨论和课下互动提供有力支撑,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掌握,使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观点和沟通的平台,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选取《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是基于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中唯一一门以讲授职业伦理道德、强调价值观养成为主的核心课程,它强调价值观的养成,要培养专业人员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这需要课堂和课下的紧密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以上目标。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教师引导性基础上,尊重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对实现本门课程的育人目标而言十分契合。
其次,《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有大量的实训课时,需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讨论、主题观察、案例分析、游戏反思等环节去思考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之前只能通过实验室有限的空间和学生的自觉性来实现,效果难以评价。如能通过混合式教学法把线上线下界限打通、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结合,并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来进行评估,将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最后,《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这门课程设计了大量的学生针对价值观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相应的主题讨论环节,这些讨论需要大量的视频及案例资料支撑才能达到效果。然而之前的教学受到课堂学时的限制,无法实现这一效果。这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混合教学法的线上线下资源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为学生掌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课上与课下、课前与课后的表现状况进行资料收集,主要是需求调查和教学效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SPSS23软件对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课程开始前,要对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期待和需要进行调查。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混合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混合式教学法在本门课程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从教学的线上与线下两个场域、教师及学生两个主体来分别进行分析。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用来支撑学生在课中阶段的现实问题分析和主题讨论。学生在课前阶段经过自学和充分的小组互动学,在课中讨论时也能更好地展示所学、聚焦难点重点问题。
在课前阶段,混合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是:第一,教师会在线上教学平台上传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进行预习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内容学习,并提前了解课程的内容和重点。这样在之后的课堂主题讨论环节就有了一定的知识累积和支撑。第二,在师生互动环节之上,又增加了生生互动环节,对于形成价值观成长的“学习共同体”特别有帮助。
在混合式教学法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像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而是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引导者。而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机械听,而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讨论、进行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课中阶段,混合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是:由于在课前有充分时间学习和交流教师上传的课程资源,,突破了课程学时的限制学生的课堂讨论更容易产出成果。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思考和积极的互动状态,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教师也可实时解答。
在课后阶段,混合式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出问题,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后的播客和讨论区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线上交流、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沟通方式,也能提供更多元的解答问题和沟通交流的途径。
在课后阶段,混合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是:学生的疑问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被解答。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下找不到教师、难以及时解惑的困境。混合式教学法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后交流思想和提交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及时反思,互助讨论及巩固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的边界。
综上所述,在《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围绕学生的个别化学习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不间断的学习过程,综合使用各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实现“个别化成长”,在时空上共同营造出一个专业价值观成长和学习的空间,实现师生与生生共同成长。
本研究设计的课程需求调查问卷是在课程开始前用于调查全体37名18级社工本科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态度和需求,以及本门课程对社会工作专业课学习的影响。问卷共有17题,主要用“开放式课堂和传统课堂对比”来测量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态度;用“如果要提高专业课的吸引力,最需要进行改变的是哪方面”“学生对于师生互动方式的偏好”以及“学生期望的学习资源的类型”,来测量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需求;用“学生认为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本门课程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工作的帮助”来测量本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课学习中的影响。
本研究设计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是在课程结束后调查混合式教学法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混合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问卷共有16题,主要用“课程结束后,学生是否喜欢这种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混合式教学课堂与传统教学课堂的不同之处”来测量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和兴趣度”以及“学生在适应混合式教学法中需要提高的能力”等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效。
表1 开放式课堂相比传统课堂效果
课程需求调查问卷是课程开始前三天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的。面向全体37名18级社工本科生发放问卷37份,回收问卷3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数据结果分析结果如下:
1.课程开始前,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态度
笔者用开放式课堂和传统课堂对比来体现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态度。在调查结果中,有57.6%的学生认为开放式课堂相比传统课堂好。认为开放式课堂相比传统课堂的原因包括“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提前预习和准备”等。有25.9%的学生则认为其各有优缺点。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态度比较中立,且大部分同学充满期待。
表2 如果要提高专业课的吸引力,最需要进行改变的地方
2.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需求
笔者用“如果要提高专业课的吸引力,最需要进行改变的是哪方面”来调查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需求更多体现在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教学手段多样化以及加强社会实践这三个方面。其中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占比25.2%,教学手段多样化占比22.3%,加强社会实践占比19.4%。社会工作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专业课的学习中,不能够闭门造车。要积极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也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
3.学生对于师生互动方式的偏好
在调查结果中笔者发现,更受学生欢迎的课堂互动方式为自由讨论课和小组发言,分别占35.5%和23.7%。在其他的互动方式中,辩论和网络留言答疑占比相同,都是11.8%。而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互动模式仅仅占比6.5%。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自由的上课氛围,喜欢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的思维产生碰撞,更有利于思考和新想法的产生。
表3 学生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Q7 频率(多选题)
4.学习资源的类型
调查发现,学生在案例分析时更喜欢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在资源获取的方面,更喜欢课堂交流的方式。运用SPSS23软件对“您倾向于分析哪种有关课程的案例”和“您更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学习资源”这两个问题做交叉分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生更倾向于获得学习资源的方式以及更想要获得哪种资源。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虽然网络已经很发达,但是课堂上的交流还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观和直接的方式。如何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和提前预习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是在混合式教学方法中值得关注的部分。
