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南林州泰山圣母殿石窟的调查和相关问题刍议

2022-01-09 06:06杨东昱朱晓宁
关键词:碑记福兴圣母

□杨东昱 朱晓宁

泰山圣母殿石窟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五龙镇北部淇河北岸林州佛教名胜福兴寺旧址。石窟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窟内壁面布满以碧霞元君为主题的石刻线画。20世纪末盘石头水库开工建设,淇河两岸的村庄陆续进行了搬迁,随后,废弃的福兴寺和周围空寂的村庄皆被淹没在水下,寺院仅存崖壁中部的泰山圣母殿石窟。2021年3月,在进行全国石窟寺调查工作时,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石窟寺豫北调查组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无人机航测等新技术,首次对泰山圣母殿石窟进行调查测绘,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石窟形制和附属文物

泰山圣母殿石窟南面淇水,系在淇河北岸崖壁中部向内开凿而成,地理坐标为北纬35°51'29″,东经 113°58'57″,海拔高程250.8米。1999年,泰山圣母殿石窟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石窟形制。石窟开凿于石灰岩崖壁上,单窟,坐北向南。窟前现有近代修建的木构拜殿一座,梁端部已经糟朽,随时有坍塌危险。(图1)窟内面阔3.02米,进深3.01米,高2.12米,平面呈方形。窟门居中,仿木构双扇板门式样,雕凿出门框、门槛、门枕石。门洞高1.89米、宽0.98米,上槛高0.17米,下槛高0.32米,抱框宽0.12米。门框上部凿门簪两枚,分别刻有“天”“门”二字。门内原有两扇石门,可开启,上面刻有门神,现已佚失。门前石踏跺五级,同窟门连接无缝隙,由同窟门相连的岩石整体雕凿而成,别具匠心。踏步每层宽0.60~0.67米,高0.16~0.24米不等,深约0.23米。(图2)窟内周壁素平,东壁、西壁、北壁均有阴刻人物、车马、云气等图案,南壁窟门两侧各阴刻一人物,四壁共刻画有60余人。窟为平顶,做仿木构的方井式样天花造型,经纬枋木相交处还雕刻出木构互嵌的样式。

图1 泰山圣母殿石窟

图2 泰山圣母殿石窟窟门

2.附属文物。泰山圣母殿石窟周围现存碑刻4通,分别是:位于泰山圣母殿石窟外东侧崖壁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摩崖石刻《修建碧霞元君殿碑记》,碑文有四句赞言:“东胜神州显威灵,泰山顶上座天宫,四帅天神常拥护,焚香祈祷得安宁”,字迹刻画较浅且表面风化;位于石窟南侧100米处福兴寺遗址上的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福兴寺碑记》碑,现已断为四块;窟门东侧所立清同治九年(1870年)《补修元君宫阁扉殿地溜碑记》碑,背面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福兴寺碑记》碑,碑体完整,字迹清晰。这些碑刻分别记录有福兴寺及泰山圣母殿石窟营建、开凿、捐资等历史信息。

二、石窟内壁石刻线画

1.正壁。窟内正壁面阔3.02米,高1.6米,在开凿平坦的壁面上共阴刻人物15个。壁面主尊为碧霞、云霄、琼霄三位圣母,皆头戴凤冠,身穿圆领长袍,身披云肩羽衣,手持笏板,身后有圆形背光。每位圣母两侧有四名侍童,分别持有文书、印章、铜钱和食盒。人物上方雕刻帷帐,帷帐上刻画有山水风景等纹饰,锦带飘扬,烘托着雄伟宏大的气势。

正壁下方为通长的石供桌,高0.85米,宽1.16米。石供桌上现供有后人所塑泥胎造像三尊。供桌侧面上部雕刻10余条游龙,游龙下方有斩蛇图、求子图、拜佛图、伏魔图、耕田图等故事和场景,画中人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人物间刻有牡丹、菊花、梅花鹿等图案以及布施人姓名等,并刻有“大明嘉靖岁次丙辰孟月……”字样。

