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唐博豪
自秦汉以来,为了加强中央王朝的统治,秦始皇派五路大军开凿多条道路,进攻岭南,置南海郡、桂林郡,使岭南被纳入到国家的统一管理中,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岭南被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历史进程中,岭南本土文化开始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岭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迁徙特别是汉民族的到来,无疑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
通过考古学手段研究岭南与中原联系的古道及其周边的人类遗迹和遗物,将岭南文化发展史上的人类记忆最大程度的解读、复原,结合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找出其在历史年代上的演变规律,同时,在更大范围内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比较分析,比对不同区域人类遗址遗迹之间的异同,获得区域间的文化互动信息,补充中原文化依靠南粤古驿道对岭南文化的直接影响,对岭南文化发展演变规律以及文化间的交流诸方面的研究能发挥重要作用,2 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岭南研究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口南迁的阶段,据史料记载,因为各种原因,大量的中原人口举家南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的人口南迁。
1、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中原人口迁入岭南的重要时期
西晋末年,继司马氏八王之乱后,匈奴贵族刘氏入据洛阳、长安,“人相食,死者大半”(《晋书·孝愍帝纪》)。中原地区一些经济实力强大、人口众多的豪族,纷纷携家出走。在战乱时期,由于缺乏官方的保护,他们依靠宗族的力量整体生存和迁移。这就出现了秦汉以后中原人口南迁的一次高潮。史料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十九记载“东晋南朝,衣冠望族,向南而迁,占籍各郡…” 3记录了南北朝时期大量家族开始从发达的中原地区南迁的历史。据史载,仅六朝,南迁人数达250万人。4
2、岭南人口激增是人口迁移的重要证据
据《宋书·州郡志》记载西晋始兴郡设7县,户5000,口233300,至《晋书·地理志》记载,刘宋时期广兴郡(即始兴郡)以户11756、口76328位居广州辖区内各郡之首,人口较西晋时期增幅达到了228%。短期内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是人口流动的必然产物,这也从侧面说明,作为连接湖南和江西主要通道,该区域是当时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节点。
图1 乳源地图
1、乳源概况及历史沿革
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省北部、韶关市西北部、位于南岭山脉骑田岭南麓。东邻韶关市浈江区、武江区,南连英德市,西接清远市阳山县,北与乐昌市和湖南省宜章县相接。秦属南海郡管辖,西汉初年,归属南越王辖地,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以“曲江、浈阳属之”根据《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桂阳郡……属荆州。…县十一:…曲江…。5
2、岭南人口迁移的线路
乳源地区,古代交通发达。早在东汉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桂阳太守卫飒主持开凿了一条从英德浛洸经乳源至湖南宜章连接北上西京长安的道路,史称“西京古道”6 ,该古道途径横石塘、罗坑、凤田岭(属乳源县,宋代以前属曲江县)、石角塘、云岩、梅花、罗家渡、老坪石、武阳司至湖南省宜章,全长500余里(250千米)。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三角的建康作为六朝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引领着整个南方的经济发展,而珠三角的番禺,濒临南海,早在西汉时便跻身全国23个大都市之一,成为珠三角重要的经贸、文化中心。两个重要地区的经济往来,使交通中心也由五岭西部转移到五岭东部。
经济上的需要,直接促进了交通上的发展。五岭东部逐渐形成了东中西三条直接入粤北的道路,其中东线经江西赣州、大余翻大庾岭经梅关入粤,经浈江南雄、始兴入韶关;中线从湖南郴州翻骑田岭经乐昌坪石入韶关;西线经湖南零陵、道县、蓝山过阳山关入粤,经连江、阳山至英德。而乳源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联系乐昌和韶关之间,武江的支流南水经过乳源,从乳源顺水路可直达韶关,六朝时期大量中原人口翻大庾岭入粤,经坪石越山路至乳源,再经水路到达韶关。
西京古道的开通,进一步沟通了中原与岭南的联系,并曾一度使西京古道成为岭南通往西京的必由之路。在唐朝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之前,西京古道已经是“上通三楚,下达百粤”最重要的官道、驿道、商道。 7作为西京古道上重要节点的乳源,也成为中线经骑田岭经乐昌坪石入韶关、英德的重要节点。
莱山遗址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2018年9月,为保护地下古代文化遗存、配合韶关机场军民合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乳源瑶族自治县博物馆对该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莱山遗址分四个区,Ⅰ区位于机场西北侧,白土螺村委东部;Ⅱ区位于机场东北侧,大坝村委大坝村东北;Ⅲ区位于机场西南侧,凰村村委西北部;Ⅳ区位于机场东南侧,七星墩村委上桂村东部。共清理遗迹68个,包括六朝至唐时期墓葬57座、宋代窑址8座以及清代墓葬3座。(图2)
