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汶洁 王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活动背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國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提高创造创新能力,要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团队。”因此,只会学习理论知识的人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应用知识的人才是社会发展中的佼佼者。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中,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教学过程重实践就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从个人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全面发展是指在基本方面达到要求,同时也能做到个性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因此,一定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多个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引导形成健全的个性,走向社会。
因此在中学开展“植物造纸以及纸的二次利用”的综合实践课符合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活动意义
从教学的角度上来看,生物实践活动是有趣且生动的一项学科,它与数学、语文不同,它可以贴近自然,感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以及兴趣。在初中生物中,有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两个主题,与植物有相联系,现在我们就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植物造纸过程以及纸的二次使用。
从教学对象上来看,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使生物教学更有针对性。然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以及探究,明确地进行分工,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活动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1)意识到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了解植物造纸的原理,纸的发展史以及造纸的原料;
(3)了解古代植物造纸的过程,现代工艺造纸的过程,以及废纸的回收过程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活动,初步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步骤和纸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方法;
(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倡节约用纸;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 、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
(1)学生独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2)植物造纸的原理和发展历史;
(3)植物造纸的流程以及纸回收利用的流程。
活动难点:
(1)学生进行“植物造纸”“手工制作花草纸”的实践活动;
(2)学生对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及分享。
五.活动设计
在初中开展共10个课时以“植物造纸以及纸的二次利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个课时:收集整理资料(纸的广泛使用)
第二个课时:造纸的原理及发展史
第三个课时:纸与纸的差异性
第四个课时:开展一场以“白色纸巾好还是本色纸巾好?”为主题的辩论赛
第五个课时:古代植物造纸的流程
第六个课时:运用现代工艺植物造纸的流程
第七个课时:收集整理资料(纸的二次使用)
第八个课时:手工制作花草纸
第九个课时:展示成果(植物造纸,手工制作花草纸)
第十个课时:小组交流经验
活动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
六.活动反思
优点:
(1):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又可以锻炼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3):有许多课外活动,比如去造纸厂参观,植物造纸以及手工制作花草纸等等,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可改进之处:
(1):学生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资料以及讨论时,总有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把事情推给其他同学做。教师可思考对策,如何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
(2):学生在参观造纸厂时,有部分同学走马观花,没有认真的思考造纸厂里每个流程的含义。教师可以布置手写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的注意造纸厂每个步骤的含义。
参考文献
[1]王浩喜.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分析.考试周刊,2020:150~151.
[2]赵颖.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教学探究,2020,45:273~274.
[3]孙卫江.综合实践活动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小学科学,2020,11:67.
[4]冯晨骏.探究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上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考试周刊,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