2.东壁。窟内东壁长3.01米,高2.12米,壁面上阴刻着整幅以碧霞元君出巡为主题的场景画面。壁面共刻有人物30余人。画面最前方为三位侍者,分别持插植仙草的宝瓶、烟雾缭绕的香炉、盛置仙果的托盘[1]。随后为手持兵刃、胯下骑骏马的四大护法元帅①分别为关羽、马天君、赵公明、温琼。,后随轿夫四人抬轿。轿帘撩起,圣母头戴华冠、身着霞帔,面部丰腴、表情自然,支臂扶窗向轿外观看。轿顶部和底部均刻画有珠宝纹饰。周围20余位侍从分列圣母周围。人物前后刻画主次有序,神态动作各不相同。人物间云气缭绕,整体构图丰满。

3.西壁。窟内西壁长3.01米,高2.12米,壁面上阴刻碧霞元君返回的壮观场面,共有人物30余个。三位头戴纶巾、身着圆领长衫的男子骑马前行,其后为众人簇拥的三位圣母。三位圣母头戴华冠,身穿宽袖霞帔,手持笏板。周围侍从有20余人,从着装上看,有文有武,分别手持经卷、兵刃、华盖等物。其中,有两三人一组的好像在对话,有三四人一组的好像在四处巡视,形态逼真,面部表情生动。

4.南壁。南壁中间开门,窟门两侧阴刻护法神各一,人物高约1.2米。东侧是一位老者,面貌安详,手捧经卷,上方刻有蝙蝠,寓意“天官赐福”。西侧则是一名武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英勇威武的形象,貌似郁垒,应为辟邪防害之寓意。

三、相关问题刍议

1.寺院和石窟的历史沿革。泰山圣母殿石窟下方100米处原是林州佛教名胜福兴寺,历史上是当地八方信士的祈福之所,在历代县志上均有记载。福兴寺曾竖有一通高5余米螭首龟趺的石碑,碑文记载福兴寺兴盛时期寺院的僧侣达200余人,可窥香火之盛。明代《重修观音山古仙洞碑记》记载,福兴寺原有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地藏殿、禅房等建筑,可见当时规模之宏大。寺院西边曾耸立着几十座石塔,后皆倒塌废弃,2008年后寺院被水库淹没,残件已无存。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福兴寺碑记》碑所记载:“福兴寺,元至正间所创,殆古刹也。栋宇恢弘……”可断福兴寺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泰山圣母殿窟门东侧清同治九年(1870年)《补修元君宫阁扉殿地溜碑记》碑,记载了元君宫修建内容。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重修福兴寺碑记》碑文记录了清代重修内容:“……补修拜殿、大佛殿、水陆殿、关帝殿、天王殿,以上五所皆移旧从新……”石窟外壁东侧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摩崖石刻《修建碧霞元君殿碑记》,镌刻有石窟创建年代、主持修建者和捐资者等内容,可知石窟开凿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据窟内供桌所刻“大明嘉靖岁次丙辰孟月……”字样,可断定该石窟在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香火正盛。

福兴寺从元代规模恢宏的佛寺,历经沧桑,兴废不断,后渐由佛寺而转为佛道融合、佛道合祀的庙宇。伴随历次修缮和多次改建规模逐渐缩小,至2008年被水库淹没之际,石窟下方的庙宇仅为一进院落的形制。