图2 乳源莱山遗址分区图
莱山遗址共发掘出57座六朝至唐时期墓葬,意义重大,出土器物560余件。根据遗址发掘情况及以往研究成果分析,莱山遗址六朝时期墓葬居多,墓葬形制包括单室墓和合葬墓两种,单室墓长300~780cm不等,可以分为长方形单室墓、凸字形单室墓、凸字形前后室墓和土坑铺底砖墓,部分墓葬设有直棂假窗、承券、排水沟、砖托或灯龛等;合葬墓长420~470cm不等,包括长方形双室墓(图3)、长方形三室墓(图4)两种。
图3 长方形双室墓
图4 长方形三室墓
依据纪年砖、随葬品器物、墓葬形制、墓砖特征以及其他遗址材料,初步将墓葬群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六朝时期,器物组合关系流行瓷四(六)耳罐、瓷碗、瓷盆、瓷盂、陶四耳罐、陶釜和陶模型器、滑石猪等,此外,金、银器也集中发现于这一时期墓葬。依据器物特征可分为五期。
第一期,西晋时期,以ⅡM11、ⅢM2等为代表,其中ⅡM11有“元康元年”纪年砖,ⅢM2有“元康五年”纪年砖。典型器物以瓷四耳罐、瓷碗、瓷盒、瓷盆、陶釜、陶四耳罐、陶水波纹罐和陶模型器为主,器物种类多样。
第二期,东晋早期,以ⅡM12、ⅡM17等为代表,其中ⅡM12“咸和二年”纪年砖,ⅡM17“泰和二年”纪年砖。典型器物包括瓷四耳罐、瓷碗、瓷盆、陶釜、陶四耳罐等,不见陶模型器。
第三期为东晋晚期,以ⅡM6、ⅡM10等为代表,陶器种类进一步减少,主要流行瓷四耳罐、瓷碗和陶四耳罐等。
第四期为南朝早期,以ⅢM4、ⅢM22等为代表,包括瓷四(六)耳罐、碗、盆、钵、盂等器物。
第五期为南朝晚期,以ⅡM15、ⅡM16等为代表,主要流行瓷四耳罐、瓷碗和瓷碟。
第二阶段为隋唐时期,器物组合关系包括瓷宽耳罐、瓷敞口碗、瓷钵形碗、瓷梭腹罐和瓷灯盏等,可进一步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隋至唐初阶段,以ⅢM5、ⅢM6等为代表,流行瓷敞口碗、瓷钵形碗、瓷碟等器物。
第二期为唐中期,以ⅠM2、ⅢM18、ⅡM7、ⅡM8等为代表,包括陶、瓷宽耳罐、梭腹罐、瓷敞口碗、瓷碟、瓷灯盏和陶盖碗等。
第三期为唐晚期,以ⅡM1、ⅢM28等为代表,典型器物包括陶、瓷梭腹罐、的敞口碗,瓷灯盏等。
莱山在内的粤北地区在整个六朝时期都保持着罐、碗组合在长江流域以及广东珠三角等地的器物特征,大量瓷器的出现与南方六朝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ⅢM2出土的扁壶(图5)作为一类特殊器物在岭南首次发现,同类器物在江苏邳州煎药庙M58 、南京甘家巷前头山M19 、峨眉岭、浙江上虞西晋墓 10以及湖南攸县11等地都有发现。从墓葬形制来看,东晋、南朝时期出现的长方形单室墓和多室合葬墓可能直接受到荆湘地区12的影响,与广州地区汉晋以来的合葬墓来源有明显区别。可以说,莱山遗址所带有的文化因素较为复杂,既有岭南本土文化因素,又有长江流域文化因素。
图5 扁壶
本次考古中ⅢM2出土的扁壶进一步验证了以西京古道贯穿南北的乳源区域是汉晋政权在岭南的重要节点,也是秦汉以来古代南岭两侧古文明重要的交汇点。
从随葬器物来看,本次出土的包括陶屋(图6)、囷、碾米房、牛耕田在内的陶模型器都可以在粤北、珠三角及桂东、桂东北这一区域找到相同的因素,与以往粤北地区发现六朝至唐时期墓葬在器类特征、墓葬形制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共性,属同类文化遗存。可以说,这一类器物是对岭南文化陶模型器的继承与发展。
图6 莱山墓地出土的陶屋
因此,莱山墓地的发掘进一步证明乳源是岭南文化向北传播的重要节点,而西京古道作为“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重要通道,对乳源承接岭南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考古学出发,对以南粤古驿道周边的有代表性的莱山遗址进行分析,将考古器物作为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通过类型学对比为手段,揭示考古器物之间的横向源流和演变关系,从侧面验证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之间的传播途径和通道,进一步证明了西京古道曾作为乳源南来北往的重要交通联系方式,在岭南地区“北人南迁”“岭南开发”等重要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释:
1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人民出版社,1993.
2 赵丛苍、曾丽.关于考古类型学的新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20.
3 道光《广东通志》卷92.
4 胡水凤.大庾岭古道开拓对粤赣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J].宜春师专学报,1999.
5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乳源泽桥山六朝隋唐墓[J].文物出版社,2006.
6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有关桂阳太守卫飒凿山开道的记载:“先是浛洸、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絶。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
7 卜瑜.2000年西京古道通南北[J].广州日报,2012-11-19.
8 南京市博物院、徐州市博物馆等.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发掘[J].考古学报,2019(2).
9 金琦.南京甘家巷和童家山六朝墓[J].考古,1963(6).
10 袁胜文、李钰.陶瓷扁壶的类型与分期[J].南方文物,2012(3).
11 陈少华.湖南攸县出土东吴窖藏文物[J].考古,1990(2).
12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鄂城六朝墓[J].科学出版社,2007.