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晖
摘要:中小城镇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不断推动中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中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中小城镇;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城镇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突飞猛进,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人们却对雾霾、PM2.5 等环境问题束手无策。虽然国家近年加大了对环境破坏的惩处和治理力度,但以前盲目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破坏,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究其原因:a.地方政府片面追求 GDP,把 GDP 的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目标;b.经济的过快增长、盲目开发,忽视发展规律,不重质量,只重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必然会带来济源环境的加速恶化。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目前环境污染对中小城镇造成的损失达到 GDP 总值的17%,已经超过 7.5%的经济增长。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已越来越波及到中小城镇生态环境。很多“污染大”“产出低”“高能耗”的企业为规避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惩罚,将企业向环保法规不严的中小城镇迁移。中小城镇地位偏僻、招商难,认为这是难得发展机遇,还能做出“政绩”,哪管是否对环境的评价,而这些“招商”进来的污染企业对小城镇未经规划,天然的生态的破坏确是难以想象的,甚至靠几代人的治理都难以恢复,短期是看不出环境影响,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1]。
1. 中小城镇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1.1 企业规避政策、逃避惩罚
近年来,政府提出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产能升级,经济“新常态”,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企业表面上对政府制定的环保政策、法规“惟命是从、严格执行”,但暗地里却为了经济效益,依旧使用陈旧设备、落后产能,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而且还利用中小城镇政府疏于管理、政策漏洞违规生产,一味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即使被政府多次罚款,甚至关停也偷偷生产,置法律法规于不顾。
1.2 地方政府保护性政策
许多中小城镇地方经济落后,发展滞后,相关经济配套不能到位,致使一些环保好的大企业、大集团等绿色产业不到这里来。为完成上级制定的考核目标,增加地方税收,一些地方政府只得让一些“污染”企业进来,先解决眼前利益,边生产边治理,至于对地方环境的长期性影响,则交给下一任政府解决。甚至有的招进来的企业是换取地方“面子工程”,害苦的还是中小城镇生态环境[2]。
2.中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2.1 企业环保观念淡薄,政府环保手段有限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对企业形不成真正的制约,最多对一再污染的、而且民怨很大的企业罚点款,增加财政收入。如我县一乡镇的大型奶牛场,是招商引资项目,而且市里领导牵头的,几万头奶牛每天排出大量的屎尿,附近老百姓无法生活,多次上访,县环保局也不敢关停,只得罚款,派人蹲守。环保部门惩戒污染企业时,有时受到上面说情等多种阻力而不了了之。企业管理者缺乏环保意识、观念,发展实业,振兴国家经济是企业责任,但违背环保政策,污染环境是触犯刑法,更是对子孙的犯罪。
2.2 区域经济发展优先环境保护
一些中小城镇的发展路子是,“先发展,后治理”,先经济发展上来,再拿钱治理环境,把环境保护放在次要地位,除非发生大的环境污染、媒体曝光、上面问责。否则没人去管的。一方面地方政府表面高喊重视环境,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政府暗地又将环境保护置于脑后,一方面上面政府只重视经济考核指标,对环境污染听之任之;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为自身升迁,甚至是企业“好处”的喂养下,大力庇护,以政策掩饰。
3.中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对策及建议
3.1 改善政府考核机制
不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同时将公众环境评价、环境质量、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当地政府考核目标。
3.2 加强环保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
对排放企业,严格其排放行为,落实总量消减目标,建立排放申报制度,做到 24 小时电子监管,最终实现企业依法依规生产排放。
对偷排偷放、污染较大、影响大的企业,有关部门可不需上报,直接开出罚单,责令停产整顿,有关责任人行政处分,直至拘留。对执法部门和相关人员失职、渎职、腐败行为的一旦有企业群众举报,查实清楚,绝不姑息。
3.3 培养全社会监督机制
实施中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治污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PM2.5 的指标关乎我们每个人健康生活,让全社会人人动起来,多几双眼睛,最终让蓝天白云永远在天空。
3.4建立可持续发展型企业
原引进的粗放型经济,可发展为循环经济,把传统的“资源- 产品 - 废弃物”的直线发展模式,变为“资源 - 产品 - 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节约了资源,做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中小城镇地处偏僻,政府要建立好服务平台,就企业所需土地、资金给予优先照顾、支持;引导企业发展特色经济、绿色经济。政府引导企业根据当地地理、人文优势,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打造特色品牌。“绿色经济”要求在设计新产品时,从材料的选择、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包装、运输方式以及产品的使用过程等方面综合考虑资源优势和环境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污染[3]。
3.5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
政府除政策性支持外,还要从财政上拿出一部分资金治理已经被污染的土地、山川、河流,加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绿化山川工作,减少环境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姜文锦,王倩,童舟,等.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小城镇环境管理研究[J].环境保护, 2015(13):45-47.
[2]汪玉,黄渊惠,张静.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設生态型小城镇的思考——以常德市桃源县为例[J].学园,2015(17):16-18.
[3]张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8(20):181-18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