2.石刻线画题材和碧霞元君信仰。据相关资料,中国开凿石窟的历史大约始于北朝早期 (3世纪),最晚至明代(16世纪)逐渐停止。早期石窟造像与壁画的内容主要是佛与菩萨等礼拜的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受地域文化影响而表现出与汉地文化的融合并发生改变。石窟形制、造像内容等方面逐渐向中国化、世俗化、民族化演进。泰山圣母殿石窟正壁、东壁和西壁皆为以碧霞元君为主题的石刻线画。碧霞元君、玉女、泰山圣母皆为一神,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国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指的是碧霞元君和妈祖,虽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别,但同样都普度众生、舍己为人,成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闻名于世的保护女神。有学者认为,碧霞元君源于远古的女性崇拜,颇有道理。在民间,碧霞元君又名圣母娘娘、泰山娘娘,是掌管生育、保佑平安等多种神职的化身,故碧霞元君庙也被称作娘娘庙。碧霞元君庙(又称碧霞宫、碧霞庵、碧霞元君行宫、娘娘庙、泰山行宫)遍布北方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安徽、陕西等地,南方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地也有分布,其中在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的分布最为普遍,差不多每个县都有几处、十几处,甚至几十处碧霞元君庙[2]。

泰山圣母殿石窟在当地还有“碧霞元君庙”“碧霞元君石殿”“花地玉女行宫石窟”以及“泰山玉女行宫石窟”等名称。在明代石窟逐渐走向沉寂的背景下,泰山圣母殿石窟作为当地供奉碧霞元君的重要庙宇即开凿于那个时期,折射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诉求与精神祈愿。

3.石窟的艺术价值。泰山圣母殿石窟的形制、石刻题材、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显示出本身的独特性,从中能够体现出中国石窟寺发展到明代时更加本土化的特点。泰山圣母殿石窟形制不大,但整体性较强,为崖壁向内整体挖凿而成。窟内正壁下方石供台为同石窟相连的整石雕凿,窟门下踏步也为整石凿刻,这些都显示了石窟开凿前期独具匠心的设计。窟门的仿木构形式和窟顶仿木构的方井天花式样,皆受到明代木构建筑的影响,是一处具有明代时代特征和地方风格的石窟。它对研究安阳地区一定时期石窟艺术的生成、发展、嬗变具有一定价值。

石窟内并无造像,壁面皆以中国传统阴刻手法和线条艺术刻画人物及其他图案。石刻线画采用全景式构图,通过车马、华盖、云气等巧妙地将人物场景进行渲染,展现了碧霞元君车马并行的启程和回程的场景,线刻人物共60余人,面容、形态、衣褶、饰物等各不相同,满壁铺陈,构图自然缀合,规模宏大。所刻画的圣母形象丰满圆润,神情优雅,近盛唐时期女性风貌,人物面部丰腴的特征以及衣纹飘逸的处理带有唐宋以来一脉相承的痕迹。缥缈云气似在流动,衬托出圣母静止的坐姿,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石窟壁面的阴刻用线与我国国画白描手法相似,用线条表现一直是我国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线刻如丝,人物、云气、飘带相互交错但繁而不乱,为我们研究中原地区明代民间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结语

泰山圣母殿石窟历经数百年风雨,现存在多种病害,包括窟外岩壁存在结构失稳威胁、窟内裂隙、窟壁线刻风化等,特别是石窟所处盘石头水库设计正常水位线以下,库容量的增大将对石窟造成淹没的危害。石窟已近500年,见证了福兴寺的兴衰荣败,见证了安阳地区石窟寺发展到明代的历程,见证了当地佛道融合以及中国北方碧霞元君信仰的繁盛历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地方石窟寺发展的典型实例和研究地方民俗信仰的珍贵图像资料,对泰山圣母殿石窟理应加以科学修复与妥善保护。为进一步加强石窟寺的保护和管理,应尽快确认文物安全守护机构和安全责任人,设立安防设施,严防文物遭破坏和盗凿。针对库区库容量的增大将对石窟造成淹没的危害,需制订一系列保护计划并尽快实施。

摄影:丁建杰

猜你喜欢
碑记福兴圣母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罗福兴:“杀马特教父”的回归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福兴楼夜话
印度 圣母节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
“鸟叔叔”阎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