现阶段,燃气企业已经把现代化管理系统应用其中,以此实现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审核和监管,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企业即便把信息化管理方式引进其中,但是受到原始管理理念的影响,应用的财务管理模式过于传统性,没有将信息化管理系统自身作用充分发挥,导致信息化资源的大量浪费。并且,企业在引进信息化系统之后,没有根据系统要求来进行对应设施的研发和应用,授权管理不规范,使得不能借助信息化手段加以科学把控。
表4 关于学习资料及获取方式之间的关系
5.本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课学习中的影响
笔者用学生“认为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本门课程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工作的帮助”做交叉分析来体现本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课学习中的影响。在课堂开始前,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本门课程对于之后学习工作的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度和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度,从而提高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配合度。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学生对本门课程有相当高的重视程度,认为本门课程对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有较大帮助。
笔者通过需求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的态度和需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大部分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法表示充满期待,而且对本门课程有相当高的重视程度。第二,学生更偏好与实际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实际和理论相结合。第三,学生更喜欢自由的上课氛围,喜欢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与人本主义及混合式教学法中强调的以人(学生)为本的思想相切合。
教学效果调查是课程结束后一周内在网络平台进行的。面向全体37名18级社工本科生发放问卷37份,回收问卷29份(因有8名同学未按规定时间提交问卷,问卷被剔除),有效回收率为78.4%。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表5 本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课学习中的影响
1.课程结束后,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法的态度
课程结束后,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法的态度可以在调查结果中体现出来。显然,没有人选择不喜欢。有高达82.8%的同学表示喜欢这种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大部分同学对本次混合式教学法表示满意,但仍有17.2%的同学并没有体会到该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对于其中的原因,我们将在之后的数据分析中得以体现。
表6 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法的态度
2.混合式教学法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方面,笔者发现有高达89.7%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其对本课程的学习成效。说明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表7 混合式教学法能否提高本科目的学习成效
表8 课堂的参与情况和本科目的学习成效相关性
3.混合式教学课堂与传统教学课堂的不同之处
在调查结果中笔者发现,虽然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课堂与传统教学课堂的不同之处很多,但其中最明显的几个方面为“与教师有更多的探讨交流的机会”,占比20.3%。“有更多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占比29.7%。其中学生们认为最大的不同是有了更多和同学交流的机会,占比31.1%。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课堂与传统教学课堂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创造了更多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机会。与此同时,也给学生们更多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4.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分为线下课堂的参与度和线上课堂的参与度。在调查结果中笔者发现,线下课堂的参与度较高,有高达86.2%的学生会在线下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而在线上课堂中,经常提交学习笔记的只有58.6%。偶尔提交的同学占41.4%。经常提交的同学和偶尔提交的学生各占一半。在线上课堂的管理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度、自律性方面,课题组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表9 混合式教学课堂与传统教学课堂的不同之处
表10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参与度
表11 学生对课堂笔记提交的情况
5.学生在适应混合式教学法中需要提高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需要提高的能力是方方面面的,每个人的需求和能力不同。在调查结果中,各种能力的占比较为均匀。其中占比最高的选项是“善于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表12 学生在适应混合式教学法中需要提高的能力
6.学生对于社工专业的认同度和兴趣度
笔者发现,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对于社工专业的认同度和兴趣度是比较高的。社工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专业,需要专业精神的支撑。如果不认同社工的精神,或者对社工缺乏兴趣,是不利于日后的学习与就业的。而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对本门专业的认同度。混合式教学法通过小组活动和提供课前资料(包括电影、论文等)等,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社工专业的兴趣提升了,也能增加学生对社工的认同感。
7.混合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混合式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调查结果显示,在需要改进的方面,共有23.5%的同学选择了“需要网上提交的内容太多”这一选项。其他的方面如“授课内容应该更切合知识点”“课下答疑应该更加及时”“课堂秩序维持需要改进”等,分别占比15.7%、11.8%、11.8%。这说明本轮混合式教学法运用于《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时,在知识点设计、课上课下师生互动方面都需要继续改进。
表13 课程结束后学生对于社工专业的认同度和兴趣度提升情况
表14 混合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本问卷的调研发现,混合式教学法运用在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这种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有更多的探讨交流的机会,学生有更多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提高了线下课堂的参与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对本门专业的认同度。虽然大部分同学对本次混合式教学法表示满意,但仍有同学提出了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授课内容需要继续改进及线上需要提交的作业过多等。
通过上述对《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课题组认为混合式教学法运用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在主动探究、互动讨论与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价值伦理的判断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实现了能力培养与知识建构的有机结合。
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的线上线下课堂参与度都较高。而且在课堂中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课后的调查中,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应着重提高自身的哪些能力。
第二,混合式教学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程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而且大部分同学能积极运用课前预习的学习资源,在观看电影和阅读文献中形象生动地感受到价值伦理的深刻内涵。
第三,增加了学生对社工专业的认可度和兴趣度。混合式教学法通过小组活动和提供课前资料等方式,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在有兴趣了解社工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工的认同感。
本轮课程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首先,网络平台设计需要更切合学生的阅读和使用习惯;其次,课前应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受到以往学习经验及专业报考经验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存在较大差异,少部分有不良学习体验、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低,导致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后续的投入。
针对本次混合式教学法实践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确保网络教学平台的正常运作。平台功能会影响学生的正常使用,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通过优化平台的设计,设计更多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小道具,提升平台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工具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设计更完善的教学方案。应将线上与线下的课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为支撑。教师也要更积极地主动去了解学生是否需要帮助,而不是只等待学生来求助。
3. 选择更适合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更加谨慎选择易于本科生理解、主题鲜明的课程资源,从而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和课堂讨论效果。
4.扩大样本容量,增加教学实践。由于条件限制,只对北京城市学院18级社工本科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应扩大高校社工专业开展本课程教改的数量及学生样本数量,以更广泛的调查结果探索混合式教学法运用于《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教学的效果,为搞好社会工作教学改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